-
1 # 中醫科院博士
-
2 # 曉茉莉
一.有禮無理三分贏,無禮有理七分輸
農村地區有時總會因為一些小事起爭執,這個時候各位朋友們一定會很生氣,但是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指著人家的鼻子就罵,即使自己是受害方也不要丟掉禮貌和客氣。還有一句俗語叫得理不饒人,其實和這句話差不多意思。如果你對別人很不禮貌的話,即便你很有道理,那在外人看來,也只會感覺你是一個無理取鬧,得理不饒人的人,讓人印象很差。也就是為什麼有禮無理還有三分贏的道理了。
二.男怕穿靴,女怕戴帽
這是一句關於身體健康的農諺,因為如果男性的身體出現重大疾病的時候,會從腳開始水腫,而女性的身體出現重大疾病的時候,會從頭開始水腫,情況是非常不容樂觀的。雖然小編覺得這個說法有一些奇怪,但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真的會這樣。
三. 三日風三日霜三日日頭公
這是一句關於天氣的農諺,說的是南方的冬季的天氣。其實生活早農村的話對南方冬季的天氣也是比較熟悉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呢,如果前面三天一直颳風,或者下霜降溫的話,不過三天的時間,又會出太陽,天氣也會變得暖和很多的。
四.男長二十六,女長二十足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性在26歲之前都有可能長高,女性的話就只能在20歲之前了。現代科學也證實,一般男性長高的最後階段為17-26歲,女性長高的最後階段16—25歲,在這個年齡段都有可能會長高,所以可以多鍛鍊。想要長高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自己還能不能長高了!其實對於這句話,小編也是蠻佩服以前的農村朋友們的!竟然可以總結出可以被科學證實的俗語來,可以說很厲害了。
最後,小編希望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多多瞭解一下農村的俗語,還是可以從一些俗語裡邊學習到一些東西的。而且這些俗語,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了,傳承文化,不也是我們應該去做的嗎?
-
3 # 空間設計大講堂
贏了怎麼說都是道理,輸了正確道理也是屁話。其實這句話是輸家抱怨理論,也是為自己找的一個藉口。
我的觀點是,道理始終是道理,道理他具有正確性,相對性和範圍性。
有的人說馬雲比較成功,他成功之後講出了很多大道理,有人會覺得這些道理其實很普通,一個沒有成功的人也能講出這樣的道理,但是人家成功了所講出的道理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如果沒有成功,講出這樣的大道理,是會遭到別人嘲笑的。
但是你所不知道的事,那就是馬雲一直堅持他這樣的道理,在堅持的過程當中,也在不斷地推廣他的這些道理。只不過他一直堅持一直堅持,直到成功為止,他所講出來的道理在他曾經創業的過程當中不知多少次多少遍的在給他的員工講解,他的員工也是不理解的,也把馬雲所講的話當做屁話,只不過馬雲每次開會都在講,講的多了,也會有很多人把屁話當成真理,也會有很多人認真的去思考屁話。而當馬雲作為一個成功人士,再公開的講解這些理論或者是道理,哇,好高大上的道理啊。大多數人都相信是很有道理,甚至認為這就是真理,一個成功人士、一個過來人的真理。
贏了,怎麼說都是道理,輸了,正確的道理也是屁話!但是不要抱怨,不要氣餒,輸贏的確體現了一種結果,但道理還是道理,哪怕這個道理非常脆弱,沒有說服力,你還是可以堅持自我,人應當有一點堅持,也應該需要一點固執,只要是自己看透的,認定的,雖然結果輸了,但真理還得堅持。正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評說吧,人應該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得失論真理,堅持一種自我,哪怕是別人瞧不起的一種自我。人最怕的就是失去了自我,如果失去了自我,就算你獲得了成功,也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當年馬雲去推銷業務,不也被別人當做是一個騙子嗎?韓信年少時也曾經受過胯下之辱,那個羞辱他的人又何曾能想到,韓信會成為一個名震當世,享譽古今的軍事人才嗎?
總結:在我看來,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講出了道理,我覺得有道理,那就是道理,就算沒有道理,我也不以為然,根本沒有屁話之說。做人不要只看表面的成敗,也不要計較一時的得失,最主要的還是多看一看別人閃光表面的內涵,多看一看落魄之餘的堅強與執著。
-
4 # 和天機
這是要把輸或者贏與事實獨立出來嗎?如果事實贏了,那就是有道理,如果事實輸了,那就沒有道理。脫離的事件本身就不存在所謂的道理。道理是隨著事件一同顯現的,或者說事件本身就是道理。
-
5 # 達人文具七月
擎天指者跪在地上的震天說,你輸了,最後你還有什麼話要說。震天抬起頭有氣無力的說到,事實證明你是對的,也許我自始至終就是錯的。為什麼在我將死之時才看清誰對誰錯。我好悔。說完震天倒在了地上。擎天轉過身那一刻說,如果輸的是我,那麼你就是對的。只是你永遠也贏不了我,因為我充的錢永遠比你多。
-
6 # 子兮說
開門見山吧,先說自己的觀點,我認為道理就是道理,與誰說的沒有關係,與成敗更沒有關係!
一,弱者的抱怨心態
想想生活中說這句話的語境,大多是不得勢一方的抱怨,好給自己臺階下,或者給自己心裡安慰,挽留一下弱者的面子。至於到底他自己說的對不對,其實已經不重要了。
二,人微言輕
人微言輕,失敗者是沒有話語權的,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不僅勝利,還會擁有勝利後的一切。
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老是說馬雲這樣成功人士說什麼都是對的,其實仔細想想,至少他們說的大部分都是對的,他們成功是有理由的,他們肯定比常人見識的多,學習的多,思考的多,最後說出來的話一般也比平常人準確的多。
-
7 # 精彩指南
勝者王侯敗者寇,在中國盛行已久,喻意著,順王者昌,逆王者亡。
只有贏了才有發言的權力,而輸了只能躲起來療傷。
是群眾放大了勝利者說的話,不能以此評判就是正確的。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怎麼能不分是非,一股腦認為勝利者說的就對呢?這不是勝利者的問題,關鍵是作為群眾,是否有自己的判斷能力。
哪個勝利者不是曾經的失敗者呢!作為群眾,盲目跟風是不理智的,容易被利用。
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跟風只會讓自己變得被動,迷失自我....
-
8 # 風言老
古人說的好,人微言輕。
意思就是你身處低位,就少說話,否則大家都尷尬。
說的內容重要,誰說的,在哪個場合說的更重要。
-
9 # 頂棚匠
道理永遠是道理。和成功失敗沒有丁點關係。
他官大一級,說話就比你有道理;他有錢了,就比你沒錢人有道理;他個子比你大了,他就有道理。
不過,這不是道理,這是凌強欺弱,是動物界裡的遊戲規則。
至於這些人是不自己把自己劃歸動物範酬之內了呢?我想,大概應該是。
不講理的這些人,至少把他(它)們混淆在一起了。
不然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的真理,怎麼管不了他們呢?
-
10 # 骨痛丶難症賢醫陳
能主宰世界的是權術,在權力的爭鬥中,失敗者必然被殺滅,成功者即擁有一切。
因為成功帶來的巨大好處,人們自然嚮往成功,在所有的奮鬥中,成功來之不易,對取得成功者,人們都視為崇拜物件,成功者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是強大的,平庸的人常有求於成功者,所以無論成功者的對錯,平庸人不好提岀反對。久之,即形成一種習慣,只要成功的人開口,人們不好意思也不敢反對,所以成功的人永遠是對的。
對於失敗者,本來是被打擊物件,即使不與成功的人敵對,也必是專政物件。失敗的人處理問題處處碰壁,能力弱很多,也沒多少人嚮往。失敗的人說話和做事有人敢於反於,因為反對失敗的人不會受到任何不順,那怕失敗的人做的、說的再對。
所以說:你若成功,即使放屁也有道理,你若失敗,即使再有道理也是放屁。
回覆列表
看到這個問題,正好前兩天和朋友聊天,聽到這樣一句話:你若成功,放屁都是道理,你若失敗,再有道理都是放屁!
然後,不由得就想回答。
無論輸贏,道理都存在著科學性,只不過這句話應驗了“人微言輕”這個詞而已。
但,人可以位微,只要堅持道理,行正道,就總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刻。
在這裡,我想分享一個人微言不輕的故事。
想當初,西漢時期,漢景帝在平定“七國之亂”之後,就要依據功過對各個諸侯國進行賞罰。
而濟北王因為在七國之亂中牽涉到吳王劉濞的謀反中,認為自己罪責不小、小命難保,就想自殺,以保全家人。
這時一個名叫公孫玃的人,毛遂自薦,力勸濟北王先別自殺,等他去勸說樑孝王上書朝廷赦免濟北王一家。
公孫玃說:“說而不用,死未晚也。”意思就是等全說了沒有用,再死也不晚。
就這樣濟北王也死馬當作活馬醫,讓公孫玃就去求見樑王,陳述了濟北王不能獲罪的主要理由。
因為濟北王當時答應與吳王聯合行動,也是形勢所迫,因為濟北國周邊都是遠比其強大的齊國、吳國、越國、燕國和趙國。儘管為形勢所迫,但濟北王在夾縫中奮力支撐,沒有歸降吳王,這也導致了吳國敗的那樣快。
如果這麼理解,濟北王對於西漢王朝的穩定,反而有功。
如果濟北王還要受罰,那麼那些恪盡職守的諸侯國都會因此產生疑慮,對於國家的穩定很不利。
最終,漢景帝聽從了公孫玃提供給樑孝王的道理或建議,最終赦免了濟北王,保全了濟北國,也為大漢王朝的穩定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這件事情,在整個歷史長河中,猶如滄海一粟。我們一般人甚至包括歷史領域的都不知道公孫玃這個人。
因為歷史上,公孫玃這個人在史冊中沒有記錄出身、官職,如果不是這件事,或許沒有誰會知道公孫玃這個人。
可就是這個微不足道的公孫玃,不但救了一個諸侯國,也緩解了當時“七國之亂”後各諸侯國與中央集權的緊張關係,為動盪後的整個社會快速趨於平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俗話說:“人微則言輕。”
但公孫玃做為一個小人物的分量卻重到了拯救一個諸侯國,安定國家與天下,真可謂“人微言不輕”。
我就想分享一個眾所周知的毛驢的故事,從另一個側面來解讀這個問題的答案。
故事的大意是,爺孫倆牽著毛驢去集市。
一開始,爺爺牽著毛驢,孫子騎毛驢。
路人看到就評判說——孫子太不懂事了,讓爺爺走路自己騎驢。
過了一會,爺爺累了,就換成爺爺騎驢,孫子牽驢。
路人見了就評判說——爺爺太不像話了,自己騎驢,讓小孩子走路。
又過了一會兒,孫子也騎驢上面。
路人見了,就評判說——爺孫都騎驢,驢太累了,這爺孫倆真不像話。
又過了一會兒,爺孫都在地上走,誰也沒騎驢。
路人見了,就說——放著驢不騎,這爺孫倆是不是有病。
那——要是換一個角度呢?
要是這個爺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鄉紳呢?
路人的話風是不是要變呢?
譬如——
當孫子騎驢的時候,路人會不會說:看這位老太爺,畢竟德高望重,這麼大年紀還如此愛護年輕人。
當爺爺騎驢的時候,路人會不會說:看德高望重的老太爺教育的孫子,小小年紀就懂得尊老。
事實上,上述場景都會在路人甲嘴裡說出。
我不想說輸贏成敗者的道理,上面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們中國人看到同樣一個事實的心理,即使都是路人(普通人)也因為知道事實中的人或不知道事實中的人的身份,道理解讀就完全不一樣。
總結:同樣一個事實,同樣一個道理,無論是贏家、輸家、王者、平民,會因為場景、時間、環境的不同而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