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子心語
-
2 # 清吟寫語
建安文學是以三曹七子為代表的創造群體。三曹是:曹操、曹植、曹丕,七子是曹操父子聚集的文人群體,他們的創作各有風格,成為了後世崇尚的建安風骨。
建安文學主要內容包括建功立業,及時尋樂,關注民間疾苦。比如曹氏父子,曹操的四言詩,對後世影響極深,繼承了詩經傳統,又有自己的表達,他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一直是豪放的代表,“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也是老當益壯的表現。
建安文學透過自己的努力,完善了詩歌從群體創作向個人創作的過渡。不管是三曹七子,他們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其中最大的貢獻是曹植。他幾乎完成了五言詩的基本形式,是一個大量從事五言詩創作的文人,本身才氣縱橫,出身曹氏貴族,前期是受寵的少年公子,渴望的是建功立業,後期因為被排擠,風格專向沉鬱悲痛。而且他的散文也非常出色,比如《洛神賦》。
所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作品內容上,形式上,風格上,開創了一個文學新時代。建安風骨,是魏晉文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
3 # 一往文學
"蓬萊文章建安骨",建安文學為中國文學打開了一個新的局面,確立了新的美學典範。不論是在詩歌內容、體裁技法還是文學理論上,建安文學都深刻影響了後代文學。
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文學史一般所說的建安文學,是從184年黃巾軍起義到魏明帝景初末年,前後大約五十年時間。在建安文壇上,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采骨氣兼備。以曹氏父子為中心,"七子"競逞才藻,展現了鮮明的文學個性。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真實藝術地再現了東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一、 建安風骨——振發魏響,作範後來最能夠概括建安文學特徵的莫過於"建安風骨"。"建安風骨"一方面表現在對於動盪社會的細緻描繪,如王粲《七哀詩》中"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另一方面表現在積極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如曹植《白馬篇》"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自建安以下,兩晉之際前有左思風骨剛健,後有鮑照奇矯凌厲,皆有建安遺風。而到了唐代,"建安風骨"所表現出的踔厲風發的政治熱情和激進昂揚的理想抱負,更是構成了唐詩的主旋律。陳子昂高唱"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作《古風》六十六首,直追建安精神,杜甫也高揚"風骨"大旗,歌"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由此可見,後世文學無不追建安之風骨,建安文學更是成為後世文學創作的典範。
二、創體增類——詩歌文賦,諸體皆備建安時期,詩歌體裁逐漸完備。曹操力寫四言樂府詩,使四言詩重新振興。同時,曹植、王粲等人大力創作五言詩,諸如《白馬篇》《七哀》等,更有才女蔡文姬作五言體《悲憤詩》,文人五言詩就此盛行。不僅如此,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詩曹丕《燕歌行》也誕生了,對後世歌行體詩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除了詩歌,文賦上各文體都大放異彩。應用文體如教令、表文等情文並茂;抒情小賦不斷湧現,如曹植《洛神賦》借描繪對洛神的追求傾吐一腔悲憤;而大賦也一改漢代只表現嚴正題材的習慣,多描摹個人情思。建安之文從辭清志顯到藻飾漸繁,也預示了後世美文的發展。
建安詩歌完善了詩歌的體裁,而建安文賦為後世確立了"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的典範。後世文學沿著建安文學所開拓的道路不斷前行。
三、"文以氣為主"—— 開文學批評之先河魯迅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談到,這是一個文學自覺的時代,最顯著的表現當屬文學批評著作的出現。曹丕之《典論·論文》既是中國古代第一篇文學批評著作。後世文人在繼承了其觀點的同時,也不斷完善發展了建安文人的理論觀點。
陸機《文賦》提出"詩緣情而綺靡"說,顯然承自曹丕的"詩賦欲麗"。而在《詩品》、《文心雕龍》中文學的神聖地位也得到更充分肯定。劉勰、蕭統、蕭綱等人都把"文"看作與天地並生、為自然之道的顯現,這是對曹丕"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更為具體地說明。
而到了唐代,陳子昂更是推崇建安,言詩應當"骨氣端翔,音情頓挫",殷璠《河嶽英靈集》雲:"言氣骨則建安為傳。""風骨"之說深刻地影響了後世文人對於文學作品的品評。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盛讚建安文學"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建安風骨"被後世文人追慕著,成為反對柔弱文風的一面旗幟。建安文學為中國文學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深遠地影響著後世文學。
回覆列表
建安,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劉協(漢獻帝)的年號。起自196年,止於220年。文學史上的建安時代,比這二十四年要長,大致指漢末魏初約三十多年的時間。這一時期,社會矛盾極端尖銳,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分裂、大動亂的時期代。在文學上,這又是一個成就突出的嶄新時代,歷來受到文學史家的重視。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但建安以前,文學只是儒家經學的附庸,和哲學、史學並沒有嚴格分家,例如《詩三百》就是被當作“經”來看待的。到了建安時代,文學開始擺脫經學,走向獨立發展。
曹丕第一個把文學看作是“經(治)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強調了文學的價值,反映出當時社會各階級對文學的重視和文學地位的提高。這是前所未有的新現象,所以魯迅說,“漢末魏初這個時代是很重要的時代”,是“文學的自覺時代”。
建安時代,作家作品大量湧現,產生了“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蔡琰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詩人。他們的很多作品不僅能夠正視現實,真實的反映出漢末動亂時代的實況,而且富於憂國之思和建功立業的雄心,形成了一種情辭慷慨、語言剛健的獨特風格,即後人所稱譽的“建安風骨”。風骨是以剛健有力為主要特徵的審美標準,據劉協解釋:風,就是情思;骨,就是辭意。“建安風骨”對改變兩漢以來辭賦獨盛的局面,開拓一代詩風,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建安時代又是五言詩的重要發展時期。五言詩的創作在這個時期非常興盛,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其他各種文體也都有明顯的變化和一定的成就。這些都說明建安時代是文學發展的新時期,在文學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