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小馬哥呀
-
2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楊駿的一切皆來之於他的家庭,他最後的榮光來之於他的女兒,其實還是家庭。
楊駿只有家庭這一張好牌而已,何來一手好牌?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是這個人的價值觀,不是性格,性格也許可以影響命運,但是不起決定作用。
價值觀是什麼?
價值觀是基於人的一定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和抉擇。就是說所有人在認定事物、辨定是非對錯的時候,全是在用他的價值觀做標準,符合他的價值觀的在他眼中是正確的,是應該去做的;反之,不符合他的價值觀的事情就是錯誤的,是應該去反對的,應該去消滅的。
那麼,楊俊的價值觀是如何呢?
楊駿出之世家大族,父祖從漢朝起就是大官,西晉他們三兄弟一起在朝做大官,他少年得志,青年得意,中年順遂,老年天降大權。
在他的一生裡面,他所有的決策都被執行了,他的命令也無人反駁過,他周圍的人也對他尊敬有加。
在楊俊的認知裡:他這一生的成功全是“他自己幹出來的,能力之外資本為零。”終於,因為他女兒的功勞,他超過了他父輩的本事,坐上了比父輩還要大的官,擔負了比父輩還要大的責任,甚至,他要開始遭遇他父輩的仇人了。
一句話,他父輩再也照顧不了他了。
可是,這時候楊駿已經是老人了,一輩子經驗所形成的價值觀深入骨髓和血液,他必須相信他自己的判斷和決策,不然他還是楊俊嗎?
但是,他以前管理些小兵蝦將,大家照顧他的情緒,維護他的利益,給他面子。現在他所面對的全是超級大佬了,誰給誰面子呢?誰照顧誰的情緒呢?
於是,敗亡! -
3 # 亭安讀書
性格只是決定成敗的其中一個因素,但是在楊駿的某些決定上起決定因素,所以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楊駿出身弘農楊氏,又借司馬炎的皇后武悼皇后之便,得以在西晉被委以重任。又因司馬炎在在位後期無心國事,西晉朝政便被外戚身份的楊駿兄弟三人把持。
尚書褚磓、郭奕並表駿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從。帝自太康以後,天下無事,不復留心萬機,惟耽酒色,始寵後黨,請謁公行。而駿及珧、濟勢傾天下,時人有“三楊”之號。——《晉書》在楊駿逐漸高遷時,便有人建議司馬炎不要重用楊駿,給出的原因就是楊駿“小器”也就是心胸狹窄的意思。身居宰相之位,不能有大氣的胸懷,被其他人都認為不適合去擔當治國之事。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即便楊駿性格當中,完全符合了治國之臣的性格條件,如果破壞了當時某些權勢之人的利益,那麼也會遭到反對。舉個很好理解的例子,司馬炎原本打算認命與楊駿一起輔政的司馬亮,司馬衷評價其為“亮體道衝粹,通識政理”,但司馬亮的結果怎樣?還不是被賈南風算計而死。
由此可見,楊駿作為輔政大臣的命運,性格因素雖然也很重要,因為關係到楊駿自身的政途選擇,但是更加重要的是,楊駿能不能與西晉朝內其他勢力維持好關係。換句話說,也就是能不能與當時權勢最盛的兩股勢力打好關係。
這兩股勢力,一是司馬衷的皇后賈南風為首的賈后一系,二是以司馬亮等諸王為代表的司馬氏宗親一系。這兩股勢力都不比擔任輔政重任的楊駿,所屬的楊皇后外戚力量弱。
賈南風作為司馬炎死後繼位的司馬衷的皇后,因司馬衷“痴傻”能夠完成操控司馬衷,並且賈氏因為賈充在司馬氏之功,在西晉時期已經是鼎盛家族;
司馬氏宗親勢力,因西晉施行對宗親封王完全自由的地權和兵權,因此也個個都擁兵自重,在朝中擔任要職。
因此,即便楊駿當時出身弘農楊氏,有著外戚的身份,但是面對賈后一系和司馬氏封王一系,都需要非常謹慎地去處理,不然招致任何一方的對抗,都不利於自己的發展。
但是不巧的是,楊駿把這兩股強大勢力都一起得罪了!楊駿假做司馬炎遺詔,讓自己得到輔政大權,後在司馬衷繼位後,對司馬氏宗親和賈南風倍加壓制。因此,引起兩系力量的強烈不滿。
駿自知素無美望,懼不能輯和遠近,乃依魏明帝即位故事,遂大開封賞,欲以悅眾,為政嚴碎,愎諫自用,不允眾心。楊駿自己也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名望才華,也沒有其他勢力的心腹,所以選擇用對群臣封賞的方式,想要跟朝中勢力示好。但依舊因為其為政方式和自以為是的性格,不被眾人接受。這引起了包括賈后一系和司馬氏宗親一系群臣的不滿,這也是楊駿倒臺的原因所在。
楊駿的專權,任用自己心腹,對賈后一系和司馬氏宗親一系大為限制,這也就導致了最終賈南風聯合司馬亮、司馬瑋,推翻了楊駿的專權,楊駿的結局也真的是將一手王牌打得稀爛。
不過,換個角度去看,楊駿最終的悽慘結局,其實真的跟他的性格特點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在處理朝中勢力問題上,楊駿以其“小器”、“剛愎自用”的性格特徵,不能有容人雅量,更加激化了另外兩系力量的反擊。
回覆列表
一方面原因是楊駿自身魄力不夠,沒有膽量謀反。楊駿少年時候就已經在朝廷做官了,後來更是因為楊皇后之父的關係,接連被提拔,委以重任。從將軍變為臨晉候。當時朝廷的文官諫臣,均認為楊駿不能委託大任,難以勝任。但是武帝並沒有太在意,他以為當時的天下很是安平,沒有什麼危機。另一方面,更是開始沉迷酒色,偏愛某一妃子,朝廷上更是賄賂的風氣盛行。在這樣的情況下,楊俊和他的兩個弟弟手握天下眾多大權,被當時的政壇上稱為“三楊”。因此,楊駿憑藉運氣和後門而手握大權,但是他本身卻又實力不夠,事實證明,他也控制不住這些權力,才導致後來的家破人亡。
另一方面是楊駿一直都和賈皇后勢不兩立,他們二人身後勢力龐雜,他是被賈皇后用陰謀給幹了下去,導致三族被誅殺。晉武帝快要去世時,楊俊的心思便漸漸露出了馬腳,晉武帝病重,把很多國家大事都委託給楊俊,讓他幫忙管理。但是楊俊在這個過程中偷偷地把一些重要官位都換成了自己的人。過了一段時間,晉武帝的病情好轉,發現了他的行為。便下詔書讓汝南王跟楊俊一起輔政,但是楊俊卻偷偷地把詔書私藏。恰巧此時皇后建議讓楊俊輔政,晉武帝也答應了。不久,晉武帝去世,楊俊開始輔政,權傾朝野。
還有一方面就是新皇要殺他,但是他膽小懦弱,錯過了最佳的自救機會。晉惠帝上位,楊俊輔政,把晉惠帝臨近的重要官職,都給掌握了。後來在與賈皇后爭權的過程中,楊俊被告狀,被參了一道,皇帝要下令處決他,但是當時的重臣為他求情,說他乃先帝之重臣,盡心盡力輔佐朝政,且又無子,希望聖上能再觀察觀察。楊俊的心腹們勸他謀反或者奮起反抗,但是楊俊此人雖然心中圖謀不軌,可卻又做事猶猶豫豫。錯過了最佳自救的機會,最後真的被屠殺,甚至連累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