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丁汝昌和保盧斯在投降前的心境完全不同。

    因為千百年來貴族戰爭的傳統影響,西方本來就並不蔑視盡力之後的投降(貴族戰爭時代,投降了交贖金就OK了,自殺個毛啊)。保盧斯之前是非常受阿道夫器重的,最後陷入重圍也是因為阿道夫不準撤退的嚴令所致,所以保盧斯認為自己在彈盡糧絕之際投降是合情合理、合乎傳統的,也沒有多少心理負擔。

    丁汝昌則完全不同。

    由於光緒為首的帝黨將甲午戰爭視為打擊後黨骨幹李鴻章的大好機會,作為李鴻章手下大將,朝廷言官動輒罔顧事實,要求罷黜丁汝昌甚至誅殺問罪。1894年11月26日,光緒帝以莫須有的罪名下旨:“丁汝昌著即革職,仍暫留本任,嚴防各海口,以觀後效。”第二天,又有60多位御史言官上書,集體要求誅殺丁汝昌。他們還慫恿皇帝:“事宜密速,以防該提督線索潛通,預謀逃叛。”挺有想象力的,就差沒說丁汝昌是日本間諜了。

    李秉衡在日本進攻時跑得很快,但人家一直在奏摺裡主戰,所以現在依然是正面人物

    皇帝下旨後的第三天,帝黨骨幹、山東巡撫李秉衡又密陳奏摺稱,不立即誅殺一兩名海軍主將,不足以震懾軍心。在朝廷言官的屢次彈劾後,光緒帝以丁汝昌“實屬恇怯無能,罪無可逭”,要拿其到刑部治罪,在北洋海軍將士包括外國顧問的集體申訴下,害怕釀成兵變的光緒帝才又降旨,令丁汝昌戴罪督陣。“俟經手事件完竣,即行起解,不得再行瀆請。”

    滿面愁苦,一心求死的丁汝昌

    此時此景,丁汝昌內外交困,心情悲涼可想而知!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投敵叛國,而是力戰到最後一刻,但已經沒有打算生還了。對於具有忠君思想的丁汝昌來說,皇帝和朝廷這種欲置其死地而後快的態度,逼得他只能以死明志。

    1895年農曆除夕,丁汝昌收到了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的勸降信。丁汝昌未作任何答覆,將勸降信轉寄給李鴻章,表示絕不降敵,誓死作戰到底, “戰至船沒人盡而後已”。

    英勇戰沉的靖遠艦,與艦同沉,是丁汝昌夢想的最好歸宿

    2月9日,冒著日軍彈雨,丁汝昌登上“靖遠”,站在艦首主炮炮位旁親自督戰。“靖遠”被擊沉後丁汝昌落水,被屬下的蚊子船救起後,丁汝昌非但沒有僥倖,反而涕淚橫流嘆道:“天使我不獲陣歿也!”由此可見,丁汝昌在主動求死。對他來說,戰死沙場是對誣陷誹謗的最好還擊。

    2月8日,因為擔心日軍佔領劉公島後(這是遲早的事)像旅順那樣大屠殺,而北洋海軍的家眷都在島上,一些海軍官兵離艦上岸,大批陸軍也離開炮臺職守,島上發生了譁變。這些譁變官兵連同島上百姓千人來到海軍公所門前,“哀求生路”。丁汝昌曉以大義,勉為固守,向軍民承諾:“若十七日(即公曆2月11日)救兵不至,屆時自有生路。”他的潛臺詞沒有說出口:那也是丁某生路斷絕之日。

    威海衛的陸地戰場,只有同屬淮軍的炮臺守軍最賣力,山東巡撫李秉衡的軍隊幾乎沒怎麼抵抗就讓開大路,放日軍去進攻威海衛了。當劉公島被包圍後,更是撤到了萊州、海陽去了

    2月11日期限很快就到了,援兵卻一個沒來,也永遠不會來了,作為丁汝昌的政敵,李秉衡一邊唱高調,一邊撤往萊州。丁汝昌為防軍艦資敵,下令炸沉“鎮遠”,結果由於擔心自沉軍艦會激怒日本人,“眾水手只顧苦求,無人動手。”此時,劉公島已處於不可控的狀態。

    日本繪畫,描述丁汝昌自殺殉國情景

    2月12日凌晨,丁汝昌給李鴻章發了最後一封電報:“吾雖決意與艦同歸於盡,然人心潰亂,大勢已去矣。”之後,丁汝昌仰藥殉國。上級只想要他死,部下只想自己活,丁汝昌不得不死。

    丁汝昌以英勇的戰鬥和悲壯的死亡贏得了敵人的尊敬,所以北洋海軍殘部投降的待遇是甲午戰爭中最好的:全部就地釋放回家,並交換康濟艦用於送回丁汝昌靈柩。

    二人的待遇對比也頗為可笑。

    當時德國向世界透露了三種說法。一是保盧斯服毒自盡;二是他身負重傷後被俘,受到了嚴刑拷打;三是保盧斯像一個真正的軍人那樣戰死。德國舉行了全國哀悼日,舉行了保盧斯的葬禮。阿道夫親手往空棺材上放上了沒來得及授給保盧斯的鑲鑽元帥杖。總之,保盧斯必須死!

    光緒對忠臣烈士如此苛待,令人齒冷,也難怪會在權力鬥爭中輕易地輸給慈禧

    而對於已經自殺殉國的丁汝昌,清流言官繼續造謠汙衊,說丁汝昌是假死,已經跑到日本去了,還當了日本的官員,光緒帝也下令查明丁汝昌到底死沒有。當終於證實丁汝昌死得不能再死後,光緒帝也拒絕給他撫卹。直到五年之後,光緒帝已經被軟禁失去權力,淮系繼承者袁世凱才奏請為丁汝昌恢復原官和撫卹。

  • 2 # 薩沙

    很簡單,丁汝昌如果不自殺,就是方伯謙的下場。

    誠然,方伯謙是因為臨陣脫逃被處決,但他僅僅是濟遠號艦長,而濟遠號並沒有沉沒,至少還保住了。

    那麼,北洋水師一旦覆滅,必然有人背黑鍋。

    看來看去,丁汝昌背黑鍋也就是必然的。

    實際上,李鴻章最初任命不懂海軍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一個目的就是讓他來背鍋。

    黃海海戰後,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

    旅順陷落後,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

    說白了,北洋水師覆滅以後,丁汝昌肯定要完蛋。

    其實不要說丁汝昌,甲午戰後,他的老大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一貶到底。

    這種情況下,丁汝昌自殺也是無可奈何。

    李鴻章讓他保住北洋水師,他沒能完成任務,兩艘沒有被擊沉的鐵甲艦都被丁汝昌亂搞,莫名其妙完了。他得罪了老大李鴻章。

    這邊,朝廷的清流派包括光緒對他口誅筆伐,丁汝昌本來就被革職留任,一旦徹底戰敗最低懲罰也是充軍。

    更況且,在最後階段,丁汝昌已經控制不住部下。當時部下為了保命,紛紛要求投降,也不允許炸艦。

    丁汝昌真是裡外不是人,背了所有的黑鍋,只能一死了之。

    如果他不死,不但下場更慘,還會受各種屈辱。

    丁汝昌當時已經59歲,只能自殺了事。

    即便丁汝昌死後,因為朝廷誤以為是他主動投降,對他抄家,也不允許將他安葬。

    個人覺得,丁汝昌自殺沒有什麼問題。

    因為在整個甲午戰爭中,丁汝昌犯下了很多嚴重的錯誤。

    作為一個軍人,引咎自殺是必然。如果死撐著苟活,那才是讓人不齒。

    比如南雲忠一在中途島打仗慘敗後,最終也是自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際網路時代,人們掌控情感的能力下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