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羅4591
-
2 # 南朝居士
戰敗是必然,戰敗之後怎麼辦,這是他當時考慮的問題。
華人對英雄的定義是,英雄不能流淚、不能跪、不能失敗、不能投降、不能有汙點,只要有一點沒達到,就不能稱之為英雄,
所以,你看中國古代戰爭,失敗了回來了,下場通常是不好的,如果敢投降敵軍,那是要滅族的,
將軍們遇到了失敗,通常只能以身報國,那你雖然失敗了,也不失為英雄,青史留名,何其悲壯?英魂榮歸故里,親人享受榮譽和紅利,子孫襲爵。
但如果你敢投降,那妥妥的叛徒,貪生怕死,敵軍殺不殺你難說,但你的家族、萬千將士的家族,下場是什麼樣,可以想想。
永遠沒人會去為你考慮,去想想你的兵力、武器、後勤等問題,也沒人關心敵我兵力和武器的懸殊,老百姓只關心成敗,
成了,老百姓說你是英雄,敗了罵你是紙上談兵,禍國殃民的廢物,你要戰死了,送上一句“英雄走好”,投降?不存在的。
所以,當他遇到這個問題,也是面臨抉擇,是敗了退回去,儲存實力,以後再戰,還是以身殉國?
這個問題很難,也來不及考慮,或者考慮了千遍,找不到答案。
並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的意思是,正如《趙氏孤兒》裡,公孫杵臼問程嬰的,是活著容易,還是死了容易?
死了對於他們來說,死很容易,他們的職業就註定了有一天會戰死沙場,“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這是他們的願望,對他們來說,最難的是活著。
如果他們選擇活著,帶著艦回來了,軍隊帶回來了,至少實力還有,但是英雄們的下場。。?
這個問題在西方是不存在的,至少是很容易選擇的,因為他們的英雄跟我們的不一樣,他們的英雄可以流淚、可以下跪、可以失敗、甚至可以投降,所以他們面對這個問題,通常選擇是跪著活著,
而他們的將軍帶著軍隊出去,最重要的是把軍隊帶回來,是活著,所以可以成建制的投降。(不是所有國家,指的普遍現象,比如斯 巴 達 勇 士)
-
3 # 永遠是學者
1894年發生在中國黃海的甲午海戰,中國軍艦對陣日本數十艘大型戰艦,雖然全軍覆沒,但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和全艦252名官兵駕駛殘艦,撞向吉野,以身詢國的偉大壯舉激勵著全華人民的愛國熱情,特別是電影甲午風雲出映後,甴藝術家李默然出神入畫的表演,把民族英雄鄧世昌再現在人們眼前,一句撞沉吉野,讓人熱血沸騰,
可事實卻是什麼呢,2014年在黃河甲午海戰的沉船現場,海事部門打撈出一艘一百多年前的沉船,從現場打撈出的遺物判斷,它就是125年前黃海作戰沉沒的致遠號戰艦,完整的12轉盤機關炮,魚雷發射管尚未發射出去的魚雷,鍋爐房爆炸的殘駭,海事專家軍事專家經過分析和查詢大量歷史事實,還原了致遠號沉沒的真像,真像是致遠號當時並沒有撞向吉野,而是開足馬力撞向了比吉野更高級別的繩丸號旗艦,理由是吉野號當時正處在致遠號後方,致遠號當時不可能將巳經起火的戰艦調轉180度大轉彎,據日本歷史資料記載,致遠號開足馬力衝向停在本隊位置的不是吉野,而是最豪劃的日本指揮旗艦,被驚慌失措的保護艦發射魚雷擊中,引起致遠艦鍋爐房大爆炸,船艙迅速進水,252名清朝官兵除7人外全部遇難。
-
4 # Baobao大人
清朝末年鴉片戰爭後,國家徹底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經過無數次和西方侵略者的較量,試圖提高自身軍隊戰鬥力,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就在這一背景下誕生了。
致遠號在當時屬於世界先進水平,不比日艦吉野號差。
鄧世昌撞吉野號之舉原因:當時清政府腐敗透頂,官員們根本就不是發自內心為老百姓做事的,軍隊的經費經常被剋扣,導致致遠艦在海戰中所配備的彈藥不足,所以才會失敗,鄧世昌是什麼樣的人,他會投降嗎?肯定不會,為了能夠盡力挽回戰局,他也只能選擇用致遠號撞沉吉野號,吉野號作為日軍主艦,撞沉之後陣營肯定就亂了,甚至破壞日軍作戰計劃。
鄧世昌永遠的離開了,他是人民心中的英雄,被世人傳頌!
-
5 # 陳悅漫步海邊
如果把“撞沉‘吉野’”改換成“撞擊日艦”,表述會更準確一些。
如同海上拼刺刀一樣的撞擊作戰,在19世紀70年代後是世界海軍的一種標準戰術,所以那個時代的戰鬥軍艦,通常會在艦首水下安裝有鋒利的撞角。以1894年9月17日爆發的甲午黃海海戰來看,北洋海軍事實上確有跡象想要揚長避短,儘量迴避自身不佔優勢的炮戰,而逼近日軍發起撞擊、魚雷攻擊等近戰。
不過,具體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衝向日艦,這一歷史中則帶有的是無奈的悲壯。因為“致遠”發起衝鋒的那一刻,“致遠”的艦況顯示了這一衝鋒,實際上是帶著有去無回的拼死一搏。在“致遠”衝向日艦之前,這艘軍艦曾參加了對日本軍艦“赤城”的圍攻,又為了援助艦首起火的旗艦“定遠”而承受了大量的攻擊,在1894年9月17日下午3時過後衝出陣列時,“致遠”已經遭受重傷,艦體向右側傾,最終到了十分駭人的傾斜30度,顯示這艘軍艦已經嚴重破損進水。
在這種形勢下,鄧世昌指揮“致遠”進行的衝鋒,的確是絕境中的一種苦澀無奈的舉動。在“致遠”的沉沒幾乎已經無法避免的情況下,而單純以炮火又很難在短時間取得戰果,於是在軍艦生命力尚存的短暫時刻,與其白白沉沒,不如做出最後的攻擊嘗試。用中國民間的俗話說,最後時刻鄧世昌心中想的,或許是“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
6 # 北洋水兵
我們可以看一下致遠艦發動衝鋒時候是什麼狀態。這是日本出版的關於大東溝海戰的寫真集中致遠艦最後的畫面,可以看出船身嚴重傾斜,說不好聽的,致遠艦此時已經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即便是退出戰場自救也於事無補。鄧世昌屬於那種純粹的軍人,他不甘心致遠就這麼沉沒,所以他下令全速前進,向日艦發起決死衝鋒。
所以,鄧壯節公就是去拼命的,希望等離近之後向日艦發射魚雷或者是用船艏的撞角撞沉敵艦。當時北洋海軍高階軍官都是這種心態,很多軍官都是抱著必死的決心指揮戰鬥,甚至穿著禮服指揮戰鬥,還讓人拍照留影,希望世人能看到他們的忠勇。
另外致遠衝鋒的目標不是吉野,因為當時吉野在致遠的後方,致遠衝鋒的目標是日軍本隊,根據丁汝昌在戰後的報告,稱致遠衝向倭人最大艦,因此推測致遠衝向了日軍旗艦松島。
全文完
-
7 # II白日飛昇II
撞擊這一古老的戰術在甲午戰爭時仍然是海戰標準戰術之一,1866年的利薩海戰中就有成功的撞擊戰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戰艦大海戰,被奉為經典戰例,所以當時很多戰艦都裝有衝角,致遠也有。
但致遠當時的行動有很多說法,即使黃海海戰的親歷者也說法不一。
傳統說法是致遠當時受創艦身傾斜,主炮炮彈用盡,鄧大人下令開足馬力撞擊吉野,以圖打擊敵主力戰艦打亂敵方陣型,不幸被魚雷擊中(也有說是敵炮彈擊中致遠自身所攜魚雷)。
另一說法是致遠當時意圖撞擊的不是吉野而是敵旗艦松島。
再一說法是致遠的意圖不是要撞擊,而是要抵近敵艦發射魚雷。
還有一種說法是致遠並不是要撞擊,而是要帶動艦隊左翼加速,目的或者是衝擊敵艦戰列,或者是要攔截以吉野為首的敵遊擊艦隊。
事情的真相可能永遠也搞不清楚了,但致遠的精神永存!鄧世昌大人永遠是民族英雄!
-
8 # 天邊飄著故鄉的雲
這是愚蠢之舉。
要撞也要撞速度慢的才對。比如松島。
吉野速度比致遠快,怎麼可能撞上?即使撞上了,可是相對速度小,根本沒有什麼破壞力。
-
9 # 多彩人生
當然是無奈之舉,當時致遠艦已經被打得傷痕累累,已經完全失去戰鬥力,眼看沉下去,與其坐著等死,不如與吉野艦同歸於盡,最後不幸被敵艦擊中沉沒。.
回覆列表
是啊,當時鄧世昌的鐵甲艦上裝備的300毫米重炮,其威力遠勝吉野艦,但不知何故,其炮彈裝藥量不足,另外北洋水師戰艦並無裝備近程速射炮,在遠距離無法擊沉對方軍艦時,敵方軍艦迫近我方軍艦時,吉野艦上的速射炮及魚雷發揮了近戰優勢,只是北洋水師軍艦裝甲厚重,一時半會不會沉沒,無奈之下只能撞擊敵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