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瓜報告

    相信郭寶昌的《大宅門》不會亂拍的,所以劇中用銀子動輒萬兩,應該與史實相差不大。咱們不妨先看看該劇都在什麼時候,什麼事情上,在用萬兩以上的銀子。

    《大宅門》裡用銀子的事情,不是“撈人”,就是“打點人”。撈的是什麼人?白家大爺啊,而且是從斬立決往無期或是無罪方面撈,用銀萬兩以上那是必須的啊,但凡用少了都屬於是坑大爺。

    二奶奶在主張盤迴自家“藥店”的時候,也沒少往管事太監身上“打點”,大宅子和兩個年輕姑娘,加在一起也是幾萬兩左右。但這件事必須做,花錢也值,不然白家人沒了“藥店”,基本就等於沒了活路。

    二奶奶深諳“此道”,白景琦也是這方面的專家。在濟南做“壟斷大亨”的時候,白景琦花的銀子海了去了,雖然手段不光明,但的確讓他迅速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阿膠事業”。

    《大宅門》中諸如此類的“事情”太多,但並不是說白家有花不完的錢,估計主創只是想透過這些“情節”來表述白家很會花錢。事實證明,白家人的確很會花,而且花在了刀刃上。

  • 2 # 新晴辛靜

    清朝縣令年薪100兩,賄銀萬兩起步……才100倍、正常!

    現在王公子摺進去,象白敬業那種死罪,估計得20億人民幣擺平吧??現在縣長年薪才20萬……差1萬倍!

    說幾個例項,清末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幫了清政府購軍火等事、紅頂商人發大財!每次進京賄賂軍機處等須帶上二萬兩以上銀票……他的老外合夥人明確記載、否則不結帳!

    我們的高鐵部長,他的女人一次收到的錢也不止一萬兩銀子的價值吧!

  • 3 # 圓窗觀點

    在大宅門(也就是百草廳,同仁堂)的前期階段,它遠沒這麼闊綽,可到了清朝的後期,百草廳的生意,的確是好了很多。

    在清朝的末期,在北京的很多頂級商號,就像百草廳這樣的商家,確實是富甲一方。但還需要另外說明一點,就這些商號的財富,竟然是在很短時間裡,就聚集起來了。

    因為在清朝的前期和中期階段,採用的社會制度和財政制度,都學習了明朝重農抑商的做法,而重農抑商的做法,讓整個國家,都陷入停滯和貧窮之中。

    明朝重農抑商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朱元璋不喜歡工商業。既然商業的本性就是追逐利益,那朱元璋也就覺得商人們,都是些見利忘義的傢伙,這樣的壞人多了,自然會對自己的統治不利。於是朱元璋的根本國策之一,就是要抑制商業。於是他頒佈各種法令,規定老百姓這也不準做,那也不許去。

    在朱元璋的眼中,老百姓最好就像一棵樹,被釘死在一小塊土地上,這樣一來,天下也就太平了。於是整個國家和社會,都被陷入了嚴格的禁錮之中,這樣的社會,怎麼能夠富裕呢。

    到了雍正時期,清政府更是變本加厲,提出了“多一人經商,就少一人耕田”,將整個社會捆綁得更緊了。老百姓變得更為貧窮,那也就不足為奇了。

    例如在洋務運動之前,曾國藩在江西時,他自己湖南老家發生變故,整個江西官場給曾國藩搞了個募捐,只湊出了區區一千兩銀子,就感動得曾國藩是不要不要的。可過了不到20年時間,洋務運動發展起來後,曾國藩一次就能掏出八萬兩銀子,用來酬謝北京各個衙門裡的辦事員。

    得益於清朝政府放松管制,同時伴隨著洋務運動的推廣實施,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在中國大地上,一下子就湧現出大量的工礦企業和貿易商家,它們創造出來的巨大工商業財富,讓國家和社會,都開始快速富裕起來。

    在當時清朝的首都北京,更是搜刮和彙集了相當數量的財富,於是北京一下子就變闊了,地皮也變貴了,娛樂也升級了,當然了,他們吃的藥,也要更好、更貴了。

    當時一位在北京的王爺,就曾經發出深深的感嘆,這些年的生活,真的是變好了呀。原先打個麻將,要贏個五百兩銀子都難;可現在就不同了,只要下面人來辦事,一晚上可以贏他上萬兩銀子,生活好了,生活真好了。

    百草廳要辦個大事,說起來動輒萬兩白銀,好像是挺大個數,但那也就是王爺一晚上的麻將錢,數少了辦不成事,這個道理不難懂。 至於大清首都的頂級醫療機構——百草廳,它會窮嗎?鬼都不信

  • 4 # 西堤讀文史

    我覺得沒問題,白家在晚清民國,在北京醫藥行業內也是算數一數二的,萬兩銀子不算什麼。

    清末前門大柵欄有家福壽全洋行,也就一家店鋪,老店主死了,剩下的店鋪貨物還估價十萬兩銀子呢。

    更不要說大柵欄的大店鋪了,比如曾經在北京城流傳的順口溜說:

    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樣,腰纏四大恆。

    這些大店鋪的估值比那個福壽全洋行可能高好多倍。

    而白家的百草廳更在他們上頭吧。畢竟是北京城醫藥行裡執牛耳者,更是有內廷供奉的銀子可以用。

    這還是前清的時候,到了民國白家更富有了。

    民國初年,京劇行有三大賢的名頭,也就是楊小樓,餘叔巖,梅蘭芳三個人,楊小樓是武生泰斗,梅蘭芳是京劇大王,餘叔巖是老生執牛耳者,三位大爺唱堂會,每位的包銀都上千兩銀子。如果有錢人家把三位一起請了,不說別的名角,單單他們三位的包銀就可能大幾千兩甚至上萬兩。如果去上海唱堂會,包銀可能更高。例如譚鑫培去上海唱堂會,包銀最高的時候拿一萬五千兩銀子。譚鑫培做內廷供奉的時候,每月也只能領幾兩銀子加二十五石米,偶爾慈禧太后另外有封賞。前後之差距可謂天壤之別。

    而白家呢?老人小孩過生日滿月什麼的都可以唱個堂會,把北京城的名角都請來,在他們眼裡,名角也就是個戲子,可見幾萬兩銀子像咱們現在K歌一樣不在話下。

    《大宅門》裡的京劇名旦萬小菊據說原型是梅蘭芳先生,在當時京劇行裡可能是最大的角兒之一了,白家唱堂會哪次落下過他了?

    民國時候很多名角兒不靠戲院賺錢,就指著堂會賺大錢,一次賺的夠唱好久唱戲院的了。

    而且晚清時候,銀子好像也沒以前值錢了。

    慈禧太后死時,當時辦理喪事的喪葬費花了一百二十五萬兩銀子。

    而甲午戰後,清朝戶部歲入好像八九千萬兩。但是當時清政府舉外債則高達十萬萬兩之巨。

  • 5 # 幼安2017

    西方國家在19世紀中後期陸續實行了貨幣金本位體制,但是清朝仍然推行銀本位制,有利有弊,總的來說因為西方國家推行了金本位體制,白銀退出貨幣市場,成為一般普通商品,白銀開始跌價,所以就相當於清朝貨幣相對於西方的英鎊、馬克、法郎、美元在不斷貶值,實際上有利於清朝的對外貿易出口,而且西方國家與清朝貿易如購買絲綢、茶葉、瓷器等大宗貨物仍然用白銀交易,所以的白銀就海量般的湧入清朝!晚清如果不是慈禧瞎折騰,清政府應該不會差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G經理蘇小落爆料,Rookie曾被Pawn打到失去信心,哭著承認打不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