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才教父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被後人譽為“書聖”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透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鉅子,透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 2 # 人在荼中阿智

    王羲之對書法的貢獻影響了太多太多人。

    他的隸楷行草成為後人模仿的首選,影響力甚至大於他的文章。

    為人熟知的就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千古一絕!

  • 3 # 易學筆記

    因為他飽讀詩書,5歲便寫得一手好字,

    加上天資聰穎,自然入木三分。為了練好書法,他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下鈐拓歷代碑刻,積累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裡和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著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到紙上。他在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至廢寢忘食。正因為有這樣的精神才成就了書法聖人王羲之。

  • 4 # 34菩提

    個人拙見,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幾個要素:

    第一:對事物的鐘愛!

    如果你不是真的喜歡寫字畫畫彈琴或者別的,(開始被逼著學到後來自己喜歡的也有)那麼不可能堅持去練習,也就不可能有所提高更談不上精進!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才會自覺去做,才有自己驅動力去練習,也才會出結果!

    第二:堅持!

    一件事反覆的做堅持下去再堅持下去才可能有大的突破,王羲之練習書法從不間斷,月積日累的練習才有用現在看到的王羲之書法,很多書畫大師同樣都是一寫字一畫畫,一彈琴(任何一樣的堅持)都是幾十年的時間的積累,自律的一直堅持下去才有所成就的!

    第三:練習的時間!

    古今中外的大師,無一列外都是將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花在自己所愛的事物上的,很多除了睡覺吃飯都在做同樣的一件事,甚至熱愛到廢寢忘食,寫字時將墨水當湯喝掉都沒察覺!

    第四:悟道和修心

    任何一個有所成就的大師,都有經過長期從事一件事情,從而精益求精,中途不斷修正自己的一個過程,在修正提高技法的同時也不斷的和自己的內心作著博弈,當達到內心和大自然統一,能容納更多美好事物,內外平靜時,心無旁貸時才能在技法和靈感中昇華,獨樹一幟或自成一派而領先於自己和他人!

  • 5 # 我的小悟

    △社會因素和人文主義的推動。△

    ⊿東晉時期,社會高層士大夫追求返樸自然,崇尚及時行樂之風氣,迷戀玄學和禪學。縱情于山水之間,樂忘世事,絲竹管絃索繞於酒水之中。談論玄之又玄學說,禪意釋詩文。代表人物就是稽康。遊樂山水,不聞世俗,唯以慷慨激昂,達於世間。

    ⊿王義之便生活中東晉這種風尚時期。無論從精神上思想上受其影響巨大。整日沉醉於書法中,揮筆即性,玩手扎,樂詩文。以著名的《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之譽為代表。記敘了“永和九年會於會稽,引管絃曲竹之趣,博山水之胸懷。。。”文章講述的就是東晉時分人文主義,追求返樸自然,縱情山水。此作成就了王義之,也反映了當時士大夫貴族的習好。這是社會推動力下的產物,同時造就了,王義之“書聖”雅號。

    ⊿東晉時期,書法上已有相當造詣。流行草書,以東晉張芝為代表,草書灑脫倜儻,揚揚灑灑,瀟灑自如。索靖章草《出師頌》古樸婉轉,氣息自然流暢。衛瓘夫人楷書一絕,書有《筆勢論》。書法發展如此繁盛的環境之下,王義之自然受益非淺。長時間臨帖觀悟,書藝頗深,小楷之作《樂毅論》《黃庭經》問世而出,留傳至今。

    Δ最主要的是,王羲之上輩家族在朝為官多年,王義之才得以整日書墨玩悟,能接觸到上層更好的文化薰陶。完整無缺的書法理論,碑帖。得以取法乎上,開啟行書先河之璀璨之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軍行作者王昌齡的背景及古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