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株吊蘭

    大多數確實是這樣的

    也不是說我們信仰的是祖宗,而是祖宗是我們不可迴避的。每個家族的祖宗是都是這個家族的根之所在,無論繁衍出多少人,延續了多少代。

    問題問,可為什麼有“親不過三代,情不過五伏”的俗語?既有音必有根,這樣的事情普遍存在。

    先來說說“親不過三代”。

    親不過三代?哪三代?從我們自己本身向上數,父母、祖父母,這是三代。這三代是直系血親,祖父母生父母、父母生我們,這三代肯定親。但是如果碰到不孝之人,那無話可說。

    再來說說“情不過五服”。

    “五服”怎麼算?從我們自己本身向下數,按照傳統演算法,我們和我們的堂兄弟是四服,我們的孩子和我們堂兄弟的孩子是五服。孩子的孩子已經出了五服,不再論”服“了。

    隨著人口的增加,代際的傳遞,分支也越來越多,情義上疏遠是正常的。

    有一句老話:五服以內還好,五服以外罷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也罷!

  • 2 # 風過無痕攝有痕

    上古既敬畏祖宗,也迷信鬼神。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當然要信仰。不過,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認識水平也相應提高了。人類在迷信鬼神的同時,也開始對自身的重視,表現為最初的崇拜女性到對男性和男性生殖器官的膜拜。甲骨文的“且”、“祖”兩字作為雄性生殖器型,正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人類靠生殖繁衍,故或另加示,表示了祭祀祖先,最初以石祖或木祖表示故去的先人置於廟堂來祭祀。於是“祖者,且也”就自然而然演變成了“祖,始廟也”。

    “親不過三代,情不過五伏”,是一種“情親”文化,其中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敬畏。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畏就是敬的意思,這畏天命,就是敬重宗教信仰或者宗教哲學;畏大人,就是敬重自己的父母、長輩、祖宗已經有道德學問的人;畏聖人之言,就是要敬重聖人的教誨,那些諸如《論語》、《四書》之類聖賢書中的傳世格言。

    孔子的畏天命,是一種學思踐悟。在他體悟到“五十而知天命”後,他從55歲開始周遊列國,給我們這般印象:“知其不可而為之”,“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命既是命運,也是使命。孔子的使命是經由教育闡明人性內在成為賢聖的潛能,讓人走上正途。

    敬畏,是一種境界,能自覺將內心置於行善避惡中,能生髮自強不息。如果一個人到了沒有什麼可以約束自己的時候,還談什麼情親,什麼家國情懷,只能為失敗拉開序幕。

  • 3 # 王兆林0309

    親不過三代,情不過五服,是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

    三代:往上,自己,父輩,祖輩。往下,自己,兒子,孫子。

    五服:往上,自己,父,祖,曾祖,高祖。往下,自己,子,孫,曾孫,玄孫。

    親和情是怎樣產生的?是在共同的生活氛圍內,互相幫助,互相體貼的溫情中產生的。父母之於兒女之愛自不待說,爺爺奶奶對於孫輩的愛往往甚於父母之愛。所以三代之內的親情之愛是最直接最濃烈的血親之愛。

    一過三代,往往分家,分家住,另象過,共同生活的氛圍沒有了,互相關注機會減少了,因而親情也逐漸減弱。

    至於五服之外的親屬,沒見過,甚至有的就沒有聽說過,婚不慶,喪不弔,血情愈淡,親情就又疏遠了一些,血濃於水的三代親情已差不多淡淡如水了,有的只是自然倫理上的一些社會義務,稍強於路人罷了。

    所以,親不過三代,情不過五服,是很現實的客觀反映。

    您覺得呢?

  • 4 # 吳公子燎

    嚴格的說起來,炎黃崇拜是漢族的事,其他很多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祖先神話,比如苗族就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蚩尤,就是被炎黃聯合起來打敗了的那位,在現代國家概念被大家認同之前,親不親一般都是民族分,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祖先崇拜的根源是以人倫配天倫,以血緣定親疏,目的很簡單,增加實力,強化內部的凝聚力。

    比如看電視劇,一村之內,姓張的和姓王的倆大姓,各種有利益的事情都要爭上一番,這個時候你幫誰?任何一個華人都不會感到困惑,當然是幫自己同姓的,親不親,血緣分,之前有句俗話是說:“幫理不幫親”,這當然是個進步,可是大的利益面前,從來都是血緣佔了上風,這裡也有個俗語,叫做“你得分清楚那頭炕涼那頭炕熱。”分不清楚不是被當成傻子,就是被當成叛徒。

    接下來說:“親不過三代,情不過五伏”---您這個伏打字的時候可能打錯了。應該是“服”,不然只能理解成有感情也禁不住被別人五次伏擊,想想也有道理,被人伏擊一次,再次,三次,以至於五,前四次感情都還在,第五次終於忍不了,這足以說明感情之深了。

    華人有數字崇拜,尤其喜歡1,3,5,7,9,我覺得這個和《易經》有關,因為3,5,7,9之數屬陽,代表男人,而男人在前3000年一直是掌握著話語權的。老子寫《道德經》,說柔弱勝剛強,看似和儒家對著幹,其實不過是提醒男人,對女性不可掉以輕心,小心物極必反。老子提倡的是陰陽合於一身,隨事賦型,擅於變化,萬不可拘泥,儒家是陰陽倆分,一分為二,道家你看它那個太極圖,看似倆分,實則與儒家分的不同,區別就在於一個“動”字,陰陽永遠在動,但是不離那個大圈,大圈是什麼?就是道,道家是合二為一,陰陽合於道

    好了,扯遠了,拉回來。

    為什麼親不過三代?我理解因為分家,中國以前都是兒子先成家,之後父子才分家,這個時候兒子一般又有了兒子,所以站在孫子的角度是爹和爺爺分家,正好三代,如此迴圈,分家其實就是內部的利益分化,從一家,變成我家,叔叔伯伯家,一家的時候,油鹽醬醋都是共享,分家之後,你吃餃子要蘸醋總不能到叔叔家不問自取,醋是小事,或者不計較,但是你總不能自己去翻出你叔叔的存摺,不問自取,並且以為應當應份吧?這個就是親疏的開始。親疏的原因是利益的分化

    情不過五服,道理是一樣的,就不推演了。

    經濟的角度之外,其實從血緣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因為多一代,前提是娶妻,娶妻帶來外來的血脈,同時稀釋原來父系血脈,一分二,二分四,如此分下去,可想而知,五服之後還能有多少的共同的血脈呢?情自然淡了,出了五服之後,可以結婚,就是因為原來的父系血脈幾乎被稀釋殆盡。

    另外,這個事從五行的角度也可以做一番推演,我打字有點累,留給其他人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重陽力挫歐陽鋒,本已將其重傷,為何不讓弟子前去追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