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弱水三千3003

    宋真宗趙恆不是昏君,而是個有作為的明君。

    至道元年(995),趙恆被封為太子,當了儲君,按理說地位甚至在宰相之上,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宮僚稱臣,皆推讓弗受。見賓客李至、李沆,必先拜,迎送降階及門。”趙恆被其他大臣稱臣時,都推辭不接受,而他見到輔佐自己的上賓,都禮待備至,可以說從品德上是非常優秀的。

    太宗駕崩後,趙恆本應當順理成章繼位,但權宦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甚至太宗的皇后都勾結起來,共同謀劃廢掉趙恆。最終,趙恆還是在“大事不糊塗”的宰相呂端鼎力支援下得以繼位。繼位之初,趙恆任用主張“清靜無為”的李沆為相,減免賦稅、休養生息,社會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在宋真宗實行寬鬆社會政策的同時,鐵器冶煉技術取得進步,社會生產力提高,土地的耕作面積比上一代多出了足足一億多畝。此外,宋朝還從東南亞引進了良種水稻,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加上一直為後世稱道的宋朝經濟繁榮發展,北宋進入了後世稱為“鹹平之治”的穩定時期。

    景德元年(1004),北方遼國由皇帝耶律隆緒親自率軍二十萬南下討宋,一時間邊關連連告急。鑑於嚴峻的情況,趙恆在宰相寇準建議下御駕親征,在趙恆的激勵下,宋軍將士士氣大振,逐漸在戰爭中佔據上風。而遼軍方面,作為統帥之一的蕭太后多次向宋軍提出議和,而宋真宗一方面畏懼遼軍的剽悍,一方面厭惡戰爭,便同遼簽訂澶淵之盟,以每年的歲幣換取雙方一段時間的和平相處。

    澶淵之盟後,趙恆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好事,便舉行封禪大典,此後逐漸懈怠國事。乾興元年(1022),趙恆駕崩。他在位前期,勵精圖治,與民休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他好大喜功,又畏懼征戰,於是簽下並不牢靠的澶淵之盟,還在執政中後期沉迷炫耀自己的功業,疏忽朝政,為宋朝後來的矛盾叢生埋下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九州縹緲錄》呂歸塵喜歡姬野?八卦是如何傳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