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怍詩,經常引經據典,而當今我們對那些典故卻知之甚少。李白在這首詩裡引用了多個典故,在此試以白話解釋:
[1]“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講的是姜太公釣魚得遇周文王的故事。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時,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2]“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在《易經·革卦》中有“大人虎變”的典故。老虎在秋後更換皮毛,而文采繽煥。喻賢者能驟得志。
[3]“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講的是秦末的酈食其的故事。酈食其原被劉邦當作一個平常儒生,很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
[4]“騶虞”
是指一種黑紋白虎,不食生物,不踏生草。在《詩經》中,有“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5]“憂天”
在《列子·天瑞篇》中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在今天有杞人憂天的成語,由此而來。
[6]“飛猱”
在《屍子》中記錄:古代有一勇士中黃伯,能夠左手接飛猱,右手與斑駁猛虎搏鬥。
古人怍詩,經常引經據典,而當今我們對那些典故卻知之甚少。李白在這首詩裡引用了多個典故,在此試以白話解釋:
[1]“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
講的是姜太公釣魚得遇周文王的故事。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時,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
[2]“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在《易經·革卦》中有“大人虎變”的典故。老虎在秋後更換皮毛,而文采繽煥。喻賢者能驟得志。
[3]“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
講的是秦末的酈食其的故事。酈食其原被劉邦當作一個平常儒生,很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
[4]“騶虞”
是指一種黑紋白虎,不食生物,不踏生草。在《詩經》中,有“仁如騶虞,則王道成也”
[5]“憂天”
在《列子·天瑞篇》中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無所寄,廢寢食者。”,在今天有杞人憂天的成語,由此而來。
[6]“飛猱”
在《屍子》中記錄:古代有一勇士中黃伯,能夠左手接飛猱,右手與斑駁猛虎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