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卦研究室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許詢等42人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王羲之借酒興寫了一篇序文,這就是後人稱之為《蘭亭序》的書法極品。

    傳說王羲之以後曾多次書寫《蘭亭集序》都不能達到原來的境界,這不僅驗證了藝術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才可造就,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

    《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後代智水時,由於智水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

    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序》真本,終於瞭解到它的藏處,於是想方設法謀取,但辯才始終不透露真情。唐太宗無奈,便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

    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於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辯才將蕭翼視為"好友″,從而失去了警覺,將《蘭亭集序》真跡置於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終於有一天蕭翼得知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集序》真跡。

    蕭翼偷走《蘭亭集序》真跡後,來到地方官處,命令地方官傳辯才來叩見朝廷御史。辯才到後,蕭翼對他說明自己乃是奉旨來取《蘭亭集序》真跡的,現在已經到手,特意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後,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

    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後後,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他臨終時又將《蘭亭集序》作為陪葬品埋入昭陵。從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人們再也看不到它的真面目了。而後世流傳的都是歷代書法家的摹仿之作。

  • 2 # 西撒沙海

    後人都在臨摹《蘭亭序》,一直到唐太宗的時候真跡都還在世。李世民把真跡騙到手後,大量複製供大臣們鑑賞。由於李世民喜歡,傳說死後被陪葬。但臨摹本有些流傳至今,尤以唐代的為佳。

  • 3 # 文發揚

    《蘭亭序》稿本始為王家收藏。唐初被太宗得之,用雙鈞填廓法摹拓了許多付本,分賜諸王及近臣,於是《蘭亭序》得以流傳。當然,流傳的皆後人摹拓本。

  • 4 # 忠山學書

    現有多個版本的蘭亭序,複製本和臨本傳世,後人多是以此來臨摹王羲之書法的精髓,真跡已經不知所蹤,據說是在某某的墓中,不知是真假?

  • 5 # 豐城遊子shaoxing

    王羲之,東晉山東琅琊人,著名書法家。晉室南渡南京後,官至會稽內史,右軍將軍。

    這個集序中所描寫的就是當年蘭亭雅集的情形和心情。

    那麼時隔變遷,這個事情是怎麼流傳廣為人知的呢?

    還得感謝唐太宗——李世民。當時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他的其他尺牘手卷都已到手,唯獨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成了他的心病。那時蘭亭序已經傳給了一個王氏後人——辯才和尚,就在紹興雲門寺出家為和尚了。而且屢次派人索要或者買取得沒有得逞。於是李世民為了《蘭亭序》也是煞費苦心,從長計議。派手下蕭翼偽裝入夥,取得辯才信任之後,利用辯才外出偷得而成。

    雖然取得並不光彩,但唐太宗如獲至寶,命當時的書法名家進行臨摹(有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等等),所以現存的版本很多,以馮承素的神農本為最經典。

    後來唐太宗也去見王羲之了,他把《蘭亭集序》帶走作為引路敲門磚吧。世人不得其書法真跡。所見也是唐代臨摹本。也就知曉了《蘭亭集序》曲水流觴的具體情形。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還要感謝唐太宗呢?那麼自私。但是,我們想一想,時隔怎麼多年代,蘭亭集序真能免遭戰火和掠奪嗎?要不是他命人廣泛臨摹留存,或許真沒了“天下第一行書”了。或許至少留在地下還是我們的寶藏(當然是否在昭陵還待考證)。

    這是有著一定記載和考究的,關於《蘭亭集序》去留問題。願我們有朝一日重見神品真跡。

  • 6 # 河東不遙遠

    這個不難,只要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知識,略懂一點文言文常識就不難理解了。況且王羲之寫的是行書,而非草書,更不是大草(亦稱狂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怪物獵人崛起太刀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