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者讀書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這裡所謂“道”,可以理解為社會環境,尤其是政治環境。如果一個國家,君主昏庸,統治階級腐敗墮落,那麼儒生們都應該隱居起來,一是為保護自己,二是等待有能力的統治者出現,輔佐他安定社會環境。

    而明末經過了長期的黨爭,政治上貪汙腐敗之風橫行,優秀的政治人才、軍事人才或被殺,或被埋沒,掌握權力的是熱衷於權斗的東林黨,明朝已經陷入無可救藥的境地。

    但在明亡以後,仍有一些儒生繼續反清復明的鬥爭。如顧炎武、黃宗羲、顏元等人,但終因實力不足且分散鬥爭而失敗,此後這些有氣節的儒生選擇隱居,終身不仕。

    但也有很多儒生選擇投奔清朝,如“水太涼”錢謙益。有點良心的會因為愧疚而盡力保護平民和其他儒生,沒良心的就壞事做盡。

    而清朝統治者後來倡導儒學,緩和了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但至此儒家中出現的新思想也消亡了。所謂的“邦有道”改變不了統治階級奴役僵化下層人民的事實,故而“反清復明”的鬥爭從未斷過,但終因缺乏統一的指導而失敗。

  • 2 # 夢奇115

    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明末清初,清朝決定重用儒家,以儒文化治國。當時我們孟子後代,決定全部分散隱入全國各地避亂。所以現今山東孟廟幾乎沒有孟子嫡系子孫。並絕不做清朝的官。更有甚者,我祖父的祖父,寧願餓死也絕不接受清朝政府和外國教堂的救濟。結果,他老人家真的就餓死了…這事成了我們兒孫後代永遠的痛。也成了後代兒孫榜樣座右銘。不食國家的救濟,不撿別人遺失的財物,不貪別人的便易。嚴格按三綱五常做人。這就是孟子後人,儒家的做人原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FNC不拿FPX當人,Rekkles居然瘋狂練習這英雄,狂妄的FNC會不會被FPX橫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