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佈在海南省。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居住的地區不同,其方言也各異。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曉漢語。1957年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國一個古老民族,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特別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係更為密切。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祖國大陸兩廣地區陸續遷移到海南島。黎族有許多自稱,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為一個族稱始於唐末,到11世紀的宋代以後才正式見於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時紡織家黃道婆就曾在海南島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創造出一套先進的紡織工具和技術,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溼、風景秀麗、四季常青、物產豐富,不但農業發達而且熱帶經濟作物如橡膠、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
包鬃是黎族男子傳統髮式。流行於海南省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地區,以及東方、陵水兩個黎族自治縣和通什市等地。舊時,男子髮束結於額前,狀如犀牛角,貫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寬約半寸的薄銀片或銅片掩之,外纏以黑巾。男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身有穿前後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繡花頭巾,上衣無扣對胸開襟,顯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種絲線製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圖案很多,一般都是帶有圖騰的性質,是同一血緣集團的標誌,也是民族內部支系團結的象徵。“雙面繡”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織繡衣繡中都編織有祖先沿襲下來的古老圖案。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銀箔、雲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綴以貝殼、串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一方面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時這些裝飾是財富的象徵
主要分佈在海南省。使用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居住的地區不同,其方言也各異。由於與漢族來往密切,所以很多人通曉漢語。1957年創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以前黎族人信仰原始宗教,近代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是中國一個古老民族,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特別和古代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係更為密切。在秦漢以前駱越的一支就從祖國大陸兩廣地區陸續遷移到海南島。黎族有許多自稱,如“孝”“岐”“美孚”“本地”等,“黎”作為一個族稱始於唐末,到11世紀的宋代以後才正式見於史籍,直至今天。
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時紡織家黃道婆就曾在海南島向黎族婦女學習紡織技術,創造出一套先進的紡織工具和技術,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黎族人民居住的海南島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溼、風景秀麗、四季常青、物產豐富,不但農業發達而且熱帶經濟作物如橡膠、甘蔗、水果、油料等都有較高的發展水平。
包鬃是黎族男子傳統髮式。流行於海南省保亭、瓊中兩個黎族苗族自治縣黎族地區,以及東方、陵水兩個黎族自治縣和通什市等地。舊時,男子髮束結於額前,狀如犀牛角,貫以簪或小木梳1把,用寬約半寸的薄銀片或銅片掩之,外纏以黑巾。男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身有穿前後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的女子一般多披繡花頭巾,上衣無扣對胸開襟,顯得自由舒展,下身穿的筒裙是由各種絲線製成的。黎族女子的衣裙圖案很多,一般都是帶有圖騰的性質,是同一血緣集團的標誌,也是民族內部支系團結的象徵。“雙面繡”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女子出嫁前文身和織繡衣繡中都編織有祖先沿襲下來的古老圖案。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和筒裙,常常嵌入金銀箔、雲母片、明片、羽毛等,也有的綴以貝殼、串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一方面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同時這些裝飾是財富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