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專利,是客觀定律,也不是佛教發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發現的,儒家、道教、婆羅門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發現了這個規律,只不過表述的方式和名詞不一樣而已。
因果報應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報應”就是從起因到結果的演變過程,簡單的理解,因果報應就是:好的起因引發好的結果;壞的起因引發壞的結果(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遠遠不止這麼簡單),用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要構成因果,就像種稻子一樣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1、播種,也就是起因。拿“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來看,其中,“春種”就是起因,也就是你開始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開始發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樣種到田裡去了。
2、緣。也就是這個“一粒粟”種下去了以後,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發芽,譬如Sunny、水分、養料、土壤等,包括還不能被害蟲吃掉,——這一點你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念頭起來為何沒結果呢,因為條件不具足,其實也是有了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但是沒有達到你所要的結果,這就是“因緣不具足”。99%的念頭都死在這裡了,偏偏別人沒有關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緣·果”的簡稱,因為簡稱,所以很多人把“緣”忽略掉了。
3、時間:為何不是馬上發生呢?很明顯啊,春天種下去,要秋天才發出來啊,為何春夏不發出來呢,因為需要一個醞釀成熟的時間,時間不夠,果也無法形成。
4、結果:“秋收萬顆子”就是結果,一是說明了時間,二是產生了比對,由“一粒粟”增長到“萬棵子”,顯然因果形成,而且還擴大了好多,這就是正確的“因”,能過得到更多正確的“果”;那麼錯誤的“因”呢?由於有違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幹擾,所以往往結不了正確的“果”,連錯誤的“果”也會受到影響呢。
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專利,是客觀定律,也不是佛教發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發現的,儒家、道教、婆羅門教乃至基督教天主教都發現了這個規律,只不過表述的方式和名詞不一樣而已。
因果報應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和規律。“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結果,“報應”就是從起因到結果的演變過程,簡單的理解,因果報應就是:好的起因引發好的結果;壞的起因引發壞的結果(當然在實際應用中遠遠不止這麼簡單),用現代科學的理論來說,就是“從量變到質變”。
要構成因果,就像種稻子一樣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1、播種,也就是起因。拿“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來看,其中,“春種”就是起因,也就是你開始起了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開始發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樣種到田裡去了。
2、緣。也就是這個“一粒粟”種下去了以後,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發芽,譬如Sunny、水分、養料、土壤等,包括還不能被害蟲吃掉,——這一點你特別要注意的是,很多念頭起來為何沒結果呢,因為條件不具足,其實也是有了結果(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但是沒有達到你所要的結果,這就是“因緣不具足”。99%的念頭都死在這裡了,偏偏別人沒有關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緣·果”的簡稱,因為簡稱,所以很多人把“緣”忽略掉了。
3、時間:為何不是馬上發生呢?很明顯啊,春天種下去,要秋天才發出來啊,為何春夏不發出來呢,因為需要一個醞釀成熟的時間,時間不夠,果也無法形成。
4、結果:“秋收萬顆子”就是結果,一是說明了時間,二是產生了比對,由“一粒粟”增長到“萬棵子”,顯然因果形成,而且還擴大了好多,這就是正確的“因”,能過得到更多正確的“果”;那麼錯誤的“因”呢?由於有違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幹擾,所以往往結不了正確的“果”,連錯誤的“果”也會受到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