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劫丶3
-
2 # PLASMA77
以為在法國和西歐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毛子在芬蘭的慘敗更加加深了這種觀念。另外預先功課不是沒做到位,而是根本沒做,根本不知道蘇聯糟糕的交通,龐大的人口和工業能力
-
3 # 米粒閒聊
希特勒,在1940年12月18日簽署了第21號指令,也就是著名的“巴巴羅薩(德意志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又譯成腓特烈的綽號,意為紅鬍子)計劃”,也就是入侵蘇聯的計劃。“德國國防軍必須準備在對英國的戰爭結束之前,即以一次快速的遠佂將蘇聯擊敗。”這是,在該計劃中的第一句話。從中就可以看出德軍要用一次閃擊戰擊敗蘇聯。這就如同,此前用閃擊戰擊敗波蘭、法國等戰爭一樣,只不過是規模要大的多。在此計劃中,希特勒及德軍高層均未想到,這場入侵戰爭,會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為什麼,使希特勒等人,認為此戰還是一場閃擊戰呢?第一,希特勒和他的將帥們,已認為德國的陸軍(或許還包括空軍)已天下無敵了。第二,他們對蘇軍的看法又是怎樣的呢?透過蘇芬戰爭(1939年11月12日—1940年3月12日),他們認為蘇軍的戰鬥力一般,甚至是很差,更甚至是根本就不會打仗的。第三,德國已佔有、控制了Continental的眾多的國家。因此,德國可以支配的人力、物力的數量是極其龐大的,特別是在人力和經濟能力上,已都超過了蘇聯。第四,希特勒等人看岀了蘇聯
內部存在的民族矛盾等問題。所以,認為只要猛烈的一擊,蘇聯就會土崩瓦解。第五,希特勒等納粹份子,認為斯拉夫等民族是劣等民族,在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打仗了)都是無法與日爾曼民族相比較的。至少是因為這幾個原因,才使希特勒等人,認為對蘇的戰爭,又是一場透過閃擊戰就可以獲勝的戰爭。但是,他們已過度的自信了,已到了狂妄自大和一廂情願了。所以,才會有後來的兵敗莫斯科城下、斯大林格勒的慘敗,直到柏林被攻克的結局。
-
4 # 島主說事
二戰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沒有考慮打持久戰和消耗戰?提出這個問題,還是因為閃擊戰在蘇德戰場環境下,遭遇到了蘇軍持久戰和消耗戰的防禦,從一定程度上講,閃擊戰是被持久戰消耗戰拖垮的。那麼,巴巴羅薩計劃在考慮作戰環境方面,有沒有想到蘇聯戰場環境對閃擊戰帶來的不利因素呢?或者說,德軍在東線戰場依靠持久戰和消耗戰能否打贏蘇軍呢?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把佔領蘇聯想得太容易了。關於德國閃擊波蘭導致二戰爆發的“白色方案”到底是誰制訂的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迷。二戰叢書沒有記載,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回憶錄也沒有說明。有些人就疑惑,既然曼施坦因才能那麼突出,古德里安更是閃擊戰的建立者,這個計劃應該有他倆之中的一個起草這個計劃才完美。
有這個想法,是因為曼施坦因的“鐮刀計劃”在進攻法國時發揮了重要作用並獲得成功,德軍為什麼不讓他來起草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呢?如果可能,是否曼施坦因的計劃會是另外一番模樣呢?
實際上,德軍閃擊蘇聯與閃擊波蘭和閃擊法國的戰場環境完全發生了變化,之所以希特勒要搞出來這麼個宏偉的作戰計劃,也是其野心和前期閃擊戰打得太順了,使他有些飄飄然起來。
一方面,閃擊波蘭是試探英法底線,而進攻法國卻是為進攻蘇聯作預演。二戰愛好者們經常探討戰爭能否避免的問題,實際上,德軍閃擊波蘭時也沒有把握成功,如果當時英法真心幫波蘭,德軍是沒有勝算,二戰也打不起來。所以,閃擊波蘭僅是德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對閃擊戰能否成功也是個未知數。
而進攻法國卻不同,因為閃擊波蘭時英法雷聲大雨點小,波軍也有自不量力的一面,用傳統戰爭與現代化裝備的德軍作戰必輸無疑。在進攻法國問題上,要不是德軍內部分歧較大,希特勒1939年11月份就進攻法國了。但閃擊法國時,德軍才算真正發揮了閃擊戰的作用,用北中南三路大軍同時對西歐各國展開進攻,既有檢驗閃擊戰效果的因素,也有為閃擊蘇聯做試驗性進攻的目的。
另一方面,巴巴羅薩是德軍想當然的一個冒險計劃。閃擊法國時,希特勒使用曼施坦因的“鐮刀計劃”也是因為一名空軍軍官攜帶作戰計劃出事,不然曼施坦因也難脫穎而出。而制定巴巴羅薩計劃卻不同,當時德軍接連取得了閃擊波蘭和閃擊西歐和法國的勝利,德軍上下都沉浸在勝利和閃擊戰天下無敵的興頭上。
負責起草這個計劃的首任負責人是第18集團軍參謀長馬克斯少將,後來又由第一軍需部長保盧斯接手並展開了圖上作業,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以第21號作戰指令形式下發全軍。那麼,這裡就有一個疑惑,既然曼施坦因當時擔任的職務是南方戰鬥群的參謀長,其職務和參謀經驗要比馬克斯豐富,他又有“鐮刀計劃”墊底,希特勒為什麼沒有用他呢?
這裡就涉及到德軍兩個指揮系統出現分歧的問題。為了控制軍權,希特勒將陸軍的作戰指揮交給了陸軍總參謀部,而在大本營又單獨建立了統帥部參謀部指揮三軍,並由約德爾元帥負責。從作戰任務上區分,進攻蘇聯主要由陸軍總參謀部負責,而總司令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一直對曼施坦因不待見,不然也不會在戰爭打響之前將他攆到第38軍當軍長,這才是沒有使用曼施坦因起草計劃的重要原因。
從這個層面看,巴巴羅薩計劃在起草階段可以說是在缺乏蘇聯戰場資料為依據的情況下完成的,僅僅依靠前期空中偵察和兩場閃擊戰的經驗為借鑑,而參與起草的兩名將領又對閃擊戰缺乏必要的認識高度和預見性。希特勒之所以敢批准這個計劃,也是基於其擴張的野心、前期閃擊戰的所向披靡和蘇軍的疏於防備,他把蘇聯想得太簡單了。
其次,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沒有考慮持久戰和消耗戰?既然德軍打的是閃擊戰,必然就與快速機動和儘快結束戰爭發生聯絡,這是閃擊戰不可或缺的兩個必要因素。閃擊蘇聯,德軍難道對蘇聯戰場環境一點也不瞭解嗎?也不是的,只是瞭解得不夠徹底。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打響後,德軍剛開始確實所向披靡,但很快,曼施坦因指揮的第56裝甲軍在北線就陷於波羅的海沿岸的原始森林和沼澤出不來,在裡面轉了半個月的圈。這是德軍事先對戰場環境偵察不夠的原因。
而德軍之所以不敢在蘇聯打持久戰和消耗戰,也與德軍重建時間短、綜合國力和戰爭資源不足有重要關係。德軍的重建是從1936年開始的,希特勒在虛張聲勢以舉辦第11屆奧運會為名打和平牌的同時,又單方面撕毀《凡爾賽條約》頒佈徵兵條例,開始擴軍備戰,僅僅三年時間,德國陸軍就擴大到百萬人以上。
但是,直到閃擊波蘭,德軍也僅有98個師的兵力,其中還有36個師不具備作戰能力。這其中就是因為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準備時間太短,要不是古德里安搞出個閃擊戰理論出來,他都不知道如何拿這點兵力去與英法波近800萬軍隊作戰。
所以,德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就是具備了賭博和僥倖心理,以為佔領蘇聯和閃擊法國一樣,有6到8周時間足夠了,德軍後勤部門甚至連冬裝都沒有準備。而另一個僥倖心理卻是蘇芬戰爭,蘇軍雖然打贏了,卻讓20萬芬軍打得灰頭灰臉的,這讓德軍看到了蘇軍的不足,在裝甲進攻方面,德軍有當時最先進的作戰理論閃擊戰,更有前期沒有對手的輝煌戰績,況且德軍一次性就投入320萬大軍,分三路4支裝甲叢集,總共有3200輛裝甲坦克,這麼大陣勢誰能扛得住?
從上面分析看出,巴巴羅薩計劃並不是沒有考慮持久戰和消耗戰,而是考慮得不周和沒有留有餘地,這是個只有前進沒有退路的計劃,也是個沒有考慮德國戰爭資源支撐不起的計劃。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1941年8月11日戰爭打響後的20天,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就在日記中提出了他的擔憂,原本巴巴羅薩計劃蘇軍只有200個師,而戰鬥打響後卻發現有番號的蘇軍就有360個師。從這個意義上講,就算巴巴羅薩計劃準備打持久戰和消耗戰,也不一定是蘇聯的對手。
-
5 # 讀書的禕樂
希特勒在制定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確實沒有太考慮到與蘇聯的戰爭會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以為戰爭會很快結束。
這其中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希特勒本身的軍事觀念陳舊,在一戰前歐洲的戰爭往往只是一場或者幾場戰役,戰爭結束的都比較快,直到一戰的塹壕戰才把戰爭時間急劇拉長,希特勒雖然參加過一戰,但最高只當過士,下士是士官還不是軍官,希特勒的軍事理論基本都來自一些歐洲以往的戰例,因此希特勒自身對於戰爭的認知與當時的實際情況有不小的差距,其實不只是希特勒,由於軍事技術的快速發展和飛機、坦克、潛艇、航母等新式武器的出現,當時很多人對戰爭的理解都有些落伍了,只能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第二,是被前期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德國不費一兵一卒吞併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一道一個月瓜分波蘭,一個半月擊敗法、英、荷、比四國聯軍,使希特勒信心爆棚以為可以依靠閃擊戰快速擊敗蘇聯。
第三,希特勒低估蘇聯的實力,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拙劣表現和內部“大清洗”使希特勒看到了蘇聯這個泥足巨人的虛弱和不得人心,但外部入侵恰恰給了蘇聯對內鎮壓的合法性,也增加蘇聯所剩無幾的內部凝聚力,同時希特勒也低估了蘇聯對於軍隊犧牲的承受力(對人命的漠視)。
第四,沒想但蘇聯會得到到盟國大力的支援,英美盟國對蘇聯的支援達到什麼程度呢,蘇聯二戰的飛機、坦克有超過20%是美國租借的,蘇聯生產T-34的機床是從美國進口的,蘇聯開採石油的裝備和技術是從西方進口的,蘇軍高階航空原油有98%是從美國進口的,在莫斯科保衛戰最關鍵的時刻德軍在挨凍,蘇聯卻有大量英美直接援助的過冬服裝或者是用英美援助物資生產的冬季服裝。
第五,隊友義大利拖後腿,由於義大利看著德國一路節節勝利而眼紅,也像找個效果欺負欺負,結果被希臘打的抱頭鼠竄,不得不向大哥德國求助,為了支援義大利,希特勒只能先吞併整個巴爾幹半島後再進攻蘇聯,耽誤了進攻蘇聯的時機。
回覆列表
沒十年腦血栓問不出這問題,你拿什麼和蘇聯打持久戰消耗戰?人家是100層被動的大蟲子,你是個脆皮中單刺客,你跟人家玩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