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們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因陶器質地疏鬆,難免出現漏水現象,人們透過長期觀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時間有一定對應關係,從而製成了專門用於計時的漏水壺。中國的歷史文獻中曾說:“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據此說,則是產生在黃帝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時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實物證據。另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至遲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了。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杆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由於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滴水速度不同,影響到漏壺計時的準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隻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還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就越準確。實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古代的人們在用陶器取水、儲水的時候,因陶器質地疏鬆,難免出現漏水現象,人們透過長期觀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時間有一定對應關係,從而製成了專門用於計時的漏水壺。中國的歷史文獻中曾說:“漏刻之作蓋肇於軒轅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據此說,則是產生在黃帝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末期,到夏商時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實物證據。另據《周禮》記載,西周時已有專門掌管漏壺計時的官員——擎壺氏,這說明至遲在距今3000年的時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壺了。
漏壺有沉箭式和浮箭式兩種。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隻銅壺盛水,接近壺底部有一個小洞,壺中豎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塊船形木塊上,使其浮在水面上,當水從小洞滴出後,人們根據水位降低後標杆上的刻度來判斷時間。由於漏壺中水多時和水少時的滴水速度不同,影響到漏壺計時的準確性,為了提高計時的精確度,由單隻逐漸發展成為多隻一套的漏壺,同時,還由沉箭式漏壺改為浮箭式漏壺。漏壺的級數越多,計時就越準確。實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壺系列中,壺數最多的是4壺一套,
大約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晝夜均分為100刻,在漏壺箭桿上刻100格。摺合成現代計時單位,則1刻等於14分24秒。“百刻制”是中國最古老、使用時間最長的計時制。
到了漢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時,又採用以圭表測量太陽射影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太陽方位計時”法。圭表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俗語。圭表所測得的每一太陽方位,漸漸有了一個固定的名稱,這就是時辰的來歷。
到了隋唐,“太陽方位計時”正式演變為“十二時辰計時”。“百刻制”與“十二時辰計時”並用,使得中國古代的計時制趨於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制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