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起源於漢中盆地西部,稱之為沔水,過漢中後被稱之為漢水,過安康之後為滄浪水,過襄陽之後稱之為襄水,一直到武漢匯於長江。從這一串名稱可以看出,漢中幾乎是位於漢江的源頭,既然如此,為何會叫漢中呢?其實,在漢朝初期以前,漢江的源頭並不像現在這樣,而是比現在長很多,包括現在嘉陵江的源頭-西漢江。
漢朝初年,武都郡大地震導致略寧交界地的地形發生巨大變化,切斷了西漢水東流的路徑,導致西漢水被迫南下,匯入嘉陵江,史稱:嘉陵奪漢。
漢朝以前,嘉陵江的源頭本來只有白龍江,而西漢江及其支流則自西往東,流入漢江,是漢江的源頭。也就是說,漢江並非發源於漢中盆地,而是甘肅天水的嶓冢山,距離漢中有三百多公里,如此一來,便可以解釋漢中為何被稱為漢中,而不是漢源了。
據《漢書》記載: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武都大地震。武都大地震之所以稱之為大,並非傷亡人數和受災面積大,更多的是因為其改變了江河山巒的走勢,使得古漢水被分為兩部分,上部分變成嘉陵江的組成,下部分成為漢江的源頭。楚漢戰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便是利用古漢水的河道溯江而上,到達今陝西寶雞(陳倉),進而得以居高臨下,順勢入主關中平原,取得爭霸天下的第一步。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形勢,是無法溯江而上的。
在漢朝時期,武都道治所的具體位置,不是現在的隴南,而應該是略陽。《漢書·地理志》曾經有過相關的文字記載:武都(縣):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天池大澤在縣西。”這說明武都在東漢水附近,東漢水發源於氐道縣境內,而且武都西方有一個天池大澤。
然而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迄今為止的長江,包含嘉陵江附近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湖泊,大澤之類,這說明古漢水,包括古武都郡(縣)的地形曾經發生過巨大變化。另外,在略陽的西漢水南方,有非常明顯的大規模山體滑坡痕跡,很有可能是這些地震導致的滑坡阻塞了古漢水的故道,致使嘉陵江奪走了漢江的源頭(西漢水),並使得漢中成為漢江源頭,而非“漢江之中”。
漢江起源於漢中盆地西部,稱之為沔水,過漢中後被稱之為漢水,過安康之後為滄浪水,過襄陽之後稱之為襄水,一直到武漢匯於長江。從這一串名稱可以看出,漢中幾乎是位於漢江的源頭,既然如此,為何會叫漢中呢?其實,在漢朝初期以前,漢江的源頭並不像現在這樣,而是比現在長很多,包括現在嘉陵江的源頭-西漢江。
漢朝初年,武都郡大地震導致略寧交界地的地形發生巨大變化,切斷了西漢水東流的路徑,導致西漢水被迫南下,匯入嘉陵江,史稱:嘉陵奪漢。
漢朝以前,嘉陵江的源頭本來只有白龍江,而西漢江及其支流則自西往東,流入漢江,是漢江的源頭。也就是說,漢江並非發源於漢中盆地,而是甘肅天水的嶓冢山,距離漢中有三百多公里,如此一來,便可以解釋漢中為何被稱為漢中,而不是漢源了。
據《漢書》記載: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武都大地震。武都大地震之所以稱之為大,並非傷亡人數和受災面積大,更多的是因為其改變了江河山巒的走勢,使得古漢水被分為兩部分,上部分變成嘉陵江的組成,下部分成為漢江的源頭。楚漢戰爭時,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便是利用古漢水的河道溯江而上,到達今陝西寶雞(陳倉),進而得以居高臨下,順勢入主關中平原,取得爭霸天下的第一步。如果按照現在的地理形勢,是無法溯江而上的。
在漢朝時期,武都道治所的具體位置,不是現在的隴南,而應該是略陽。《漢書·地理志》曾經有過相關的文字記載:武都(縣):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水……天池大澤在縣西。”這說明武都在東漢水附近,東漢水發源於氐道縣境內,而且武都西方有一個天池大澤。
然而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迄今為止的長江,包含嘉陵江附近根本不存在任何的湖泊,大澤之類,這說明古漢水,包括古武都郡(縣)的地形曾經發生過巨大變化。另外,在略陽的西漢水南方,有非常明顯的大規模山體滑坡痕跡,很有可能是這些地震導致的滑坡阻塞了古漢水的故道,致使嘉陵江奪走了漢江的源頭(西漢水),並使得漢中成為漢江源頭,而非“漢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