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511941139371

    教團內部流行著兩種不同的解釋:其一,三支香代表佛、法、僧三寶,燒三支香即意味著供奉三寶;其二,三支香代表戒、定、慧三學,燒三支香也就是修持三學之意。

    這兩種解釋背後的世俗動機是顯而易見的。“三寶說”意在證明僧人階層存在的神聖性:除了宗教偶像(“佛”)和經籍神學(“法”)以外,僧人同樣也有權利接受社會大眾的資助,甚至是坐擁大量私產。“三學說”則是為了強調僧人在宗教活動中的中介作用和導師地位:普通訊眾不能隨便崇拜神明,他們必須在神職人員的指導下,通過後者所提供的“正規途徑”(即戒、定、慧三種修行方式)來和神明打交道,當然——同時還要直接或間接地付給神職人員一筆中介費。毫無疑問,無論是“三寶說”還是“三學說”都十分淺白,無甚深意可言,用最簡單的經濟決定論即可一覽無餘。正所謂“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三支香的原始寓意就這樣被掩蓋了千百年。並非原意難解,而是無人願意去解。在唐代譯出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真相。眾所周知,該品記錄了普賢菩薩的大誓願。這位菩薩發願道:對於十方三世諸佛,他將“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只要眾生業力不盡、煩惱不斷,他就會一刻不停地禮敬諸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上面多次提到的“身、語、意”也就是佛教教義中著名的“三業”,也就是人類的三種行為及其造成的後果。身業即肢體動作行為及其後果,語業即語言行為及其後果,意業即思想行為及其後果。如果說“人”是一種行為過程的話,那麼,三業基本上就囊括了人之為人的全部。而“清淨三業,常修禮敬”的意思也就是:把“三業”,也就是把整個人當成祭品,奉獻給諸佛。“人”或“業“永遠是汙濁惡俗的,僅當作為神佛的餌食,它才能由凡入聖,由染入淨,發生質的轉變。這也就是祭儀的“聖化”功能和“淨化”功能。作為一種高度簡化的獻祭儀式,燒香概括了佛教眾多繁瑣儀式之大旨。三支香其實正是身、語、意三業的象徵,也就是燒香者自身的替代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偽故里大結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