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635123734932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意思是: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1、原文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譯文

    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南方。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

    哪裡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裡尋它哪裡找?荒野林下臥芳草。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我聲聲嘆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嘆。我聲聲嘆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

    3、出處

    出自於周朝的《詩經》

    擴充套件資料

    1、賞析

    本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和平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又寫了戰士之間執手相約,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訴,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敘事中推進著情感的表達,抒情中又緊連著情節的發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2、《詩經》創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於農業,“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綿瓜瓞》等詩篇都表明周是依靠農業而興盛,農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周族在武王伐紂之後成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隸私有與貴族領主的統治成為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政治特徵。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紂暴虐無道,主要與其實行奴隸制經濟制度有關。西周建立以後,為緩和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尖銳矛盾,緩和階級鬥爭,變奴隸制為農奴制。

    西周較之殷商,由於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促使社會在精神文明方面產生飛躍性的進步,作為文學代表的《詩經》出現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產物,而它反過來又促進了社會的文明進步。

    3、《詩經》語言風格

    《詩經》的語言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辭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詩經》時代,漢語已有豐富的詞彙和修辭手段,為詩人創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詩經》中數量豐富的名詞,顯示出詩人對客觀事物有充分的認識。《詩經》對動作描繪的具體準確,表明詩人具體細緻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能力。

    《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但雅、頌與國風在語言風格上有所不同,雅、頌多數篇章運用嚴整的四言句,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比較多。

    小雅和國風中,重章疊句運用得比較多,在大雅和頌中則比較少見。國風中用了很多語氣詞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這些語氣詞在雅、頌中也出現過,但不如國風中數量眾多,富於變化。

    國風中對語氣詞的驅遣妙用,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了傳神的境地。雅、頌與國風在語言上這種不同的特點,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化,也反映出創作主體身份的差異。

    雅、頌多為西周時期的作品,出自貴族之手,體現了“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為春秋時期的作品,有許多采自民間,更多地體現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的口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鹽的使用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