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d代表胎頭雙頂徑,是指胎兒頭兩邊直徑測量的資料,也是推算胎兒大小的指標之一。按一般規律,懷孕3個月時小於3釐米;在懷孕5個月以後,基本與懷孕月份相符,也就是說,妊娠28周(7個月)時bpd約為7釐米,32周(8個月)時約為8釐米,以此類推。懷孕8個月以後,平均每週增長約為0.2釐米為正常。胎盤位置:位置是說明胎盤在子宮壁的位置;胎盤的正常厚度應在2.5~5釐米之間;有的報告單上將胎盤位置分為iii級,i級為胎盤成熟的早期階段,回聲均勻,在懷30~32周可見到此種變化;ii級表示胎盤接近成熟;iii級提示胎盤已經成熟。越接近足月,胎盤越成熟,回聲的不均勻。如果胎盤位置檢測過低,就有可能堵住宮頸口,影響正常的分娩。羊水範圍:羊水範圍的數值可以間接的判斷胎兒有無異常,一般來講,羊水深度在3~7釐米之間為正常,超過7釐米為羊水增多,少於3釐米為羊水減少。如果羊水範圍過多表明胎兒的神經管或消化道有可能異常;如果羊水範圍過少則可能是胎兒泌尿系統出現了問題。胎動:胎動能表明胎兒在宮內的正常狀況,是用來預測胎兒在宮內安危的重要訊號。從懷孕的第18~20周以後,大多數準媽媽可以感覺到胎動了,開始較輕微,次數也較少。懷孕的28~32周,胎動最強烈,懷孕36~38周以後,胎動幅度、次數逐漸減少。胎動在上午8~12時比較均勻,午後2~3時最少,晚上6~10時最頻繁。如果報告單寫明“有”、“強”為正常,“無”、“弱”可能胎兒在睡眠中,也可能為異常情況,要結合其他專案綜合分析。胎位為先露部的代表在產婦骨盆的位置,亦即在骨盆的四相位--左前、右前、左後、右後。頂先露的代表骨為枕骨(occipital,縮寫為o);臀先露的代表骨為骶骨(sacrum,縮寫為s);面先露的為下頦骨(mentum,縮寫為m);肩先露的代表骨為肩胛骨(scapula,縮寫為sc)。胎位的寫法由三方面來表明:1、代表骨在骨盆的左側或右側,簡寫為左(l)或右(r);2、代表骨名稱,如頂先露為“枕”,即“o”,臀先露為“骶”,即“s”,面先露為“頦”,即“m”,肩先露為“肩”,即“sc”;3、代表骨在骨盆之前、後或橫。例如頂先露,枕骨在骨盆左側,朝前,則胎位為左枕前(loa),為最常見之胎位。各胎位縮寫如下:頂先露有六種胎位:左枕前(loa)左枕橫(lot)左枕後(lop)右枕前(roa)右枕橫(rot)右枕後(rop)臀先露有六種胎位:左骶前(lsa)左骶橫(lst)左骶後(lsp)右骶前(rsa)右骶橫(rst)右骶後(rsp)面先露有六種胎位:左頦前(lma)左頦橫(lmt)左頦後(lmp)右頦前(rma)右頦橫(rmt)右頦後(rmp)肩先露有四種胎位:左肩前(lsca)左肩後(lscp)右肩前(rsca)右肩後(rscp)ac——腹圍aptd——腹部前後間的厚度,又稱為“腹部前後徑”。在檢查胎兒腹部的發育狀況以及推定胎兒體重時,需要測量該資料。bdp——雙頂徑頭部左右兩側之間最長部位的長度,又稱為“頭部大橫徑”。當初期無法透過crl來確定預產日時,往往透過bpd來預測;中期以後,在推定胎兒體重時,往往也需要測量該資料。crl——頭臀長為頭臀距,表示胎體縱軸平行測量最大的長軸,主要用於判定孕7~12周的胎齡。hc——頭圍fl——股骨長胎兒的大腿骨的長度,又稱為“大腿骨長”。大腿骨是指大腿根部到膝部的長度。一般在妊娠20周左右,透過測量fl來檢查胎兒的發育狀況。gs——胎囊月經規則的婦女,停經35天,b超就可在宮腔內看到孕囊。在懷孕1.5個月時孕囊直徑約2釐米,2.5個月時約5釐米。胎囊位置在子宮的宮底、前壁、後壁、上部、中部都屬正常;形態圓形、橢圓形、清晰為正常;如胎囊為不規則形、模糊,且位置在下部,孕婦同時有腹痛或陰道流血時,可能要流產。hl——肱骨長ttd——腹部的寬度,又稱為“腹部橫徑”。在妊娠20周之後,與aptd一起來對胎兒的發育情況進行檢查。有時也會測量腹部的面積gp——胎盤分級,一般胎盤分為0,
bpd代表胎頭雙頂徑,是指胎兒頭兩邊直徑測量的資料,也是推算胎兒大小的指標之一。按一般規律,懷孕3個月時小於3釐米;在懷孕5個月以後,基本與懷孕月份相符,也就是說,妊娠28周(7個月)時bpd約為7釐米,32周(8個月)時約為8釐米,以此類推。懷孕8個月以後,平均每週增長約為0.2釐米為正常。胎盤位置:位置是說明胎盤在子宮壁的位置;胎盤的正常厚度應在2.5~5釐米之間;有的報告單上將胎盤位置分為iii級,i級為胎盤成熟的早期階段,回聲均勻,在懷30~32周可見到此種變化;ii級表示胎盤接近成熟;iii級提示胎盤已經成熟。越接近足月,胎盤越成熟,回聲的不均勻。如果胎盤位置檢測過低,就有可能堵住宮頸口,影響正常的分娩。羊水範圍:羊水範圍的數值可以間接的判斷胎兒有無異常,一般來講,羊水深度在3~7釐米之間為正常,超過7釐米為羊水增多,少於3釐米為羊水減少。如果羊水範圍過多表明胎兒的神經管或消化道有可能異常;如果羊水範圍過少則可能是胎兒泌尿系統出現了問題。胎動:胎動能表明胎兒在宮內的正常狀況,是用來預測胎兒在宮內安危的重要訊號。從懷孕的第18~20周以後,大多數準媽媽可以感覺到胎動了,開始較輕微,次數也較少。懷孕的28~32周,胎動最強烈,懷孕36~38周以後,胎動幅度、次數逐漸減少。胎動在上午8~12時比較均勻,午後2~3時最少,晚上6~10時最頻繁。如果報告單寫明“有”、“強”為正常,“無”、“弱”可能胎兒在睡眠中,也可能為異常情況,要結合其他專案綜合分析。胎位為先露部的代表在產婦骨盆的位置,亦即在骨盆的四相位--左前、右前、左後、右後。頂先露的代表骨為枕骨(occipital,縮寫為o);臀先露的代表骨為骶骨(sacrum,縮寫為s);面先露的為下頦骨(mentum,縮寫為m);肩先露的代表骨為肩胛骨(scapula,縮寫為sc)。胎位的寫法由三方面來表明:1、代表骨在骨盆的左側或右側,簡寫為左(l)或右(r);2、代表骨名稱,如頂先露為“枕”,即“o”,臀先露為“骶”,即“s”,面先露為“頦”,即“m”,肩先露為“肩”,即“sc”;3、代表骨在骨盆之前、後或橫。例如頂先露,枕骨在骨盆左側,朝前,則胎位為左枕前(loa),為最常見之胎位。各胎位縮寫如下:頂先露有六種胎位:左枕前(loa)左枕橫(lot)左枕後(lop)右枕前(roa)右枕橫(rot)右枕後(rop)臀先露有六種胎位:左骶前(lsa)左骶橫(lst)左骶後(lsp)右骶前(rsa)右骶橫(rst)右骶後(rsp)面先露有六種胎位:左頦前(lma)左頦橫(lmt)左頦後(lmp)右頦前(rma)右頦橫(rmt)右頦後(rmp)肩先露有四種胎位:左肩前(lsca)左肩後(lscp)右肩前(rsca)右肩後(rscp)ac——腹圍aptd——腹部前後間的厚度,又稱為“腹部前後徑”。在檢查胎兒腹部的發育狀況以及推定胎兒體重時,需要測量該資料。bdp——雙頂徑頭部左右兩側之間最長部位的長度,又稱為“頭部大橫徑”。當初期無法透過crl來確定預產日時,往往透過bpd來預測;中期以後,在推定胎兒體重時,往往也需要測量該資料。crl——頭臀長為頭臀距,表示胎體縱軸平行測量最大的長軸,主要用於判定孕7~12周的胎齡。hc——頭圍fl——股骨長胎兒的大腿骨的長度,又稱為“大腿骨長”。大腿骨是指大腿根部到膝部的長度。一般在妊娠20周左右,透過測量fl來檢查胎兒的發育狀況。gs——胎囊月經規則的婦女,停經35天,b超就可在宮腔內看到孕囊。在懷孕1.5個月時孕囊直徑約2釐米,2.5個月時約5釐米。胎囊位置在子宮的宮底、前壁、後壁、上部、中部都屬正常;形態圓形、橢圓形、清晰為正常;如胎囊為不規則形、模糊,且位置在下部,孕婦同時有腹痛或陰道流血時,可能要流產。hl——肱骨長ttd——腹部的寬度,又稱為“腹部橫徑”。在妊娠20周之後,與aptd一起來對胎兒的發育情況進行檢查。有時也會測量腹部的面積gp——胎盤分級,一般胎盤分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