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龍分金看纏山,
一重纏是一重關,
關門如有八重險,
不出陰陽八卦行
摸金校尉們幹活,他們每個人都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這個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徵。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防止墓裡空氣不好,蠟燭熄滅後退出墓穴,則保證人不為空氣不好而中毒。因為傳說有些墓裡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捨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兇,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那麼摸金校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立的呢,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然而,有一些爭議指出:《為袁紹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命陳琳寫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給曹操扣鍋。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過自己派人掘墓充實軍餉一事,但公然為此設定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墳的說法,其實小編認為,說白了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大旗去拋墳,也是厲害了。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
曹操
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佔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裡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裡還在乎背上罵名啊。
曹操之時,摸金校尉乃從正規的軍事編制。曹操之後,盜墓者皆各自為政,同行之間並無師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盜墓,均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個人行動為主。正史只記載在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時設立過摸金校尉一職,《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領之,其餘事蹟,分見諸列傳。”其實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只見於袁紹南攻曹操時,陳琳的討曹檄文。當時獻帝遭難逃回洛陽。曹操奉天子討不臣,袁紹舉兵向帝都,出師無名。所以這些曹操罪狀裡的官職不足採信。中郎是皇帝身邊的人,哪有挖墳盜墓的再說挖誰的,漢朝皇帝的墳都被董卓給挖了。漢朝是最講賢良中正的時代,當官都是以舉薦,就是有這些事也是挖了就挖了,不會明目張膽設官職的。而陳琳後來也表示了這篇檄文是被袁紹所迫而寫的。
尋龍分金看纏山,
一重纏是一重關,
關門如有八重險,
不出陰陽八卦行
摸金校尉們幹活,他們每個人都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這個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徵。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防止墓裡空氣不好,蠟燭熄滅後退出墓穴,則保證人不為空氣不好而中毒。因為傳說有些墓裡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捨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發丘印,摸金符,護身不護鬼吹燈;
窨子棺,青銅槨,八字不硬勿近前;
豎葬坑,匣子墳,搬山卸嶺繞著走;
赤衣兇,笑面屍,鬼笑莫如聽鬼哭。
那麼摸金校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立的呢,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自於漢代陳琳所作《為袁紹檄豫州》。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然而,有一些爭議指出:《為袁紹檄豫州》的背景是袁紹率軍與曹操開戰,為使師出有名,袁紹命陳琳寫此檄文,目的就是要給曹操扣鍋。雖然曹操並未堅決否認過自己派人掘墓充實軍餉一事,但公然為此設定官職,大張旗鼓的去刨墳的說法,其實小編認為,說白了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大旗去拋墳,也是厲害了。
在三國爭霸初期,曹操的勢力範圍仍然很小。有些時候,打下的城池往往還沒來得
曹操
及休整,就已經換了新的主人。地盤“朝秦暮楚”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誰都不知道自己能在佔領的地盤上盤踞多久。於是,打下的城池經常被洗劫一空。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很難實現休養生息的目的。
軍閥混戰使曹操的大軍無法長時間休整,也使流離失所的農民看到春種卻等不到秋收。這好比剛剛做好的一鍋飯,轉眼間卻變成了別人的盤中餐。於是,在短時間內籌到軍餉成了諸侯們四處殺伐攻戰的先決條件。
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餉問題,曹操把目光放在了盜墓這個古老的行當上。眾所周知,西漢中期,經歷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的繁榮使得當時厚葬成風。這也就為曹操偷墳掘墓,盜取金銀財寶以充軍餉提供了條件。“發丘中郎將”和“摸金校尉”這類專司盜墓的官職在曹操的軍隊裡便應運而生。
按常理來說,這不是一個光彩的行當,但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胸懷天下的曹孟德,只要軍隊能吃上飯、打勝仗,哪裡還在乎背上罵名啊。
曹操之時,摸金校尉乃從正規的軍事編制。曹操之後,盜墓者皆各自為政,同行之間並無師徒之分,凡以摸金之法盜墓,均為摸金校尉。摸金校尉多以個人行動為主。正史只記載在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時設立過摸金校尉一職,《南史卷二宋本紀中第二》記載:“帝少好讀書,頗識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誄》及雜篇章,往往有辭采。以魏武有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陽王休?領之,其餘事蹟,分見諸列傳。”其實發丘中郎將與摸金校尉只見於袁紹南攻曹操時,陳琳的討曹檄文。當時獻帝遭難逃回洛陽。曹操奉天子討不臣,袁紹舉兵向帝都,出師無名。所以這些曹操罪狀裡的官職不足採信。中郎是皇帝身邊的人,哪有挖墳盜墓的再說挖誰的,漢朝皇帝的墳都被董卓給挖了。漢朝是最講賢良中正的時代,當官都是以舉薦,就是有這些事也是挖了就挖了,不會明目張膽設官職的。而陳琳後來也表示了這篇檄文是被袁紹所迫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