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諾諾7933

    諸葛亮:神機妙算,有勇有謀,胸有成竹,從容鎮定,以大局為重。

    《草船借箭》是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國赤壁之戰裡的著名橋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萬支箭),機智的諸葛亮一眼識破是一條害人之計,卻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後來,有大霧天幫忙,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調了幾條草船誘敵,終於借足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諸葛亮的膽識才智,受到後人的讚美,因而引生創作了許多成語趣聞,戲劇表演。

    擴充套件資料:

    諸葛丞相的草船借到箭的原因:

    首先,大家可能會問諸葛亮草船借箭難道就不怕曹軍射火箭來個火燒戰船嘛?要知道東漢末年的時候,火箭的確是已經出現並開始是用來的。咋一聽這的確有幾分道理,這又是木船又是稻草人的可都是易燃品呀!

    曹軍要是射火箭的話,別說十萬支了,就是一萬支火箭就能把這些輕型草船燒得個乾乾淨淨了。真要這樣的話檣櫓間灰飛煙滅這句詩怕是要去誇獎曹操了。但是,這點曹操能想到諸葛亮一樣也能想到的。畢竟火攻可還是孔明的看家本領呢。但是諸葛亮算定了曹操不會用火箭。

    第一,大家要了解火箭的實用性。火箭說白了就是在普通箭頭上裹一層油布,再沾上燃油點燃。可這樣一來,箭的穿透性就大大減低了,遠距離想要穿透木板的話基本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火箭重量加重,外形改變,射程也是大幅降低。所以往往射出的火箭連船板都扎不到就直接落水熄滅了。

    而且要知道當時是大霧天氣,說明什麼?空氣溼度大,更難引燃戰船。這樣一來火箭的作用就被極大地削弱。實際上火箭更多是被應用在燒敵軍的糧倉,這樣不管你射沒射中火都能燒得起來。而火箭在水戰中的作用基本是不大的。

    其實大家仔細想一想就知道,火箭要真有用的話火燒赤壁的時候乘著東風直接千萬火箭齊發就是了,哪裡需要周瑜黃蓋這哥倆大費周折的搞個苦肉計,最後還得搞個火船去撞人家。

    然後就是火箭的製作,剛剛也說過又要油布又要燃油的。所以火箭對於油、布的需求量是極大的,而且考慮到火箭在水戰中用處不大,曹操必然不會攜帶大量供火箭用的油、布。再者火箭是要現做現用的,難以長期存放,曹操南下遠征,運輸補給壓力也是很大的,所以就是想現做也難。

    故而多用於攻堅戰、陣地戰,運動戰、遭遇戰中是很難見的。綜上幾條看來,就算曹操當時想嘗試射火箭,客觀條件也是達不到的。反觀當時大霧天氣,曹操是看不到諸葛亮的具體虛實,諸葛亮也是不清楚曹軍位置的。

    這時雙方就好像是瞎子打架,誰也看不清誰,一頓王八拳隨便打打到就是賺到的。但如果此時曹軍放火箭,那麼戰場就會呈現出江中一片黑暗,岸邊火光閃爍這一情景。這就相當於曹軍在自家陣地放了照明彈,岸上的曹軍那感覺就是在大功率探照燈下,被敵軍可全看光了。

    那麼這場戰鬥就變成了一個明眼人打一個瞎子了。而且這個瞎子的箭還不如對面來的銳利有殺傷性。這樣看來,如果有人夜裡江上偷襲的話,是個正常的指揮官就不會射火箭。

    其實,話說回來,草船借箭只是小說中羅貫中替諸葛亮借的箭,真實情況和諸葛亮可真沒啥關係。要說草船借箭歷史上有嘛?有當然是有的,而且也是發生在三國時期的,但主人公和諸葛亮沒關係,是曹操說生子當如他的孫權,想來真實歷史上的孫權遠比演義裡有存在感的多。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赤壁之戰五年之後,曹操率大軍壓陣濡須口。東吳與曹魏就在濡須口對峙了1個月,期間就發生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典故,其中就包括草船借箭。說在在對峙期間,孫權為檢視曹軍虛實,親自乘船出營。

    但不想被曹軍發現,曹軍萬箭齊發,轉瞬間密密麻麻的箭都插在船的側面,於是船兩側重量不同,使得船發生側傾。眼看船就要慢慢往下沉,孫權靈光一閃順勢讓船掉頭,讓船另一側受箭。

    然後船就這樣又取得平衡,結果孫權不僅安全離去,還收穫了大量的箭。這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只是到了羅貫中這,不僅時間提前了五年,還把借箭的物件變成了孔明。

    不過從小說的情節發展來看諸葛借箭使得情節更加曲折吸引人。雖說內容有虛構的成分,但是也因此讓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更加光輝偉大。也成功塑造出諸葛亮這樣智絕的形象,並且讓這個人物形象得以數百年的流傳下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填鼻基底風險大嗎?鼻基底墊了,嘴巴更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