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東漢比較早期的《張汜祈雨刻石》,屬於向成熟規範隸書過渡的隸書。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其特點也十分明顯。字型方正峻朗,具波磔而不張揚,筆力遒勁而凝重,寓圓於方,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張汜祈雨刻石》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結字寬博方整,呈現了兩漢時期的正大氣象。《張汜祈雨刻石》造型特點總體屬於方正形體結構,字形空間佈局較為均勻,內部開張,四周比較嚴謹,筆畫撐開至結構的四周,與《西狹頌》《郙閣頌》等寬博類的隸書有相似之處。這種結體一是氣象恢弘、雄強正大、不事怪誕,與漢代的審美取向是統一的;二是重心下移、穩重紮實,從碑刻的氣象中透露出寬博能容與端莊穩重,面對石刻頓時端己正容、肅然起敬。如其中的“雨”“閏”“有”“謁”等字,重心下沉,保持了早期漢隸樸拙博大的氣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體現漢碑雄強一路的作品,沒有同時期大多數漢碑所表現出的精麗典雅、八分披拂的裝飾意味,筆法方拙自然、樸實簡真,尤見刀意。從隸變淵源來看,這類碑刻受簡帛書法的影響極少,而是直接從西漢石刻嬗變而來。所不同的是,西漢石刻由於未脫篆意,線條追求圓厚,而這方作品則以刀掩筆,呈現出方拙峻厲的意態。
二、線性厚實內含,保持了隸變初期的篆籀風味。《張汜祈雨刻石》雖然字數不多,但能反映出醇古的歷史氣息,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在斑駁的石花、平直排疊的字構中能感受到醇厚的金石意味。分析其線形特徵,一是平緩厚實,用筆少提捺輕重變化,線條少有蠶頭雁尾,略有篆刻中單刀刻來的效果。這除了與當時的書體有關,更直接的原因是由於古人刻鑿草草的製作手段所形成的藝術效果。在漢代的一些銅置上刻鑿的或隸或篆的銘文,線條也是如此平直單一,只不過一為金味、一為石味,其線條的平直與橫線條之間的平行排疊,令字態呈現出樸厚穩重與蒼勁質古之感。二是線條舒展自如而具有節度,其撇、捺、點、轉、鉤等微妙的屈曲向背變化,使單一的線條形質產生了豐富的審美感覺,使剛健曲直中具有了潤澤和柔和的意味。這種不具波磔而意味高古的隸書,可謂洗盡筆下鉛華,直抒古人本性。三是線條松而不散、曲直有度、剛柔相濟,正所謂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張汜祈雨刻石》的書寫正體現了這一點,通篇線條單純生澀,突出篆意,沒有過於硬和直的線條,也沒有過多的長線條,憨厚自然、不緊不松,一點也沒有造作之嫌,線條的生動性體現得十分明顯。
三、章法朴茂自然,體現了和諧安靜的整體風貌。《張汜祈雨刻石》在章法上頗具匠心,安排妥帖。一是全篇整齊,相比一般摩崖巨刻更精細嚴謹,古樸方勁、剛健整飭,用筆多方筆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鋒行筆,兼參側鋒作波磔。尤其是筆畫轉折處外方內圓,方處稜角分明,圓處剛勁深含拗力。二是行間距的空闊疏朗、字距之間的茂密之勢,承接了西漢刻石的主體風貌,形成整幅作品外向張力與內在空靈的對立統一之美,增加了章法上的條理性以及整體團聚感。整幅作品章法上寬展之中有茂密,團聚之中有疏朗,形成豐富的對比之美。三是整篇裝飾的框線和四角的圈紋生動有趣。周邊有粗邊陰刻單線,框線交搭處四角飾有漢代流行的捲雲紋,起到了襯托主題字的作用,使全石邊沿斑駁厚重的刻鑿與中部的相對空靈形成了反差對比,如同書法裝裱後對主題字的襯托作用,平添了一種醇古天然的金石意味,無意於美卻得到了極高境界的自然之美。這正是漢人的本色,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外在形式對書法審美的參與作用,如染色、做舊等受到格外重視,此石刻字之外的裝飾線條或可為其濫觴。
四、符號簡約成熟,顯示了隸書符號的發展過程。隸書符號化的傾向是隸變的主要特徵,《張汜祈雨刻石》在字法、點畫、線條符號上,已經明顯地體現出來。首先是化弧為折。轉折處直角為主,極少形成銳角,遇到框形結構或口形結構,基本上是四角直角、橫平豎直、橫長豎短、布白疏朗,將隸書的結體方正體現得自然平衡。其次是波挑收斂。隸書是需要波捺來調節規整的,這是隸書的主要符號,但如果誇張波捺,便走入東漢中後期成熟的隸書正規化。《張汜祈雨刻石》字形以方整為主,借波捺增強其規整之中的生動性。通篇各字,波捺適當,不事誇張,且以短捺和方筆為主,將雁尾有意收藏,雖然略有起伏,但始終與整體渾然一體,不張不揚。最後是隨勢賦形,不拘泥字的方形結構。刻石的風格總體方正略扁,略有瘦高,其中隨勢賦形的字更體現了書寫的自由率真。率意之處,可以窺見書寫和鑿刻的性情。如“首”“震”“賓”“靈”等字,超出了正常方格,表現出書寫的自然狀態。最後一“時”字,誇張最後一長鉤,帶簡書意味,延續了西漢簡牘的符號特徵,更顯其放浪生動的線條符號。
五、氣息莊雅古雋,傳達出醇朗嚴謹的一派儒風。《張汜祈雨刻石》為官刻,雖然幅面不大,但傳達出莊雅古雋的氣息,不強調蠶頭雁尾的成熟八分體,也沒有通常漢代摩崖刻石字態的恣縱樸野。所謂“體制和正,氣息淵雅,不為激音,不為客氣”,正是《張汜祈雨刻石》所傳達出來的主要特徵。通篇觀之,刻石拓片脫略民間特點,具有廟堂氣象,再加上刻石的內容涉及東漢時期的氣象、天文、農業、民俗、信仰、地理、文字等諸多方面,行文自然嚴謹,資訊豐富。其文其書,合而為一,氣息嚴謹不失生動、莊正不失活脫、曠達不失儒雅、古雋不失自然。由此可以判斷,此石刻作文書丹者肯定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審美修為,也具有漢代官員士族的儒家氣質。刻石者也心存敬畏,不敢馬虎,一筆一畫,皆為刀法精緻到位,力度入石三分,起伏平緩自然。
處於東漢比較早期的《張汜祈雨刻石》,屬於向成熟規範隸書過渡的隸書。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其特點也十分明顯。字型方正峻朗,具波磔而不張揚,筆力遒勁而凝重,寓圓於方,有著較高的藝術水準。《張汜祈雨刻石》的特點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結字寬博方整,呈現了兩漢時期的正大氣象。《張汜祈雨刻石》造型特點總體屬於方正形體結構,字形空間佈局較為均勻,內部開張,四周比較嚴謹,筆畫撐開至結構的四周,與《西狹頌》《郙閣頌》等寬博類的隸書有相似之處。這種結體一是氣象恢弘、雄強正大、不事怪誕,與漢代的審美取向是統一的;二是重心下移、穩重紮實,從碑刻的氣象中透露出寬博能容與端莊穩重,面對石刻頓時端己正容、肅然起敬。如其中的“雨”“閏”“有”“謁”等字,重心下沉,保持了早期漢隸樸拙博大的氣象和自然意味,是最能體現漢碑雄強一路的作品,沒有同時期大多數漢碑所表現出的精麗典雅、八分披拂的裝飾意味,筆法方拙自然、樸實簡真,尤見刀意。從隸變淵源來看,這類碑刻受簡帛書法的影響極少,而是直接從西漢石刻嬗變而來。所不同的是,西漢石刻由於未脫篆意,線條追求圓厚,而這方作品則以刀掩筆,呈現出方拙峻厲的意態。
二、線性厚實內含,保持了隸變初期的篆籀風味。《張汜祈雨刻石》雖然字數不多,但能反映出醇古的歷史氣息,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在斑駁的石花、平直排疊的字構中能感受到醇厚的金石意味。分析其線形特徵,一是平緩厚實,用筆少提捺輕重變化,線條少有蠶頭雁尾,略有篆刻中單刀刻來的效果。這除了與當時的書體有關,更直接的原因是由於古人刻鑿草草的製作手段所形成的藝術效果。在漢代的一些銅置上刻鑿的或隸或篆的銘文,線條也是如此平直單一,只不過一為金味、一為石味,其線條的平直與橫線條之間的平行排疊,令字態呈現出樸厚穩重與蒼勁質古之感。二是線條舒展自如而具有節度,其撇、捺、點、轉、鉤等微妙的屈曲向背變化,使單一的線條形質產生了豐富的審美感覺,使剛健曲直中具有了潤澤和柔和的意味。這種不具波磔而意味高古的隸書,可謂洗盡筆下鉛華,直抒古人本性。三是線條松而不散、曲直有度、剛柔相濟,正所謂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張汜祈雨刻石》的書寫正體現了這一點,通篇線條單純生澀,突出篆意,沒有過於硬和直的線條,也沒有過多的長線條,憨厚自然、不緊不松,一點也沒有造作之嫌,線條的生動性體現得十分明顯。
三、章法朴茂自然,體現了和諧安靜的整體風貌。《張汜祈雨刻石》在章法上頗具匠心,安排妥帖。一是全篇整齊,相比一般摩崖巨刻更精細嚴謹,古樸方勁、剛健整飭,用筆多方筆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鋒行筆,兼參側鋒作波磔。尤其是筆畫轉折處外方內圓,方處稜角分明,圓處剛勁深含拗力。二是行間距的空闊疏朗、字距之間的茂密之勢,承接了西漢刻石的主體風貌,形成整幅作品外向張力與內在空靈的對立統一之美,增加了章法上的條理性以及整體團聚感。整幅作品章法上寬展之中有茂密,團聚之中有疏朗,形成豐富的對比之美。三是整篇裝飾的框線和四角的圈紋生動有趣。周邊有粗邊陰刻單線,框線交搭處四角飾有漢代流行的捲雲紋,起到了襯托主題字的作用,使全石邊沿斑駁厚重的刻鑿與中部的相對空靈形成了反差對比,如同書法裝裱後對主題字的襯托作用,平添了一種醇古天然的金石意味,無意於美卻得到了極高境界的自然之美。這正是漢人的本色,在當代書法創作中,外在形式對書法審美的參與作用,如染色、做舊等受到格外重視,此石刻字之外的裝飾線條或可為其濫觴。
四、符號簡約成熟,顯示了隸書符號的發展過程。隸書符號化的傾向是隸變的主要特徵,《張汜祈雨刻石》在字法、點畫、線條符號上,已經明顯地體現出來。首先是化弧為折。轉折處直角為主,極少形成銳角,遇到框形結構或口形結構,基本上是四角直角、橫平豎直、橫長豎短、布白疏朗,將隸書的結體方正體現得自然平衡。其次是波挑收斂。隸書是需要波捺來調節規整的,這是隸書的主要符號,但如果誇張波捺,便走入東漢中後期成熟的隸書正規化。《張汜祈雨刻石》字形以方整為主,借波捺增強其規整之中的生動性。通篇各字,波捺適當,不事誇張,且以短捺和方筆為主,將雁尾有意收藏,雖然略有起伏,但始終與整體渾然一體,不張不揚。最後是隨勢賦形,不拘泥字的方形結構。刻石的風格總體方正略扁,略有瘦高,其中隨勢賦形的字更體現了書寫的自由率真。率意之處,可以窺見書寫和鑿刻的性情。如“首”“震”“賓”“靈”等字,超出了正常方格,表現出書寫的自然狀態。最後一“時”字,誇張最後一長鉤,帶簡書意味,延續了西漢簡牘的符號特徵,更顯其放浪生動的線條符號。
五、氣息莊雅古雋,傳達出醇朗嚴謹的一派儒風。《張汜祈雨刻石》為官刻,雖然幅面不大,但傳達出莊雅古雋的氣息,不強調蠶頭雁尾的成熟八分體,也沒有通常漢代摩崖刻石字態的恣縱樸野。所謂“體制和正,氣息淵雅,不為激音,不為客氣”,正是《張汜祈雨刻石》所傳達出來的主要特徵。通篇觀之,刻石拓片脫略民間特點,具有廟堂氣象,再加上刻石的內容涉及東漢時期的氣象、天文、農業、民俗、信仰、地理、文字等諸多方面,行文自然嚴謹,資訊豐富。其文其書,合而為一,氣息嚴謹不失生動、莊正不失活脫、曠達不失儒雅、古雋不失自然。由此可以判斷,此石刻作文書丹者肯定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審美修為,也具有漢代官員士族的儒家氣質。刻石者也心存敬畏,不敢馬虎,一筆一畫,皆為刀法精緻到位,力度入石三分,起伏平緩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