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後主陳叔寶奢侈荒淫,比蜀漢後主劉禪還荒唐,不過此君在亡國後並沒有被處死,反而生活優渥、壽終正寢。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陳叔寶亡國後的生活。
亡國後的陳叔寶在長安過上了降王生活,雖然猢猻散了,愛妃被咔嚓了,但隋文帝還算比較仁義,沒有難為他,不僅給他以三品官員身分上朝、參加宴會,還擔心他國亡傷心,下令在他面前不準演奏江南音樂。這優渥待遇的背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其中一條必屬隋文帝“枕邊風”效應。吹“枕邊風”的不是別人,正是陳叔寶的妹子寧遠公主,也就是隋文帝的愛妃宣華夫人。
降王陳叔寶的生活很是放縱,經常喝大酒,每天和子弟通宵喝酒,一喝就是一石,很少有清醒的時候,而且特別喜歡吃驢肉。隋文帝開始時還想叫人規勸,後來想了想還是放棄了。本來這看似放縱的生活會持續下去,隋文帝也慢慢的淡忘了這個人物,直到某一天一件事打破了這種沉寂的局面。
這件事記載於 《南史·陳後主紀》,是說負責監守陳叔寶的官員某一天向隋文帝彙報,說陳叔寶表示自己身無秩位,入朝不便,希望新皇帝能賞一個官做。聽聞這種訊息後的隋文帝,臉上的表情必定在短時間內經歷一種由錯愕到疑惑再到鄙視的三級連變,稍作思索之後,說了一句很有見地的評價:“陳叔寶全無心肝!”
“陳叔寶全無心肝!”七個字蘊含著很大的資訊量,包含了所有對於陳叔寶的否定性用語。總之,這七個字,足以把陳叔寶厚顏無恥、卑鄙齷齪的形象釘在歷史的恥辱樁上。就這樣,陳叔寶的演出看似砸了,不僅砸了,而且還落得比蜀後主劉禪更臭的名聲。然而,真相真的如此簡單嗎?
其實,真相遠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陳叔寶再傻,估計也會明白為了在亡國後不至於再面臨亡族滅種的危險,需要自己做得不僅是忘掉曾經的種種輝煌和尊貴,忘掉國恥家仇,而且需要極度的低調,低調到甚至不惜自貶形象,以痴人、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來麻痺敵人,在這殘酷、冷漠的亂世,在這殺機重重的社會,延續自己和家族的生命。
當然,這需要演戲,需要演一出精彩的雙簧戲。這齣戲的一方必須是新主子,是進攻方、強勢方,另一方是自己,是防守方、弱勢方。按照傳統套路,需要前者先出招,然後自己來“被動”應招,這好比是一場厚黑高手的巔峰對決,兩位詐力相當的人物,需要在一場高質量的對決中,摸清對方的底牌,熟悉對方的功力,在一場看似遺憾的平局中,互相釋然。這傳統套路的經典之作首見於司馬昭與劉禪之間的對決,我想陳叔寶起始也是想有樣學樣、照葫蘆畫瓢的,只不過沒有成功。
沒有成功的原因起始很簡單,因為隋文帝根本不想出招,不想演這出看上出多此一舉的假戲。這其中的原因,固然跟宣華夫人的“枕邊風”有很大關係,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隋文帝其實早就看穿了陳叔寶是怎樣的貨色,擁有怎樣的底牌,認為不值得出招。
然而,陳叔寶並不知道隋文帝的底牌和心思,對方可以沉默不出招,但自己卻不能無限期等下去。這樣,就出現跟傳統戲路完全不同的劇情反轉:本是進攻方的遲遲不出招,最終卻變成了被迫迎敵的防守方;本是防守方的被迫出招,反而變成了積極進攻的強勢方。這很弔詭,也很有趣。
然而,不管劇情如何反轉,這出必須上映的大戲終究還是上映了。不管隋文帝再怎麼不願應招,再怎麼討厭陳叔寶,他終究還是向對方亮出了底牌。而陳叔寶再怎麼不堪,他終究還是明白了對手的意圖。於是,他大可以長出一口氣,大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大可以繼續喝大酒、吃驢肉去了。
一個亡國之君,既然已經揹負上無盡的罵名,再多一條無恥的罪名似乎並不打緊,反正最關注的活命的問題已經解決,這已經足夠。手錶都有了,還要啥腳踏車?
陳叔寶在隋朝又存活了15年時間,最終死在了病榻之上。從手段為目的服務的標準來看,陳叔寶無疑是成功的,儘管他走了一條與劉禪看上去不同的道路,然而不管是什麼的路,能通的就是好路...
陳後主陳叔寶奢侈荒淫,比蜀漢後主劉禪還荒唐,不過此君在亡國後並沒有被處死,反而生活優渥、壽終正寢。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今天,我們來聊聊陳叔寶亡國後的生活。
亡國後的陳叔寶在長安過上了降王生活,雖然猢猻散了,愛妃被咔嚓了,但隋文帝還算比較仁義,沒有難為他,不僅給他以三品官員身分上朝、參加宴會,還擔心他國亡傷心,下令在他面前不準演奏江南音樂。這優渥待遇的背後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但其中一條必屬隋文帝“枕邊風”效應。吹“枕邊風”的不是別人,正是陳叔寶的妹子寧遠公主,也就是隋文帝的愛妃宣華夫人。
降王陳叔寶的生活很是放縱,經常喝大酒,每天和子弟通宵喝酒,一喝就是一石,很少有清醒的時候,而且特別喜歡吃驢肉。隋文帝開始時還想叫人規勸,後來想了想還是放棄了。本來這看似放縱的生活會持續下去,隋文帝也慢慢的淡忘了這個人物,直到某一天一件事打破了這種沉寂的局面。
這件事記載於 《南史·陳後主紀》,是說負責監守陳叔寶的官員某一天向隋文帝彙報,說陳叔寶表示自己身無秩位,入朝不便,希望新皇帝能賞一個官做。聽聞這種訊息後的隋文帝,臉上的表情必定在短時間內經歷一種由錯愕到疑惑再到鄙視的三級連變,稍作思索之後,說了一句很有見地的評價:“陳叔寶全無心肝!”
“陳叔寶全無心肝!”七個字蘊含著很大的資訊量,包含了所有對於陳叔寶的否定性用語。總之,這七個字,足以把陳叔寶厚顏無恥、卑鄙齷齪的形象釘在歷史的恥辱樁上。就這樣,陳叔寶的演出看似砸了,不僅砸了,而且還落得比蜀後主劉禪更臭的名聲。然而,真相真的如此簡單嗎?
其實,真相遠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陳叔寶再傻,估計也會明白為了在亡國後不至於再面臨亡族滅種的危險,需要自己做得不僅是忘掉曾經的種種輝煌和尊貴,忘掉國恥家仇,而且需要極度的低調,低調到甚至不惜自貶形象,以痴人、蠢人的面目示人,以此來麻痺敵人,在這殘酷、冷漠的亂世,在這殺機重重的社會,延續自己和家族的生命。
當然,這需要演戲,需要演一出精彩的雙簧戲。這齣戲的一方必須是新主子,是進攻方、強勢方,另一方是自己,是防守方、弱勢方。按照傳統套路,需要前者先出招,然後自己來“被動”應招,這好比是一場厚黑高手的巔峰對決,兩位詐力相當的人物,需要在一場高質量的對決中,摸清對方的底牌,熟悉對方的功力,在一場看似遺憾的平局中,互相釋然。這傳統套路的經典之作首見於司馬昭與劉禪之間的對決,我想陳叔寶起始也是想有樣學樣、照葫蘆畫瓢的,只不過沒有成功。
沒有成功的原因起始很簡單,因為隋文帝根本不想出招,不想演這出看上出多此一舉的假戲。這其中的原因,固然跟宣華夫人的“枕邊風”有很大關係,但更重要的可能是隋文帝其實早就看穿了陳叔寶是怎樣的貨色,擁有怎樣的底牌,認為不值得出招。
然而,陳叔寶並不知道隋文帝的底牌和心思,對方可以沉默不出招,但自己卻不能無限期等下去。這樣,就出現跟傳統戲路完全不同的劇情反轉:本是進攻方的遲遲不出招,最終卻變成了被迫迎敵的防守方;本是防守方的被迫出招,反而變成了積極進攻的強勢方。這很弔詭,也很有趣。
然而,不管劇情如何反轉,這出必須上映的大戲終究還是上映了。不管隋文帝再怎麼不願應招,再怎麼討厭陳叔寶,他終究還是向對方亮出了底牌。而陳叔寶再怎麼不堪,他終究還是明白了對手的意圖。於是,他大可以長出一口氣,大可以過上安穩的日子,大可以繼續喝大酒、吃驢肉去了。
一個亡國之君,既然已經揹負上無盡的罵名,再多一條無恥的罪名似乎並不打緊,反正最關注的活命的問題已經解決,這已經足夠。手錶都有了,還要啥腳踏車?
陳叔寶在隋朝又存活了15年時間,最終死在了病榻之上。從手段為目的服務的標準來看,陳叔寶無疑是成功的,儘管他走了一條與劉禪看上去不同的道路,然而不管是什麼的路,能通的就是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