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一簇開無主

    中軍的含義很多,題目應該指三軍(上中下或者左中右)中的中軍。

    但是,並不是中軍都是最強的戰鬥力!

    中軍起源

    在周朝制度中,周王可以有六支軍隊,大的諸侯都可以擁有三支軍隊,號為三軍,其中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

    按照《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在這裡,要強調,軍的核心是王家與貴族子弟所組成,基幹力量是徵發平民組成的甲士。所以戰鬥力是很強的。

    在春秋時候,大國都設定了三軍,例如晉國有中、上、下三軍,楚國有中、左、右三軍,而齊國、魯國、吳國則是上、中、下三軍,魏國則是前、中、後三軍。

    中軍不一定是最強的一支軍隊

    周制開始,中軍為天子或者大國諸侯所親自率領的軍隊,實力自然是最強。

    但是到春秋戰國之後,各個國家軍制不同,有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後等多種形式。中軍也不一定都是國君所轄了。

    例如齊國,上軍的實力最強,也是國君出戰所親率領的軍隊。而魏國,則是前軍最強了。

    大部分時期,中軍都是最強的戰鬥力

    隨著時代的演變,後世的前軍、中軍、後軍這種編制更常用,尤其到唐朝之後,更是普遍採用這種說法,並且含義了發生了變化。

    前軍擔負先鋒部隊作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衝鋒陷陣。

    中軍是統率率領的主力部隊。

    後軍則承擔押糧運草、掩護警戒,總預備隊的作用。

    此時的中軍絕對是靈魂,是一支軍隊的核心所在。

    魏晉時期特殊的中軍稱呼

    在魏晉之時,中軍是京師軍隊的意思,也就是中央政府直轄的警衛部隊,是衛戍首都安全的精銳部隊。

    例如,曹魏的中軍分為武衛營、中堅營、中壘營、驍騎營、遊擊營、中領、中護營等。實力強大,除了警衛軍師之外,經常征戰四方,是最精銳的部隊。中軍的主要領兵官是中領軍和中護軍,都是皇帝的親近重臣。

  • 2 # 井夫子

    所謂中軍,源自於三軍。

    春秋時起,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稱謂有別,如晉稱中軍、上軍、下軍;楚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

    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到唐、宋代時,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

    為什麼中軍被稱為最強?

    其1,任務不同。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其2,人員不同,雖然三軍中的軍官都是大多是有來頭的。但是一般前後軍的軍官一般都是較為普通的將領,或者是一些雖然承襲軍位,但是屬於草根出頭的人。而中軍則不一樣,多是貴胄,或是國公子弟,不僅有權利,身份也同樣比較高貴。

    都是由權利的人,可以看出中軍裡面的權利環環相扣,實力地位很強,所以說中軍的地位是非常的厲害,非常的特殊。

    其3,地位不同,中國自古講究中為先,而一個軍隊也是如此,為何起名中軍,其作用就是指揮大局,穩定軍心的,所以軍鼓戰旗,往往也都在中軍,指揮權也都在中軍,在古代的交戰之中,前後軍,左友軍可以敗,但不見得就會停下或者輸,但一旦中軍潰敗,那往往就是敗北或是潰散的標誌了。

  • 3 # 希榮文創

    三軍最早出現在春秋時代,唐代以後基本定型。中軍是三軍中的主力作戰隊伍,一般統帥位居中軍之中。中軍是精華之中的精華,戰鬥力非常強悍,是整個部隊的核心戰力。如果中軍潰敗,則意味著這支部隊的徹底失敗。

    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中軍。當時晉國就設立了中軍、上軍、下軍,楚國則設立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吳國將軍隊分為上軍、中軍、下軍。三軍都設有將、佐等軍官,一般以中軍的將領作為三軍的統帥,或是大將軍。以至於後世把整個軍隊稱呼為三軍將士。

    相對來說,中軍地位很高,福利待遇比較好,挑選計程車兵都是首都圈的國公室子弟,選拔非常嚴格。中軍一般直屬國君領導,地位非常的特別,三軍中的軍官都是由貴族來擔任的。中軍代表著軍隊的最高權利,最高的指揮權,別的軍隊都要聽從中軍來發令。古代三軍排布基本上已一個品字排布,中軍是正真的主力軍,左右兩軍是靠前的,中軍在後,全力的保護著中軍,想要對中軍動手那你必須躺平左右兩軍。從戰車的戰術來看,戰鬥中先上左右兩軍與敵軍消耗,然後中軍突破。中軍主要是在難分難解時出擊救場的,一旦中軍潰敗,也就象徵著戰鬥的失敗。

    到了唐宋時期,三軍演變成了前、中、後三軍,成為了軍隊的固定編制。每個軍團的功能也各不相同。前軍負責偵查和處理小規模戰鬥,中軍則是主力,後軍則負責後勤保障。如今,三軍又被海陸空三個領域的兵種代替,但無論怎麼變化,從古至今,三軍都是全國所有作戰隊伍的總稱。

  • 4 # 湘懷老夏

    因為前軍是先鋒部隊,主要擔任探絡責任,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主要用於作戰,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運輸責任。

  • 5 # 風逍逍兮易水寒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更何況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來,中華大地上最不缺少的就是戰爭。朝代更迭,會發生戰爭。搶奪土地、人口等資源,也會發生戰爭。甚至因為一個女人也會發生戰爭。

    提到戰爭,我們就不能不提到“三軍”這個詞。在很多歷史文獻和影視劇中,三軍都是出現非常頻繁的名詞。尤其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等以歷史為原型的,以戰爭為主線的影視劇。

    那麼古代三軍中被譽為是最強的“中軍”地位怎麼樣呢?

    三軍實際上是沿襲周制的,西周初年實行分封制的時候,規定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後來周室衰微,禮崩樂壞,中華大地上進入了諸侯爭霸時期。有的國家三軍是上軍、中軍和下軍,而有的國家是設左軍、中軍和右軍。

    在春秋時期,能成為軍人的基本上都是集中在都城周圍,承擔兵役的主體人群基本上都是首都圈的華人,而這些即將成為正規軍的華人都會得到各國提供良好的文武教育。所以三軍士兵至少得是華人身份,各國的中軍都是三軍中的直屬力量,也是最強的軍事力量。

    由於主帥一般都在中軍,加上古代都是以中為尊的,所以中軍的力量一直都是最強的,武器裝備、士兵戰鬥力和凝聚力都是全軍最強的,中軍的地位當然也是最高的,所以三軍之中,不管是前軍、中軍和後軍,還是左軍、中軍和右軍,都是以中軍為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周諸侯王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