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鏡清

    清朝末年這個時間段有點不好界定。一般歷史界將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定義為晚清,因為這個時期是清朝被外來勢力強行拉入了近代國際關係中。那麼我理解的清末應該是甲午戰爭至辛亥革命,這個時期是清朝試圖“中體西用”的小規模改良宣告失敗,開始試探更全面、更7的近代化改革的時期。

    這個時期,清軍的武器變化相當劇烈,一方面是因為近代化改革幅度越來越大,一方面是因為近代軍事技術發展越來越快。所以我用清末的幾次戰爭來說明。

    一、甲午戰爭

    這個時期清軍裝備的地區差異非常大,處於新舊火器混用時期,而且舊式火器比例更大、數量更多。

    1、毛瑟步槍。包括毛瑟1871單發步槍、毛瑟1871單髮卡賓槍和毛瑟1871/84連發步槍。毛瑟1871是德國毛瑟公司在法國夏賽波栓動步槍的基礎上研製的,以取代德軍已經落後的德萊賽擊針步槍,本身並不算先進,但在栓動步槍中算是比較便宜的,因此清朝採購最多,估計在50000支以上,但以單發槍為主,連發槍較少。

    毛瑟1871步槍

    毛瑟1871卡賓槍

    毛瑟1871/84步槍

    2、哈奇開斯步槍。包括哈奇開斯1879、1880、1883三種型號的連發步槍和卡賓槍。該槍是美國溫徹斯特公司研製的連發槍,以取代美軍的斯普菲爾德單發槍,但被保守的美軍拒絕,結果清朝成為最大買家,估計採購數量超過15000支。該槍效能優良,精度好,且比毛瑟輕巧,但價格較貴,所以採購量不如毛瑟。

    3、雷明頓步槍。這種美國步槍採用容易操作的滾輪動式結構,對於文盲普及率高的清軍來說容易掌握,而且價格便宜,所以清朝的各大軍工機構都對其進行了仿造,具體數量已經難以查清。不過該槍較為粗糙,故障率高,威力和射程也較為平庸,在西方主要是民用。

    4、由於清朝沒有統一的武器採購機制,所以西式步槍非常繁雜。除了上述數量較多的三類外,還有英國施耐德步槍、馬提尼-亨利步槍、李氏步槍,法國夏賽波步槍、格拉斯步槍,德國德萊賽步槍,美國夏普斯步槍、溫徹斯特卡賓槍、柯爾特卡賓槍等等。同時,由於前裝槍子彈便宜,容易操作,裝備數量也很大,以英國恩菲爾德1853式為主,其數量很可能超過後裝槍的總和。

    施耐德步槍

    夏賽波1866步槍

    格拉斯1874步槍

    馬提尼-亨利步槍

    溫徹斯特卡賓槍

    恩菲爾德1853式前裝槍

    5、清軍還裝備了大量舊式火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抬槍。

    二、庚子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這一時期清軍延續著裝備龐雜的特點,只是種類更多,同時極少數主力部隊實現了裝備的整齊劃一。例如新建的武衛前軍,步槍統一為奧地利的曼利夏步槍。同時德國的委員會1888式步槍(俗稱老套筒)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市場,併成為中國仿製的首要選項。

    曼利夏1888式步槍,小口徑彈匣步槍的早期產品,因採用直拉式槍機,有退殼困難、閉鎖不嚴密的缺點

    委員會1888,是中國裝備的第一種無煙發射藥小口徑彈匣步槍,但存在著裝彈退彈困難、抽殼可靠性不佳、容易炸膛等問題

    三、辛亥革命時期

    由於清末新政的推行和各省新軍的建立,合乎近代化標準的軍隊第一次在中國建立起來(之前只能算拿近代武器的古代軍隊),但武器統一仍未實現,只是數量趨於減少,主要進口物件縮小為德國和日本兩個,包括德國的委員會1888,以及仿製的委員會1888的漢陽造。日本的村田二十二年式、友坂三十年式和三八式。

    漢陽造

    村田22式為了適應實戰需要,口徑改為較小的採用無煙火藥的8x53R子彈. 以便攜帶更多彈藥,並採用內建8發彈倉,提高了射速

    在中國這款步槍也被稱作“金鉤步槍”,因為它的保險開關在槍機的尾部,形成一個小鉤子的形狀,因此得名,與委員會1888同為北洋軍的主力裝備

    因金鉤步槍經常因為泥沙刮入槍中造成卡殼而無法使用,日本遂在步槍上加裝了防塵蓋,這就是後來著名的三八大蓋

    由上可知,清軍在實行新政之前,雖然裝備了一些近代武器,但存在數量少、種類多、效能參差不齊等弊端,特別是舊式火器依然佔據數量絕對優勢,從世界範圍來說真的很差。直到新軍建立後,不論是完全按照西式操典的新軍也好,還是由舊軍改編的巡防營也罷,都普遍實現了近代化武裝,這個時候在輕武器方面已經不算差了。

  • 2 # 燒死的火

    如果把太平天國以後,洋務運動興起直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稱為清末。那麼由於在這個時間段內,存在著多個源於不同體系的軍事集團,他們之間的武器裝備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對清末武器裝備情況的衡量不能一概而論。

    就海軍而言,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鐵甲艦,艦炮的制退方式也都是先進的管退而不是老式的架退。而左宗棠沈葆楨籌辦的南洋水師還是木殼艦,兩者的裝備水平不可同日而語。

    就陸軍而言,李鴻章的淮軍主要裝備的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後膛單發步槍,部分裝備了後膛連發槍,如當時最先進的13響毛瑟槍。淮軍還裝備了在中國稱為格林快炮的加特林轉管機槍,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武器。火炮方面,淮軍除了裝備江南製造局生產的山炮外,還裝備了英國的阿姆斯特朗炮和德國克虜伯大炮。淮軍當時的裝備水平在亞洲是最先進的,比其主要對手日本要強的多。

    在甲午戰爭中的平壤戰役,淮軍的連發步槍和加特林機槍一度打得日軍抬不起頭。因為日軍裝備的還都是村田18式單發步槍。日軍記載:“清軍頻頻發射的連發槍子彈掠過樹枝,恰如疾風掃落葉一般”。威海戰役中,日軍攻上炮臺後,那些先進的克虜伯大炮,他們從沒見過,根本不會操作,只能逼著清軍操作就,讓他們操炮轟擊北洋水師的軍艦。所以淮軍當時的裝備水平在亞洲可以傲視周邊,在世界上也算得上是比較先進的。

    後來由袁世凱組建的北洋新軍,其裝備就更先進了。西方國家發明不久的速射炮、馬克辛機槍等先進武器,北洋新軍是幾乎與他們同時裝備的。那時的北洋新軍就如同當今的沙特軍隊,任何頂級裝備在他們那裡都能看到。

    但是,除了這些裝備先進的部隊外,清朝大多數地方常備軍的裝備還是很落後的,主要武器還是鳥槍、抬槍之類,弓箭、長矛等冷兵器仍大量列裝。

    總之清末有一部分軍隊的武器裝備已經達到相當先進的水平,但戰術思想、組織體制、訓練方式仍然陳舊;還有一部分軍隊的裝備則依然停留在冷熱兵器混用的水平。

  • 3 # 老胡讀歷史

    清朝末年除了可以大量進口軍事裝備以外,得益於洋務運動的興起,還有很多兵工廠可以自行製造從步槍,機槍到大口徑火炮的所有裝備。可以說,其兵器一點都不差,關鍵是使用這些兵器計程車兵沒有鬥志。他們不知道為誰而戰。

  • 4 # 遁世迷糊人

    北洋的武器差?不算太差。致遠艦和經遠艦在當時也算可以的吧。雖然老外不見得會賣最好的貨給清政府,但是也不會給滿清最差的那種貨色,而且在列強眼裡當時的清政府絕對是“人傻錢多好推購”的主。就像現在的臺灣,賣你的東西不會是最好的,但也不會是最差的。

    而且有一點可以肯定,清政府買武器一定是挑貴的買,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而且列強知道即使給你最好的槍,沒子彈也是白搭,彈藥不足也無法形成威脅。給你最好的炮,你本土沒有合適的鑄造工藝,可以仿但是你上不去量。我估計要不是列強怕其他國家在和清政府打仗的時候繳獲武器拿去仿製的話,還巴不得賣清政府好東西。

    說清兵沒好裝備是假的,但是你要說好裝備很多也不合理。一般的武器槍支還是夠的,但是彈藥是不是足夠,那是肯定不夠。拿得出檯面的武器還是有,但不會太多,有也只會彈藥有限。

    問題是裝備精良,沒說這些精良的裝備是不是夠用。

  • 5 # 華仔59304751

    不是太差,林則徐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已經認識到洋人的厲害,所以購買的武器也不會太差,只是家天下讓老百姓失去了國的概念!

  • 6 # 小川說史

    清軍其實在左宗棠西征的時候已經裝備了馬克沁機槍,清朝滅亡前一年清朝的GDP僅次於英國是世界第二,你敢信嗎?在1900年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前清朝已經組建神機營和新軍,並且挑選的都是精裝之士,在看看當時的北洋水師裝備整體算差嗎?當時京城的神機營的官兵訓練完畢直接拿著槍穿著軍服,就去喝酒,賭錢,嫖妓了,京城的百姓引為笑談。當時清朝規定必須配刀上朝,表示不忘騎射之本,可是有的官員為了輕便居然用木刀代替鐵刀,真是貽笑大方,所以以當時清朝這種國家狀態,武器再好能打勝仗嗎?

  • 7 # 遠方說歷史

    清朝末年給大家的印象基本都是國弱民貧,官場腐朽,軍備鬆弛,其實清朝末年,清朝軍隊的裝備並不差,首先北洋水師當時被稱作是亞洲第一強的水師艦隊,火炮無論在口徑上還是軍艦在噸位上,在亞洲都屬於一流的艦隊,其實如果細讀史書,會發現黃海大戰北洋艦隊並沒有損失太多,更沒有完全覆滅,北洋艦隊之所以全軍覆滅是因為指揮失誤,整支艦隊被憋在旅順港口被日軍殲滅的,不止在水師方面清軍裝備不差,在陸軍裝備方面,經過洋務運動,在中國當時已經可以自主製造槍炮了,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時軍隊已經裝備馬克沁了,而且當時京師已經組建了神機營,地方有漢陽兵工廠,總而言之,在清末軍隊的裝備並不差,之所以打不過侵略者,是因為軍紀鬆弛,比如神機營雖然選的都是精壯之士,但是每當訓練完之後他們都是直接穿著軍服拿著武器去街上喝酒賭錢去了,當時就連守城門計程車兵都拿錢請別人替自己站崗,這樣一支軍紀渙散,長官無能,士兵並且不知為誰而戰的部隊,裝備再好有什麼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白有哪幾種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