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絃古琴網

    古琴的歷史很悠久,相傳是伏羲所造,距今有五千年,但這屬於神話,缺乏依據。據史料記載,在舜帝的時候古琴已經基本成型了,也就是說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 2 # 文藏

    琴,今稱古琴又稱七絃琴,為中國傳統樂器之一。現存傳世最早的古琴是中國唐代流傳下來的。作為年代最早的唐琴,現存世且在業界具廣泛共識的只有17張。本文根據《蠡測偶錄集》記載,對已經發表過的17張唐琴中的雷氏琴、宮琴、大印和琴式進行梳理和總結。

    圖1 九霄環佩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九霄環佩”琴

    《故宮古琴》載:“九霄環佩”琴,伏羲式,盛唐製作,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長124、隱間114.2、寬21.8、肩寬21.2、尾寬15.4、厚5.8釐米。腹內納音隆起,當池沼處復凹下呈圓底溝狀,深度約1釐米、寬2.5釐米,通貫於納音的始終。此琴形制極為古樸渾厚,為雷氏琴。琴背銘刻:龍池上方篆書“九霄環佩”琴名,下方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行書“泠然希太古。詩夢齋珍藏”及“詩夢齋印”一方。池左行書“超跡蒼霄,逍遙太極。庭堅”“包含”大印之下刻“靄靄春風細,琅琅環佩音。垂簾新燕語,蒼海老龍吟。蘇軾記。”鳳沼上方“三唐琴榭”篆書長方印一方,下方“楚園藏琴”印一方。腹內左側有寸許楷書刻款“開元癸丑三年斫”。

    此琴可追溯的藏家為清末民初人葉赫那拉·佛尼音布。其後遞藏有“紅豆館主”愛新覺羅·溥侗;有劉世珩,即琴上銘刻“楚園藏琴”、“三唐琴榭”者,再傳子之泗;最後歸藏劉晦之。1952年,由當時文化部文物局鄭振鐸局長主持,從劉氏購得入藏故宮博物院。(圖1)

    圖2 大聖遺音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大聖遺音”琴

    《故宮古琴》載:“大聖遺音”琴,神農氏,中唐製作。桐木斫,通長123.5、肩寬23、尾寬15釐米。慄殼色漆,區域性有零星朱漆後補。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行草“大聖遺音”琴名,下方篆書“包含”大印一方。龍池兩側刻隸書銘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均為貼金漆,腹款為“至德丙申”四字。至德丙申為唐肅宗元年(756年)。

    此“大聖遺音”為清宮舊藏。溥儀被逐出宮後,清室善後委員會入宮點查,於南庫牆隅見到此琴,被登記為“破琴一張”。1947年,被當時負責古物館的王世襄發現,後徵得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同意,於1947年請古琴家管平湖先生為之修理,完好如初。(圖2)

    圖3 玉玲瓏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玉玲瓏”琴

    《故宮古琴》載:“玉玲瓏”琴,鳳勢式,中唐製作。通長122、肩寬19.6、尾寬13.6釐米。全琴氣象猶渾厚,圓形龍池,扁圓鳳沼。琴背銘刻:龍池上刻寸許行書“玉玲瓏”琴名,池下曾有大印一方,文字為漆所掩已不可辨。琴已傷漆多處,殃及題名。此琴為中唐時期的雷氏琴。

    “玉玲瓏”琴,原藏於湖南陳維斌,購自楊伯修。20世紀50年代初經郭沫若建議,將琴捐獻國家,由當時文化部文物局接收,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圖3)

    圖4 九霄環佩 遼寧省博物館藏

    遼寧省博物館藏“九霄環佩”琴

    《蠡測偶錄集》載:“九霄環佩”琴,伏羲式,中唐製作。通長122.7、肩寬21.1、尾寬15.5釐米。池上刻篆書“九霄環佩”四字,下有細邊三寸許篆“夏氏泰符子子孫孫永寶”印章。池下刻篆書“清和”二字寬邊大印。腹內作長方塊狀百衲紋,未見腹款,紫檀嶽尾,軫足紅木鏇成,琴項右側刻隸書“響泉韻磬”四字,及“乾隆御賞”並“幾暇臨池”印。

    此琴曾在北京琉璃廠的蕉葉山房修補並售出。(圖4)

    圖5 寶襲 山東省博物館藏

    山東省博物館藏“寶襲”琴

    《蠡測偶錄集》載:“寶襲”琴,師曠式,中唐製作,桐木斫,通長122.2、肩寬25、尾寬16.5釐米。琴重髹黑色退光漆,重現蛇腹間冰裂斷紋,池上刻二寸許草書“寶襲”二字,池下刻約10釐米大印一方,篆“御書之寶”四字。山東博物館藏。(圖5)

    圖6 太古遺音 中央音樂學院藏

    中央音樂學院藏“太古遺音”琴

    《蠡測偶錄集》載:“太古遺音”琴,師曠式,中唐製作,杉木斫,通長122、肩寬22.5、尾寬15.4釐米。池上刻寸許行楷“太古遺音”四字,池下刻大印一方篆“清和”二字。“清和”大印,與遼寧省博物館所藏“九霄環佩”琴上“清和”大印、上海沈邁士、吳金祥舊藏“九霄環佩”琴上“清和”大印相同,僅印邊略細,與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枯木龍吟”琴上“清和”印完全相同。龍池內刻有腹款一圈,字皆外向,為“貞觀五年,伯施氏仿古制”十字。雷氏斫。

    據說此琴原為山東古琴家詹徵秋先生故物,上世紀80年代由中央音樂學院李祥霆赴山東,從詹氏後人手中購得。(圖6)

    圖7 飛泉 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博物院藏“飛泉”琴

    《故宮古琴》載:“飛泉”琴,連珠式,晚唐製作。杉木斫,通長121.6、肩寬20.1、尾寬14.4釐米。琴背銘刻:龍池上方刻草書“飛泉”琴名,篆書“貞觀二年”雙邊方印。龍池下方篆刻“玉振”大方印,及“金言學士盧讚”篆書雙邊長方印。池之兩旁刻篆書銘“高山玉溜,空谷金聲。至人珍玩,哲士親清。大舒蘊志,窮適幽情。天地中和,萬物咸亨。”此琴為晚唐雷琴標準器。

    此琴民國時期為李伯仁所藏,1944年秋冬之際,由管平湖的弟子程子容購得,1979年春夏之交程子容從家鄉山西平陸寫信給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願意捐獻,以後經國家文物局批轉,由故宮博物院收藏至今。(圖7)

    圖8 枯木龍吟 音樂研究所藏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枯木龍吟”琴

    《蠡測偶錄集》載:“枯木龍吟”琴,連珠式,晚唐製作,杉木斫,通長121.6、肩寬19、尾寬13.7釐米。琴背銘刻行草琴名“枯木龍吟”,龍池下刻“玉振”大印一方。為晚唐雷氏琴。此琴為汪孟舒先生舊藏,現藏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圖8)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3 # 山陽琴人

    古琴,古稱琴、瑤琴、玉琴、絲桐等。古琴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不晚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堯舜時期,《禮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

    古琴有實物考證的歷史約三千年,據考古發現最早的古琴,為2016年在湖北棗陽郭家廟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琴,距今約2700年。

    另有”伏羲作琴”等上古傳說,無從稽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剛剛開始創業,我該怎麼找投資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