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趣觀歷史
-
2 # 祗樹
這一年,是咸豐四年(1854年),距離鴉片戰爭結束,已經12年;距離太平天國開始,也已經3年。此時窩在紫禁城裡的咸豐皇帝,早就對南方的太平軍頭疼不已,帝國於他而言,只要不添新的亂子就行。
洋人的船堅炮利不過是奇技淫巧,治理大清國,還得靠祖宗之法!
這樣想的人,不止咸豐一人,整個朝廷幾乎都這麼想。他們堅信祖宗之法是戰無不勝的法寶,大清國就是靠著祖宗之法延續200多年,中國的皇帝也是靠著祖宗之法,延續了2000多年。
——唯有極少數跟洋人打過交道的人,才知道洋人那套“奇技淫巧”,是真的厲害。
容閎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從7歲開始與洋人接觸,20歲被美國博朗牧師帶到美國留學,24歲考入耶魯大學,27歲從耶魯大學畢業,然後回國。容閎是當時中國對美國瞭解最深的人,不僅是技術,還包括制度。
從本質上,容閎非常愛國,愛的卻不是帝制的大清國,而是共和制的中國。
自美國回到中國之後,容閎每天所見種種慘狀,時刻縈繞在腦中。有時候夜裡躺在床上都在想:怎麼才能拯救中國於水火。有此心而無此力,才是最殘忍的事情,容閎常常食不下咽、寢不安枕,直到他聽說太平天國起義。
1860年,容閎北上天京(南京),透過種種關係見到了洪秀全。他希望太平天國能夠帶來新的天地,然而,一番交流之後,他失望的發現,洪秀全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並給他四等爵的官職,對於“改革”隻字不提。
“在現在的中國,什麼才是對中國最有益的事?”曾國藩不虧是三軍主帥,一下子就點到了關鍵,容閎怎麼從來就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呢?
於是,容閎退而求其次,開始建議曾國藩購買外國的先進機器,並且派遣留學生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技術。這些,都得到了曾國藩的認可。
1872年,在容閎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清政府終於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到美國公費留學。這一年,距離容閎離開美國,已經18年!18年來,容閎內心一直都守著一個信念: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不管外界對他有怎樣的看法,不論擺在他面前有多大的挫折,容閎一直都在朝思暮想地做著同樣一個夢:中國有朝一日會變成共和國。
不過,對於清廷來說,容閎的這個“夢”,無疑是一劑毒藥。
1874年,清政府派出第4批留美幼童,合計120人。留美幼童計劃每個幼童留美15年,學成後為國效力。
1877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留學生史錦庸竟然剪掉了腦後的辮子!這件事在所有留學生裡掀起軒然大波,紫禁城那邊兒也大為震怒!當年滿清入關,就下令所有漢人“留髮不留頭”,如今拿著滿清的錢,卻公然與之對著幹!簡直豈有此理。
隨後,史錦庸便被召回國內,與他一起回去的,還有幾個同樣有“反骨”的孩子。要知道,當時的史錦庸已經考上耶魯大學,第二年就可以入學了!
清政府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幾個留學生和容閎一樣,都有一顆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赤子之心。之後的幾年裡,除了極少數留在美國繼續學習的留美幼童,其他孩子相繼被提前召回國內。
留美幼童計劃,就此擱淺。
1912年,清政府滅亡,中國進入“神聖的共和國”時期,此時,距離第一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整整過去40年。
容閎,也在這一年去世。
想來,冥冥自有天意,讓容閎有機會見證帝制的中國,變成共和制的中國。歷史的程序,又豈是滿清帝國的故步自封可以阻止?
-
3 # 趣觀歷史
眾所周知,“洋務運動”乃是清廷發起的一次自救行動,為了挽救國家所面臨的危難局勢。在此期間,清政府耗費巨資,每年投入八萬多美元,摺合白銀六萬兩,以供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學。這對早已財政困難的清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而清政府在耗費如此大投入的情況下,派出了一百二十人,最後卻只回來了九十四人,這究竟是為何呢?
▲“洋務運動”時期興建的各類工廠
看過子淵往期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場原定於十五年的留學專案,因為國內政治風波而被迫提前結束。九十四名留美幼童提前召回,那麼還剩下的二十六名幼童去哪了呢?結合各方面的資料,我們可以大致知道他們有三個去向。第一部分是在駐洋委員會定期稽核時,因為稽核不合格,而被申請終止學業,被迫提前回國,這也是為了清政府為了節省支出的一種做法。這一部分人就沒有列入最後的名單之中。
▲美國校園掠影
當然,也有一部分幼童是不幸病逝的。這些幼童畢竟年紀太小,許多人都體質羸弱,他們經過長途跋涉,跨越太平洋來到美國,不僅要面臨著身處異國的心理壓力,還要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再加上還有駐洋委員的考核,身心都面臨著巨大考驗。一些幼童由於身體原因,不幸患病,最後逝世於異國他鄉。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十五歲就考上大學,然而進入大學不到一年,他就因為身體勞累而不幸病逝,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清末留美幼童舊照
此外,另一部分沒有回國的幼童則是因為確實不願回國了。他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才得以適應美利堅的生活,更不論說考上美國大學的經歷何其艱難。如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才剛剛考入大學就被要求召回,一旦回去,之前的所有努力那就都白費了。雖然他們來時才十二歲,但是召回之時已經成年,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謀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渴望知識,他們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救腐朽的中國。他們不願意為了那個腐朽的清政府而回去,他們要暫時留在美國,努力學習,等有朝一日祖國真正需要他們了,他們便會踏上回國的行程,乘風破浪,兼濟天下。
▲慈禧太后劇照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這九十四名選擇回到中國的留學生並未得到重用,反倒還受到這次政治風波的影響,從此飽受排擠,甚至有些還在清政府與列強的鬥爭中去世。毫不客氣地說,清政府壓根沒有辦法充分任用這批接受了先進西方文化薰陶的人才,一直到袁世凱實行新政,他們才終於有了自己的舞臺,並在各行各業開始嶄露頭角。
▲詹天佑塑像
於是,這九十四名留學歸來的學子,成了孕育未來新中國的星星之火,他們有的成了鐵路、礦山等行業的開山鼻祖,為落後中國謀得一絲苟延殘喘之機,併成為未來中國建設發展的骨幹力量。這九十四名留學出國的幼童,幾乎成了腐朽的清政府當時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一次投資,其效益造福百年。
參考資料:
《清季外交史料》《近代中國留學史》
-
4 # 祗樹
這一年,是咸豐四年(1854年),距離鴉片戰爭結束,已經12年;距離太平天國開始,也已經3年。此時窩在紫禁城裡的咸豐皇帝,早就對南方的太平軍頭疼不已,帝國於他而言,只要不添新的亂子就行。
洋人的船堅炮利不過是奇技淫巧,治理大清國,還得靠祖宗之法!
這樣想的人,不止咸豐一人,整個朝廷幾乎都這麼想。他們堅信祖宗之法是戰無不勝的法寶,大清國就是靠著祖宗之法延續200多年,中國的皇帝也是靠著祖宗之法,延續了2000多年。
——唯有極少數跟洋人打過交道的人,才知道洋人那套“奇技淫巧”,是真的厲害。
容閎就是這麼一個人,他從7歲開始與洋人接觸,20歲被美國博朗牧師帶到美國留學,24歲考入耶魯大學,27歲從耶魯大學畢業,然後回國。容閎是當時中國對美國瞭解最深的人,不僅是技術,還包括制度。
從本質上,容閎非常愛國,愛的卻不是帝制的大清國,而是共和制的中國。
自美國回到中國之後,容閎每天所見種種慘狀,時刻縈繞在腦中。有時候夜裡躺在床上都在想:怎麼才能拯救中國於水火。有此心而無此力,才是最殘忍的事情,容閎常常食不下咽、寢不安枕,直到他聽說太平天國起義。
1860年,容閎北上天京(南京),透過種種關係見到了洪秀全。他希望太平天國能夠帶來新的天地,然而,一番交流之後,他失望的發現,洪秀全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並給他四等爵的官職,對於“改革”隻字不提。
“在現在的中國,什麼才是對中國最有益的事?”曾國藩不虧是三軍主帥,一下子就點到了關鍵,容閎怎麼從來就沒考慮過這個問題呢?
於是,容閎退而求其次,開始建議曾國藩購買外國的先進機器,並且派遣留學生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技術。這些,都得到了曾國藩的認可。
1872年,在容閎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清政府終於派出第一批留美幼童到美國公費留學。這一年,距離容閎離開美國,已經18年!18年來,容閎內心一直都守著一個信念: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不管外界對他有怎樣的看法,不論擺在他面前有多大的挫折,容閎一直都在朝思暮想地做著同樣一個夢:中國有朝一日會變成共和國。
不過,對於清廷來說,容閎的這個“夢”,無疑是一劑毒藥。
1874年,清政府派出第4批留美幼童,合計120人。留美幼童計劃每個幼童留美15年,學成後為國效力。
1877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留學生史錦庸竟然剪掉了腦後的辮子!這件事在所有留學生裡掀起軒然大波,紫禁城那邊兒也大為震怒!當年滿清入關,就下令所有漢人“留髮不留頭”,如今拿著滿清的錢,卻公然與之對著幹!簡直豈有此理。
隨後,史錦庸便被召回國內,與他一起回去的,還有幾個同樣有“反骨”的孩子。要知道,當時的史錦庸已經考上耶魯大學,第二年就可以入學了!
清政府之所以如此狠心,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幾個留學生和容閎一樣,都有一顆將“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赤子之心。之後的幾年裡,除了極少數留在美國繼續學習的留美幼童,其他孩子相繼被提前召回國內。
留美幼童計劃,就此擱淺。
1912年,清政府滅亡,中國進入“神聖的共和國”時期,此時,距離第一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學,整整過去40年。
容閎,也在這一年去世。
想來,冥冥自有天意,讓容閎有機會見證帝制的中國,變成共和制的中國。歷史的程序,又豈是滿清帝國的故步自封可以阻止?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洋務運動”乃是清廷發起的一次自救行動,為了挽救國家所面臨的危難局勢。在此期間,清政府耗費巨資,每年投入八萬多美元,摺合白銀六萬兩,以供一百二十名幼童赴美留學。這對早已財政困難的清政府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而清政府在耗費如此大投入的情況下,派出了一百二十人,最後卻只回來了九十四人,這究竟是為何呢?
▲“洋務運動”時期興建的各類工廠
看過子淵往期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這場原定於十五年的留學專案,因為國內政治風波而被迫提前結束。九十四名留美幼童提前召回,那麼還剩下的二十六名幼童去哪了呢?結合各方面的資料,我們可以大致知道他們有三個去向。第一部分是在駐洋委員會定期稽核時,因為稽核不合格,而被申請終止學業,被迫提前回國,這也是為了清政府為了節省支出的一種做法。這一部分人就沒有列入最後的名單之中。
▲美國校園掠影
當然,也有一部分幼童是不幸病逝的。這些幼童畢竟年紀太小,許多人都體質羸弱,他們經過長途跋涉,跨越太平洋來到美國,不僅要面臨著身處異國的心理壓力,還要克服水土不服帶來的身體不適,再加上還有駐洋委員的考核,身心都面臨著巨大考驗。一些幼童由於身體原因,不幸患病,最後逝世於異國他鄉。其中最令人惋惜的莫過於天才少年潘銘鍾,他十五歲就考上大學,然而進入大學不到一年,他就因為身體勞累而不幸病逝,令人不禁扼腕嘆息。
▲清末留美幼童舊照
此外,另一部分沒有回國的幼童則是因為確實不願回國了。他們花費了大量精力和時間才得以適應美利堅的生活,更不論說考上美國大學的經歷何其艱難。如今他們當中有很多人才剛剛考入大學就被要求召回,一旦回去,之前的所有努力那就都白費了。雖然他們來時才十二歲,但是召回之時已經成年,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謀劃。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渴望知識,他們深知只有知識才能救腐朽的中國。他們不願意為了那個腐朽的清政府而回去,他們要暫時留在美國,努力學習,等有朝一日祖國真正需要他們了,他們便會踏上回國的行程,乘風破浪,兼濟天下。
▲慈禧太后劇照
更令人感到心寒的是,這九十四名選擇回到中國的留學生並未得到重用,反倒還受到這次政治風波的影響,從此飽受排擠,甚至有些還在清政府與列強的鬥爭中去世。毫不客氣地說,清政府壓根沒有辦法充分任用這批接受了先進西方文化薰陶的人才,一直到袁世凱實行新政,他們才終於有了自己的舞臺,並在各行各業開始嶄露頭角。
▲詹天佑塑像
於是,這九十四名留學歸來的學子,成了孕育未來新中國的星星之火,他們有的成了鐵路、礦山等行業的開山鼻祖,為落後中國謀得一絲苟延殘喘之機,併成為未來中國建設發展的骨幹力量。這九十四名留學出國的幼童,幾乎成了腐朽的清政府當時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一次投資,其效益造福百年。
參考資料:
《清季外交史料》《近代中國留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