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祁門小謝
-
2 # 讀書悟道
林黛玉對賈寶玉發出愛的絕望不是這首《葬花吟》,而是她的“焚稿斷痴情”。
《葬花吟》,這首詩歌是林黛玉感嘆身世遭遇的代表之作,它幾乎表達出了林黛玉的全部哀音。將花擬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運喻為人的命運,明寫花,實寫人。她感嘆自己的命運,內心矛盾痛苦,焦慮不安,體現出她對生命和愛情的迷茫情感。
01 賞析《葬花吟》及創作背景這首詩歌效仿了初唐體的歌行體,篇幅較長,全詩有52句,超過360字。不論古人還是今人,讀來甚是感傷,催人淚下。其中不乏點睛名句,比如“花榭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林黛玉用這首詩歌對自己的處境作了一番自我陳述。一般人對自我的陳述,逃不出闡述一番自己的過去、現在、經歷、理想和抱負,而林黛玉則是將花開花落作為自己生命的象徵,以春花代表自己的肉身和靈魂,有花開爭春的堅持也有敵不過時令的衰敗。一首詩把她的多愁善感,孤傲的性格,複雜的內心,不甘誠服於命運的叛逆,呈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一日晚間,黛玉因擔心寶玉白天被賈政叫去問話,甚是憂慮,隧去寶玉處問個仔細。剛巧遇上晴雯和碧痕拌嘴,先去的寶釵沒有逃過,後去的黛玉叩門未開直接被關在了門外。晴雯平日裡被賈寶玉寵壞了,氣焰確實囂張,莫不是這麼招搖,也不會落得一下屈死的下場。她竟連黛玉的聲音都沒有聽出來,害得黛玉在門外氣怔,胡思亂想感慨一番。碰巧又看到寶玉送寶釵出來,真是冤家路窄。她原本打算上前和寶玉理論一番,又自覺無趣,隧"猶望著門灑了幾點淚。自覺無味,方轉身回來,無精打彩的卸了殘妝。"第二日恰逢交芒種節。古有風俗,凡是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祭餞花神,表示春日已逝,夏日來臨。春日裡的花皆要凋謝退位,所以要給花神餞行。待字閨中的姑娘們猶勝過這個節日,黛玉也不例外,偏巧昨晚的愁緒未消,於是在花叢中,這首《葬花吟》便誕生了。
02 觸景生情,感花傷己林黛玉在賈府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一是生怕自己的言行不當被府中人恥笑,二是自感寄人籬下,無依無靠,家世菲薄,不能失了自有的身份。如果她一直生活在姑蘇,也許是另外一番光景。一旦踏入賈府這座深宅大院,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只能更上一層樓了。林黛玉本是三生石河畔的絳珠仙草,所以她天生感懷萬物,這是她的天性。可是到了賈府,她感懷的東西變得多了。賈府百年定鼎,又是皇親國戚,她自感身份上無法匹敵。府大人多,僅傭人就有兩百來號人,人多嘴雜,她不得不謹言慎行。大觀園裡眾多姐妹,個個美若天仙,才比天高,她只能躋身其中,努力博得一席之地。她身背木石同盟,又來個金玉姻緣,她感愁自己的愛情,患得患失。她與賈寶玉心心相惜,卻無人能幫自己將這份情化作一段善緣。她的每一首詩都充滿了感傷的情緒,在《詠菊》中,“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在《秋窗風雨夕》裡,“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溼。”;在《問菊》中,“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在《菊夢》裡“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等等,這首《葬花吟》千迴百轉,竟成了她一生的寫照,“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葬花吟》更高層次的意義在於一縷“群芳髓”,同是“千紅一窟”茶,一杯“萬豔同悲”酒。這是大觀園所有女子的終極命運,借花喻人,又一次暗示了太虛幻境薄命司女子的薄命結局。
-
3 # 對酒當歌3032
黛玉對寶玉的愛情應該是到她焚稿斷痴情的時候才真正的絕望了。黛玉母親仙逝以後,因賈母愛惜幼年喪母的外孫女,派人去接來以便照顧的。在林家的時候,黛玉有父母的寵愛和教誨,真真的算是如寶似玉。可到了外祖母家,雖然有外祖母的百般疼愛,旁人也不敢對她太造次,但聰明的她深切地知道,這畢竟不是自己的家!她需要一個和自己能說知心話的人,寶玉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他們一見如故,兩小無猜。黛玉早就從心裡認定了寶玉就是她的真命天子。可是,賈寶玉雖然對這個林妹妹非常在乎,可他身上貴族公子哥的成分太多了。經常吃丫頭們嘴上的胭脂,最讓黛玉不放心的,就是寶玉見著姐姐就忘了妹妹!她知道,自己和薛寶釵的不同,人家雖然出身於商賈,但是畢竟人家有母親,有哥哥,還有王夫人依仗。賈府裡的形形色色人物,能真心對她的沒有幾人,眼看著寶姐姐前腳進去了,她卻被攔下來,心裡該有多難受!但是,儘管如此,她還是對寶玉充滿著期待,尋找天盡頭,屬於她和寶玉的香丘。
回覆列表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葬花吟》並不是寫愛情的詩,也不是對寶玉的控訴,這首詩主要是寫自身的困境,是黛玉在自傷身世,所以悲甚傷神。
先說晴雯不開門的事情,黛玉傷心的重點並不是寶玉討厭她而和寶釵親近。
黛玉傷心的重點書中寫的很明確,我們可以再看一下:
林黛玉聽了,不覺氣怔在門外,待要高聲問他,逗起氣來,自己又回思一番:“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如今認真淘氣,也覺沒趣。”一面想,一面又滾下淚珠來。正是回去不是,站著不是。正沒主意,只聽裡面一陣笑語之聲,細聽一聽,竟是寶玉、寶釵二人。林黛玉心中益發動了氣。
所以黛玉傷心的重點是她如今寄居籬下,受了委屈也只能忍著,而寶玉寶釵親近又促使她進一步傷心。
這就是觸發《葬花吟》的大前提。
而次日又是芒種節,女子們有餞花的習俗:
凡交芒種節的這日,都要設擺各色禮物,祭餞花神,言芒種一過,便是夏日了,眾花皆卸,花神退位,須要餞行。
黛玉平日就有葬花的習慣,芒種節這日更能激起她對花朵或者是花神的感慨。其他人的餞花流於形式,甚至是一件熱鬧的,歡快的事情,但對黛玉來說,這是肅穆的,哀傷的。
春逝如同一場盛大的紅顏遲暮,容易喚起對生命的喟嘆,落紅與暮春的命運,和人的命運是一樣的,不可避免的消逝或死亡,讓人百轉千回。
這是《葬花吟》應時而生的條件。
曹公也為《葬花吟》做了補充說明:
話說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開門一事,錯疑在寶玉身上。至次日又可巧遇見餞花之期,正是一腔無明正未發洩,又勾起傷春愁思,因把些殘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傷己,哭了幾聲,便隨口唸了幾句。
所以《葬花吟》總結出來就是四個字:感花傷己。
寶黛的感情在這個時候還沒有確定,訴肺腑你放心還沒有發生,兩個人都處在一種懷疑和不確定甚至朦朦朧朧模模糊糊的狀態之中,又談何絕望?
縱觀全書,特別是寶黛吵架的時候,黛玉也從來沒有對寶玉絕望過。
如果黛玉有過絕望,就不會不停的試探和懷疑。試探與懷疑本身就是報著一種期望和期待。
在晴雯不開門這件事上,黛玉更多的是委屈而不是生氣。
寄人籬下,叫門不開,最親近的人還吩咐不給開門,這種委屈只怕是身受才能感同了。
我9歲還是10歲,寄住在姨媽家裡,一次忘記帶鑰匙,家裡沒人,我在樓下等了良久也等不到他們回來,於是去尋其他兩個親戚,結果敲門都沒有人。當時天也黑了,我在外面遊蕩,那種滋味並不好受。
後來汶川地震的時候,不敢在家裡住,父母都很忙,不在身邊,我揹著書包,穿過擁擠的人群,敲開我爸單位值班室的門,跟陌生人說明情況,在辦公桌上默默寫作業,辦公室的沙發很窄,用椅子攔住旁邊,蜷在上面睡覺。
寄人籬下的滋味沒經歷過是不會懂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並不是多麼誇大其詞的描述。
那是一種對自身的無奈,無依無靠的人多麼可憐呢?
---------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