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佳興世尊鄒

    謝邀,盧象升是大明朝最後的中流砥柱!象升戰死,預示著大明帝國離滅亡不遠了。盧象升對時局判斷非常準確,後金與明朝纏鬥數十年,步步緊逼,要的是大明江山。割地議和、攘外必先安內的投降政策是行不通的,要想邊境安寧,必須狠揍後金,並把它打痛打趴下。盧象升是堅決的主戰派,歷來反對議和!有大無畏的氣概,五千弱旅敢對陣後金鐵騎,象升死後,面對後金再無血性將領。盧象升是優秀的軍事家,治軍十分嚴謹,軍隊戰鬥力很強,他內戰李自成內行,外戰後金也很內行。他統兵打仗,軍紀嚴明,上戰場的官兵必須做到人必帶傷,馬必流汗,否則以怯戰論罪,因此將士用命,每戰必然力戰!為什麼楊嗣昌和監軍高起潛見死不救呢?一是路線鬥爭,楊嗣昌主張對後金議和,盧象升主戰,本質上矛盾重重,按兵不動坐視盧象升全軍覆沒在情理之中。崇禎皇帝主戰主和拿不定主意,為節省戰爭開支,減輕財經壓力,說不定骨子裡也怯戰主和,只是沒有表露罷了,主子態度不明,高起潛肯定不敢發兵救援。二是區域性利益和個人利益佔了上風,必然犧牲國家利益。由於主子崇禎戰和態度不明,發兵救援取得勝利沒有功勞,如損兵折將,必將嚴厲追責。犧牲盧象升,楊嗣昌不會有什麼損失,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盧象升戰死,朝廷越發倚重楊嗣昌。坐視盧象升戰死,是自毀長城之舉,明朝的滅亡已經為期不遠了!

  • 2 # 海鏡清

    為什麼?因為這就是他們要達到的目的啊,借刀殺人唄。

    盧象升在我等現代人看來,是明末的忠臣良將,多次擊敗農民軍,併力主抗清。但在楊嗣昌、高起潛眼中,則只有一個身份,就是政敵。

    盧象升是個典型的骨鯁之臣,崇禎皇帝的寵臣楊嗣昌主張“攘外必先安內”,提出與清軍議和,將主要精力對付農民軍。崇禎皇帝也有此意,正在派陳新甲與清軍接觸。 為了獲得盧象升的支援,崇禎皇帝特來徵詢盧象升的意見。盧象升大為不滿,只說了3個字:“臣主戰。”這就把皇帝得罪了。

    而且盧象升還對同樣和他死了父親卻不按照儒家禮儀回家守喪的楊嗣昌、高起潛不滿(他自己十次上書要求守喪都沒有被批准)。象升謂所親曰:“吾三人皆不祥之身也。人臣無親,安有君。樞輔奪情,亦欲予變禮以分愆耶?處心若此,安可與事君。他日必面責之。”老實話,國家危難之際,老想著回家守喪太迂腐了,但孝道是政治正確,盧象升也並非與楊高二人有私怨,但楊、高二人因此恨盧象升入骨。

    政敵嘛,當然往死裡整了,這是明末政治生態的傳統。為此楊嗣昌想方設法拖盧象升的後腿,高起潛主管關寧軍,也不願意聽盧象升指揮,搞得盧象升名為督師,只有自己的宣大兵一萬餘人。

    盧象升出戰清軍,沿途地方害怕楊嗣昌權勢,不肯提供補給,士兵吃不飽穿不暖,兵力最多的大同總兵王樸乘機離開盧象升,後者就只剩下六千多人。

    最後這支孤軍終於被清軍包圍,高起潛統帥關寧軍數萬距離盧象升不到五十里,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最終盧象升全軍覆滅。楊高二人那叫一個高興,楊嗣昌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檢視。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結果被楊嗣昌拷打而死。在楊嗣昌而言,希望手下人說盧象升沒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八十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第二年,盧象升的妻子王氏請恤,第三年,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又請,都不允許。可以說楊嗣昌這樣對待一個忠烈,臉都不要了。崇禎如此苛待忠臣,可謂刻薄寡恩至極。

    崇禎之所以如此,主要還是盧象升堅決主戰,不合他的心思。盧象升說是死在清軍手中,不如說是被自己人坑死。有 崇禎這樣刻薄寡恩、猜忌多疑的皇帝、有高起潛這樣卑劣下作、貪生怕死的太監、有楊嗣昌這樣睚眥必報、徇私弄權的大臣,大明朝的滅亡只能是咎由自取了 。

    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然而為時已晚,崇禎自殺時抱怨:“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 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也不想想,盧象升不就是被他逼死的麼,居然還有臉說大臣辜負他,真是恬不知恥。

  • 3 # 於左

    首先,盧象升勇武敢戰,最終殞命沙場,精神可嘉。

    崇禎十一年秋,多爾袞和嶽託兵分兩路,越過長城進入內地。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率軍入衛,以兵部尚書的身份總管入援軍隊。

    十二月十一日,盧象升與清軍相遇,激戰一天,炮盡矢絕,盧象升在亂軍當中身中四箭三刀,仆地而亡,一位部將伏在他身上,自己身中二十四箭。

    巧合的是,這一次明軍出戰,三位重要的領軍人物楊嗣昌、盧象升和高起潛,都是有孝在身,所以盧象升死時,身穿麻衣,頭戴白網巾,場面悲愴,令人動容。

    但是,客觀來講,盧象升這次率軍入衛,發揮的作用非常不好。

    皇太極幾次派兵襲擾內地,主要的目的是以戰促和,順便搶掠財富和人口。但是,主張和議的袁崇煥慘死之後,沒有人再敢公開提議與清軍議和。

    在前線具體操盤的大學士楊嗣昌、監軍太監高起潛都很清楚,明軍沒有能力與清軍正面對抗,所以他們主張與皇太極議和,開通互市。但崇禎皇帝缺少大局觀,又沒有擔當的勇氣,一直都在猶豫。

    此時盧象升率軍入衛,堅決反對議和,又讓崇禎皇帝改變了主意。如果盧象升能夠站在楊嗣昌一邊,勸說崇禎皇帝議和,爭取時間,就不需要洪承疇、孫傳庭等人率領秦軍入衛,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慘敗。

    第三,從戰術的角度看,明軍選擇龜縮在城中,雖然難看,卻是最有利的一種辦法。

    一直以來,高迎祥、張獻忠等農民軍能夠馳騁各地,就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機動能力,來去如風,“流寇”之名由此而來。官軍缺少這種機動能力,根本跟不上他們的節奏,所以窮於應付。

    清軍的機動能力不輸農民軍,組織性和戰鬥力更強大。明軍最精銳的關寧軍尚且不敢與清軍野戰,內地的雜牌軍更是不堪一擊。楊嗣昌帶兵多年,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明確要求各地軍將,不可浪戰,而且也對盧象升說過。但盧象升堅持要打,楊嗣昌也只能為他祝福了。

    戰前,高起潛和盧象升有過分工,關寧明軍由高起潛統帥。但是,高起潛並不敢把關寧軍的主力調來迎戰清軍,因為從十月份開始,多鐸和濟爾哈朗向寧遠一帶進軍,皇太極向義州、錦州一帶進軍,目的就是牽制明軍,以策應多爾袞、嶽託的行動。

    高起潛帶入關內的兵力不多,而且他本身就反對盧象升主戰,自然不會積極配合,而且就算他帶兵救援,也是白白送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完《海賊王》第895集,為什麼說動畫組為了收視率,讓女帝漢庫克露出低俗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