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韓夏愛閱讀

    “政”字,在《說文解字》中這樣解釋:“正也,從攴(坡po),從正,正亦聲。”政是會意字,由攴和正組合而成,“攴”的本義就是“撲打”。在漢字中凡由“攴”字所組成的字均有打、擊的意思。正表示端正,合在一起表示採取措施,糾正失誤。政的本義指匡正、糾正。

  • 2 # 貴州熱點資訊

    真正的“政”應該是“正”,所以老子說“以正治國”:正人先正己,正下先正上,正外先正內。因此,古代皇家治國方法有:正己則家正,家正則左右正,左右正則朝綱正,朝綱正則國家正,意思就是端正自己這樣家族自然端正,家族端正這樣左右的親信自然端正,左右的親信端正這樣政府的風氣自然端正,政府的風氣端正這樣國家的民眾這樣自己就端正。由己及人,由小及大,由近及遠,就是個端正自己,樹立典範,影響他人,樹立良好風氣的過程。黃石公授予一代謀臣張良《素書》中也就這樣的表述“釋己教人者逆,正己化人者順;逆則難從,順則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治身理國,其理相同。”

    古時候的“政”,用今天的詞來表述就是“管理”。管理的本質是是什麼?不是以權勢壓人,而是要形成領導力,以人格魅力吸引人、影響人,讓被領導者心甘情願的追隨你,不管你是在潮起時,還是在潮落時,認準的是你這個人。因此,管理的本質就是自我管理,被領導者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自動自發的做事,並充分的釋放自己的腦力和體力,為了追隨你而不盡發揮,不僅收穫自身能力、修為的提升,還能得到事業方面的成就。所以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最好的管理就是沒有管理。

  • 3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政」的造字本義是「攻擊、征戰」,引申表示「政治、政事」。「政」、「徵」都是從「正」字中分化出來的。

    「政」的古今字形演變脈絡圖:

    引《字源》,頁250詳細講一下演變、分化過程,「政」字的真實含義也就不言自明瞭。「正」字從「止」從「丁(口)」:

    止——「止」也即「趾」的初文,「腳」的象形字。有的古文字字形是一雙腳。

    丁(口)——像「城邑」之形,上古無捲舌音,所以,「正、丁」發音一樣,「丁」也是聲符。

    要注意的是:古文字中的「丁(口)」——在金文中寫作「肥點」,在甲骨文中寫成「口」形,是個抽象符號,不同的情況下代表不同的意思,也經常用作聲符,隸楷書都演變成「一」橫劃。

    所以,「正」的造字意圖——人向目標城邑前進,本義是遠行、遠征、征伐。

    比如:甲骨文中最有名的【王徵土方】卜辭,用的就是「正」字——

    《甲骨文合集》6441:戊午卜,㱿貞,今者王正(徵)土方。

    這片卜辭的甲骨文寫得非常漂亮,等於甲骨中的《蘭亭帖》,而且「徵土方」能與傳世文獻互證。

    商代晚期的金文《邐方鼎》,也叫《尹光方鼎》( 整合2709 )中的「唯王徵井方」也是用的初文「正」:

    最後一個像魚尾一樣字,是族徽字「丙」,今天學界認為「井方」就是後來周代的邢國。詳情參考歷史地理學的博士論文《商周之邢綜合研究》(龐小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甲骨文中也假借「正」表示「正月」:

    如《甲骨文合集》24361、24362「才(在)正月。」

    「正」在先秦也可以指掌握權力施政的官員:

    毛公鼎:「無唯正(聞),引(矧)其唯王智(知)?廼(乃)為是喪我國。」《爾雅.釋詁》:「正、伯,長也。」

    所以,金文中也用「正」表示「政治、政事」:

    大盂鼎:「於玟(文)王正(政)德。」《釋名.釋言語》:政,正也。

    戰國簡牘假借「正」表示「正直」:

    《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靜(靖)龏(恭)尒(爾)立(位),(好)是正植(直)」

    好,不一一舉例,我們只要知道,「徵、政」二字的意義,最開始全部是用「正」來表示的。

    一個漢字了包涵了太多義項,是影響記錄語言的精確性的,就必須要加旁造新字,分擔其原來母字職務,以達到準確記錄語言的目的。

    這是漢字分化孳乳的根本動力之所在。

    這個時候,「正」的意義太多了,就要加旁分化造字:1、加「雙人旁」造「徵」字,強調「運動」,也就是表示「遠征、征伐」:雙人旁「彳」其實「行」字之省文,是「十字路口」的象形,用道路來表示「行走、運動」,在文字學中,「彳」叫做「動符」,強調運動2、加「反文旁」造「政」字,強調「暴力、權力」,表示「攻戰」、引申則表示「政治」,後來「攻戰」的義項消失,「政」則專門表示「政治、政事」:反文旁「攵(攴)」字形像「手持武器或者權杖」之形,跟「父」取像相同。「攵(攴)」也是「動符」,強調人的動作,很多與「打擊有關暴力行為」的漢字,都用這個符號。如「攻、改、敲、教」。當然,也可以表示一般的動作,比如:「微」,其實是「美」的初文,用「攵」這符號表示人在梳頭髮,或者整理美麗的冠飾。所以,綜上所述,分化字「政」「徵」分擔了母字「正」的部分職務:

    「正」與「徵、政」的分化過程和職務承擔變化,我做一個示意圖:

    「政」強調戰爭中暴力行為,表示「攻打」,引申則表示「佈政、政事」。

    如:《大戴禮記.用兵》:諸侯力政,不朝於天子。盧辯注:言威力侵爭。

    「徵」強調戰爭中的運動行軍征伐,表示遠征,引申表示徵用、徵稅等,與「徵」通用。

    如:金文《史免簠》:史免乍(作)旅簠,從王徵行。

    母字「正」反而承擔假借義職務:「偏正、正月」之「正」。「正、端」古音很近,「正月」也稱「端月」。《水滸傳》中「真的」,都寫作「端的」就是這個道理古文字中,由於「政、徵」的意義很相近,剛開始實際使用的時候,二者幾乎通用不分。後來「政」的「攻打、征伐」義項完全交給了「徵」,「政」則專門表示「政治、政令、政策」等意義。總之,這種分化造字,分擔職務,使得漢字的表意就越來越精確、越來越細膩。

  • 4 # 粵東散仙

    一正一反即是“政”,正手為雲,反手即是雨。利益當前,變臉快過翻書!政,剛柔並濟!不向左,不偏右,是政字的基石!“政”的最終目的是讓利益最大化!善“政”者,常讓人皆大歡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魏孝文帝改革事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