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澹奕
馬拉威屬於非洲治安條件比較好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在南部非洲,馬拉威算得上是相當安全的了。
雖然作為世界上最落後貧困的地方之一,但馬拉威人性格比較溫和,局勢穩定,近些年來也就成為了外國遊客最青睞的南部非洲旅行地之一,尤其來自於歐美的揹包客數量增長迅速。
蚊子龍捲風,香蕉當主食馬拉威面積約11.8萬平方公里,卻有近三分之一都是湖水——世界第三大湖馬拉威湖。這個地處內陸的非洲小國,土地肥沃,水熱條件都還算優越。
經歷多年殖民統治的馬拉威,生產力也實在不是很高,雖然是世界著名的菸草產地,但是這裡民眾的生活還是相當貧困。85%以上的農業人口也只創造了不到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馬拉威的物價水平非常低,在其首都利隆圭,一美元能夠購買大約25根香蕉,特大份的披薩也不會超過2美元。
在這個極度落後的國度,也能看到一些不同尋常的奇觀——馬拉威氣候潮溼蚊蟲很多,經常會出現“蚊子龍捲風”,當地人甚至會用蚊子製成肉餅做漢堡,據說同等重量的蚊子肉餅,其蛋白質含量是牛肉的數倍。因為蚊子太多,當地人抓蚊子也很便捷,直接用臉盆之類就可以。
雖然水熱、土地條件都很好,但是馬拉威糧食生產嚴重不足,為了充飢,當地人以香蕉為主食的群體非常多。馬拉威香蕉產量很大,當地人甚至會用香蕉釀造土啤酒。
逐漸興起的南部非洲旅遊勝地馬拉威南北狹長,雖然不在海邊,但是受益於馬拉威湖的恩惠,當地的漁業資源與旅遊資源也非常豐富。馬拉威湖是世界上魚類資源最豐富的湖泊之一,其湖邊沙灘分佈了大量的酒店、客棧與民宿等。
由於菸草種植的利潤幾乎都被西方企業佔據,近年來,利用當地優越自然條件,馬拉威越來越重視發展旅遊業。而能夠吸引大量外來遊客,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良好的治安環境。
世界上最窮的地方,卻不缺乏笑聲曾經,《孤星旅遊指南》中排列的全球十大幸福感最強的地方,窮得響叮噹的馬拉威竟然上榜位居第七。
聽起來的確不可思議,要知道,馬拉威的年人均GDP不足400美元,純收入更低。全國五分之一的青壯年人口都患有艾滋,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多歲。
可這些,似乎都不能夠阻止馬拉威人的快樂,樂天知命或許也是這個古老國度人們的人生格言。我們有句話叫做“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似乎完全正確,卻也形同枷鎖,畢竟,凡事也都是相對的。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崛起,當地的物價仍舊保持在一個相當低的水平,1美元能買到一臉盆的芒果,即便馬拉威湖邊最豪華的別墅酒店,每晚都價格也不會超過200美元。正所謂知足常樂,馬拉威人的這種性格,也就使得這個內陸小國能夠成為南部非洲的一片淨土,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馬拉威能夠成為非洲治安條件最好的國家之一了。
馬拉威人似乎時刻都在提醒自己,就像《武林外傳》中郭芙蓉的那句臺詞:“世界如此美妙,我卻如此暴躁,這樣不好,不好。”
回覆列表
它地形上分為裂谷湖泊和層巒疊嶂兩部分;它居民性情和善,有“溫和非洲之心”美譽。
馬拉威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南部、東非大裂谷帶邊緣的高原內陸,國土彎曲狹長,南北延伸840公里,東西寬約80—160公里,形似海馬。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1809萬(2016)。
全境地理以高原和湖泊為主要特徵,分為大裂谷、中央高原、高地和孤立山脈四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均氣溫20℃左右。5-8月為涼季,9-11月是熱季,雨季從12月至次年4月,集中了年降雨的90%。
該國沒有戰略性資源儲藏,現已開採深層煤礦、鋁土、鈾礦、石灰石等。水利資源豐富,出產20—30種淡水魚,馬拉威湖被稱為“內海”,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是非洲著名的旅遊勝地。馬拉威一直以菸葉、茶葉、蔗糖等經濟作物而聞名,菸葉在非洲僅次於辛巴維(威),年創匯2—3億美元,佔出口總額的3/4。茶葉產量和出口量在非洲僅次於肯亞。
馬拉威人分為班圖語系黑人與歐亞裔兩大類,前者佔98%以上,後者是來自英、葡和印巴的移民後裔,在城市從事商貿。馬拉威人(土著族群)占人口半數,主要是居住在中部的契瓦人和南部的尼揚賈人。契瓦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75%的馬拉威人信基督教(新教55%、天主教20%),20%信伊斯蘭教,5%信傳統宗教。
全國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行政區,南部和中部人口集中,經濟相對發達,北部高原和山區人煙稀少,發展滯後。馬拉威族際關係和睦,人們對家鄉所在地認同感強,族群的不同並不構成政治或政黨對立的基礎。這是由於該國族群間相似性遠多於差異性,包括母系制的社會結構(只有恩戈尼、恩貢德人為父系結構)、農業為本、生活圈以村莊為中心、殖民統治前曾實行族群同化政策、跨族婚姻、大量各族男子流動務工交往頻繁等。獨立後一黨執政30年,在後期北方人不滿增加,原因是經濟落後和在當權者中缺少政治代表,多黨大選後新政府已努力加以緩和。
相比周邊幾個曾同為英屬殖民地的鄰國,馬拉威人口最稠密,全國近八成人務農,民風淳樸,性情和善,吃苦耐勞。由於歷史原因、資源限制和政策因素,國家一直處於最不發達之列,2016年該國實現GDP54億美元,貧困率50.7%,預期壽命63.7歲。
13—16世紀,包括契瓦人在內的班圖語系黑人遷入該地,16世紀建立王國,國名即當時黑人部落“馬拉威”。17世紀後的200年裡,葡萄牙勢力逐步滲入(莫三鼻克即為葡殖民地),從事商品和奴隸貿易。19世紀中葉起,英國傳教士和商人進入該地區。1878年後“非洲大湖公司”大舉滲入,並與葡萄牙激烈爭奪該地。1889年,英國南非公司代理人攜帶1萬英鎊,以欺詐手段與當地酋長簽署一系列保護條約,排除了葡萄牙和德國勢力的滲透。1891年,英葡劃定兩國在當地殖民邊界,英國正式控制並稱其為“英屬中非保護地”,1907年改稱尼亞薩蘭。1964年7月,馬拉威贏得獨立。
在西方眼裡,蘇格蘭因素對馬拉威影響深遠。19世紀50年代起,一位名叫利文斯頓的傳教士兼醫生足跡遍及湖畔山巒,他發起反對奴隸制的運動,把當地情況介紹到歐洲。蘇格蘭人勞斯博士在當地工作52年,成為重要人士。
或許是因為馬拉威峰巒疊嶂,綠色滿目,風景如畫的環境與蘇格蘭相近,但更重要的是當地人的性格,虔誠而強壯,不屈之心像火焰般跳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