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超能網
-
2 # 自在畫吧
1、新聞是否準確,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2、假設是真有其事,也只能感嘆,少年心氣始終會有腐壞的一天;
-
3 # 科技新發現
自從Facebook資訊洩露醜聞事件發生後,網際網路上的個人隱私及安全成為大眾的“心病”。而大眾最討厭的,是網際網路企業收集自己的資訊,因此都在積極討伐這種行為。但他們卻忘了,收集使用者資訊是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生存之道。如果它們不能收集這些資訊,不能將其化為廣告資源,也就不會為大眾提供免費的服務。
因此,網際網路收集使用者資訊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做到兩點:一是保證使用者的資訊不會被洩露和濫用,二是要讓使用者對自身的資訊具有掌控力。或許,這就是為何谷歌同樣也是瘋狂收集個人資訊,卻不會像Facebook那樣讓人感覺毛骨悚然吧。
首先要明白一點的是,谷歌收集的使用者資料要遠遠多於Facebook。這是因為在Facebook上人們一般以透露生活軌跡、愛好等為主,但透過谷歌卻將自己完全曝光。比如,大眾最常用的就是透過谷歌搜尋去查詢各種東西。
此外,電子郵件、日曆、導航、照片上傳、影片流、手機系統等,都需要用到谷歌的相關服務。這些已經融入到大眾生活中的服務,可比在Facebook上釋出的照片、影片等要普遍得多。
國外媒體人士為了進行對比,就分別下載了谷歌及Facebook上的個人資訊副本。在經過詳細的對比後發現,他的資料檔案比Facebook檔案大得多——大約在12倍左右!這意味著,谷歌收集使用者資訊比Facebook更“瘋狂”。畢竟從本質上來看,谷歌同樣也是一家以廣告業務為中堅力量的網際網路企業。
但讓人意外的是,使用者對谷歌這樣收集資訊卻並沒有太大“反感”。除了谷歌的“金字招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谷歌高管此前就已經表示,“公司的確正在收集關於你的資料,這是用誠實的方式來看待它。”
除了誠摯的態度外,谷歌還致力於讓大眾更好地管理自身的隱私資料。谷歌發言人Aaron Stein表示,谷歌花了很多年的時間為人們開發下載資訊的工具。“人們應該很容易理解和控制他們的谷歌資料“他說。為此,“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使用這些工具,以便使用者能夠選擇適合他們的隱私選項。”
下載谷歌資料的工具稱為Takeout,該工具於2008年釋出。裡面包含的個人資訊非常大,如谷歌地圖中的位置記錄、Gmail中的電子郵件對話,YouTube上的觀看記錄以及上傳到谷歌相簿的照片。
谷歌所做的除了廣告外,就是將這些資訊用於被稱為“應用建議”的功能。谷歌會研究人們使用哪些應用程式、開啟的頻率和時間,進而在相應時間推薦應用程式。如,如果人們在午餐時間定期開啟Instagram,那麼谷歌就會在12:30左右在推薦的應用列表中顯示Instagram應用的快捷方式。這樣一來,人們的生活就會更為便利。當然,如果這樣也覺得侵犯了自己的隱私,也可以刪除相關資料。
從谷歌和Facebook對使用者資訊截然不同的做法來看,一家成為受人尊敬的公司,一家卻飽受詬病,也是有著一定道理的。我們可以理解網際網路企業收集使用者資訊的行為,畢竟它們也要生存,也要盈利。但是如果它們違背了“本分”,試圖完全掌控使用者資訊並進行各種有違法律、道德的事情,那就是完全錯誤的。
從某個角度看,使用者其實就是網際網路企業的“衣食父母”。誠然,這些網際網路企業變成巨頭後有了更多底氣,但並不意味著它們就能對使用者資訊隨意擺弄。使用者應該成為個人資訊的掌控者,網際網路企業不應“僭越”!
只是要做到這一點,就目前來看還是比較難的。很多網際網路企業明知不應該觸犯底線,但卻為了盈利而不故一切。或許,真應該有強硬的手段來處理了。
-
4 # 鄰章
其實,谷歌刪除“不作惡”條款,並不是這個月的事情,事實上其早在2015年8月谷歌重組並將Alphabet作為母公司時,就將此前一直讓谷歌榮譽加身,被國內使用者視為技術燈塔的“不作惡”信條給改為了“做正確的事情”,而現在谷歌做的不過是更進一步——在其最新的行為準則中,“不作惡”的文字已經幾乎完全刪除。
由於擔憂人工智慧技術濫用而導致的道德問題以及未來美國軍方利用這些技術進行戰爭和攻擊的潛在風險,已有為數眾多的谷歌員工簽署了拒絕專案的請願書或是憤而辭職。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谷歌有近4000名員工簽署請願書,強烈要求公司停止開發強化美軍無人機監視機能的AI技術。不止如此,全球知名專家學者也在聯合發聲,試圖阻止谷歌與美軍合作,諸如機器人武器控制國際委員會(ICRAC)就對外發布了正式公開信。但如此種種卻並沒能改變谷歌的一意孤行(畢竟這代表著未來,據美國科技媒體Gizmodo報道,由於谷歌執意與美國五角大樓合作,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美軍無人機,已經有十多名谷歌相關專案員工憤而辭職抗議。
回覆列表
“不作惡”(Don"t be evil)曾經是Google谷歌公司的座右銘,不過在2015年的重組中,這個準則已經在官方層面上消失了,谷歌新的說法是“做正確的事”。好在過去的幾年中,“不作惡”這條原則依然留在谷歌公司的行為準則中,不過現在有人發現谷歌新的行為準則中已經刪掉了“不作惡”這一條。
對商業公司來說,法無禁止都是可以做的,絕大多數公司都是這樣的企業文化,谷歌公司從2000年初創時就把不作惡(Don"t be evil)當作了公司文化,這也是谷歌公司在海內外圈粉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深深地影響了谷歌公司的員工,這句話甚至成為谷歌總部班車上WiFi的密碼。
不過在2015年穀歌公司重組時,母公司Alphabet對這個座右銘做了調整,“不作惡”準則被“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取代,這次的調整引發了很大的爭議,不過谷歌在官方層面上並沒有調整他們在網上的行為準則,直到今年5月份。
Gizmodo援引Wayback Machine show的訊息稱,谷歌公司官方的行為準則最近做了一次調整,在4月底的時候官方頁面上還保留著“不作惡”這條原則,如下圖所示:
上個月的谷歌行為準則中還保留著不作惡的說明
今年5月4日Wayback Machine歸檔的谷歌行為準則中已經沒有了“不作惡”的內容。
不過原文表示雖然有了重大變化,但是谷歌的行為準則自從2018年4月5日起並沒有更新。官方更新的版本中在最後一行還引用了“不作惡”的座右銘——“請記住,不要作惡,如果您發現某些您不認為正確的事,請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