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下半年開始,二戰的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非洲,美英聯軍將隆美爾逐出北非,不堪一擊的義大利軍隊宣告投降;在歐洲,蘇聯贏得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在亞洲,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緬甸。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分別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方向,對日本的“絕對國防圈”發起“雙叉攻擊”,尤其是山本五十六的陣亡,日本已是孤掌難鳴,四面楚歌了。但頑固的日本人寧肯“玉碎”也不投降,那美華人該怎麼辦呢?
日本聯合艦隊的山本時代宣告結束,他的繼任者古賀峰一也有著豐富的經歷,擔任過法國大使館武官、第7艦隊司令等等。但是,他的水平和山本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既沒能力,也沒膽識。沒辦法,沒人能超過山本,只好“矮子裡挑將軍”了。
上任後的古賀,面對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優勢越來越大,他也拿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只會單純的死耗。說白了就是沒有戰術,只能發揮“武士道”精神,與對手“死磕”。也就是所謂的“玉碎”,自殺式衝鋒。
這種“死磕”的瘋狂,也確實讓美華人膽戰心驚,吃了不少的虧。這讓無奈的麥克阿瑟想出了一個可以避免無謂傷亡的“蛙跳戰術”,它是利用島嶼間的空隙,在擁有強大制海和制空權的情況下,採用“越島攻擊”的方法;
這與《孫子兵法》裡講到的“避實擊虛”如出一轍。避開實力強的島嶼,去打擊實力較弱的島嶼,從而切斷他們的補給,“困死”對方,贏得戰役的勝利。這個美國版的“避實擊虛”,實屬無奈之舉。
阿留申群島戰役,小試牛刀。
日本在發動中途島戰役的同時,也對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發動攻擊。一邊中途島戰役慘敗而歸,另一邊卻很輕易的佔領了阿留申群島。成為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佔領的唯一美國領土。
然而,一年過去了,日軍無論是東進還是南下,都是損失慘重,屢戰屢敗。當初橫掃東南亞的勢頭一去不復返,甚至連自保都成了大問題。隨著美國進入戰時體制,大量武器裝備和部隊加入太平洋上的反擊中,他們不得不收縮戰線。
於是,東京大本營建立了一個所謂“絕對國防圈”。將進攻改為防守戰略,竭盡全力增加決戰力量,粉碎盟軍今、明兩年的反攻企圖。而整個“絕對國防圈” 以馬里亞納群島為核心,全部防線長達6400公里。
這麼大的範圍,無數個島嶼,以當前日本的狀況,是不可能全部守住的。無奈之下,只能保住重點。以阿留申群島為例,從地理位置上看,它是進攻美國北翼的跳板,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必須堅守。
但該群島靠近北極圈,終年冰冷刺骨,氣候環境非常惡劣,並且這裡大都是些渺無人煙的荒島。所以,他們只選擇了自然條件稍好的基斯卡島,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擺下了重兵。
而不遠的阿圖島的防禦就差了許多,島上機場只建了不到1/3,也沒有什麼像樣的防禦工事。因此,美軍認為阿圖島威脅不大,攻佔該島相對容易些。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斷基斯卡島的補給線。沒了補給,島上的日軍只能慢慢等著餓死。
阿圖島的戰鬥很順利,島上僅有的2500名日本工兵根本不是對手。該島的丟失,讓基斯卡島上的守軍如臨大敵,準備和美軍決一死戰。可萬萬沒有料到的是,美軍每天只是轟炸和炮擊,把島上的補給線全部切斷,但就不派一兵一卒上島。
這下,該日本人著急了,在天寒地凍、荒無人煙的北極圈,沒有補給,守軍恐怕連一個晚上都撐不過去。百般無奈之下,距離發動進攻不到10天,強大的日軍便灰溜溜地主動撤離基斯卡島。
就這樣,幾乎兵不血刃,美國便收復了阿留申群島。
此戰反映了“蛙跳戰術”的精髓:越過對手防守最為嚴密的島嶼,先攻佔防守相對薄弱的地方;而後用絕對優勢海空軍力量加以封鎖,讓島上的日軍“自生自滅”或者“活活餓死”。這樣,既減少了士兵的傷亡,又打擊了對手計程車氣。
嚐到甜頭的美軍,在以後的戰役中故伎重施,屢試不爽。一連串的勝利也助長了他們的樂觀情緒,尤其是美海軍的“掌門人”金上將,更是得意忘形,他對當前的進攻速度有些不滿。於是,向尼米茲提出了攻佔馬紹爾群島的指令。
首先,在馬紹爾群島東南方向的吉爾伯特群島,是日方重兵把守的一個基地。如果直接攻擊馬紹爾群島,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兩面夾攻,腹背受敵,這可是兵家大忌。
其次,“越島進攻”的成功是建立在便於封鎖的小島上使用,現在連整個群島都跳過去,這步子邁的也太大了。先不說登島困難,單就是否能夠封鎖住馬紹爾群島就是一個大問題。
俗話說的好,官大一級壓死人。尼米茲最終讓步,攻打馬紹爾群島,但必須先攻佔吉爾伯特群島。上下兩級將官就像是談生意一樣,彼此討價還價。最終金上將同意了尼米茲的建議。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裡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原來,日本陸軍柴崎惠次少將受命上島後,大力修建防禦工事,以塔拉瓦和馬金島為重點,修築了大量的地下工事和暗堡,建立了完備的防禦體系,抗登陸作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尼米茲決定還是依照“蛙跳”戰術,先佔領貝蒂歐,而後塔拉瓦環礁必像先前那樣,不攻自破。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吉爾伯特戰役讓美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第一天的進攻,投入的5000名海軍陸戰隊,有1500名陣亡,而他們連貝蒂歐的海灘都沒有登上;第二天,情況和昨天一模一樣, 一艘登陸艇裡的24個人,只有3人到達岸上;而第一批登陸的190人裡,只有不到90人成功。
雖然勇敢的陸戰隊員用炸藥包、爆破筒,甚至是火焰噴射器、推土機消滅了一個個的地堡,贏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3100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堪稱慘烈。
一是輕敵,對日軍的暗堡工事估計不足。火炮對這樣的工事幾乎不起作用,同時需要更多兩棲登陸艇和坦克登陸艦,以優良充足的裝備,來避免無謂的人員傷亡;
二是攻擊的速度太慢。“蛙跳戰術”的“後遺症”十分明顯,那就是過分依賴強大的火力,哪怕是遇到對方的狙擊手,也會立刻停止前進,呼叫炮火,等著捱打;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戰前工作不細緻。貝蒂歐島低潮時候的最高水位只有不到2英尺深,結果大批的登陸艇和兩棲履帶車擱淺在岸邊,導致登陸部隊陷入混亂之中。
可見,“越島”攻擊也不是萬能的。此戰表面上看,是天災遇到了低潮,導致擱淺;實際是人禍,如果戰前認真一點,瞭解清楚當地的水文資料,陸戰隊的損失也不會如此慘重。
1943年下半年開始,二戰的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非洲,美英聯軍將隆美爾逐出北非,不堪一擊的義大利軍隊宣告投降;在歐洲,蘇聯贏得斯大林格勒會戰勝利;在亞洲,中國遠征軍開始反攻緬甸。
而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分別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兩個方向,對日本的“絕對國防圈”發起“雙叉攻擊”,尤其是山本五十六的陣亡,日本已是孤掌難鳴,四面楚歌了。但頑固的日本人寧肯“玉碎”也不投降,那美華人該怎麼辦呢?
逼出來的新戰術。日本聯合艦隊的山本時代宣告結束,他的繼任者古賀峰一也有著豐富的經歷,擔任過法國大使館武官、第7艦隊司令等等。但是,他的水平和山本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既沒能力,也沒膽識。沒辦法,沒人能超過山本,只好“矮子裡挑將軍”了。
上任後的古賀,面對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優勢越來越大,他也拿不出什麼更好的辦法,只會單純的死耗。說白了就是沒有戰術,只能發揮“武士道”精神,與對手“死磕”。也就是所謂的“玉碎”,自殺式衝鋒。
這種“死磕”的瘋狂,也確實讓美華人膽戰心驚,吃了不少的虧。這讓無奈的麥克阿瑟想出了一個可以避免無謂傷亡的“蛙跳戰術”,它是利用島嶼間的空隙,在擁有強大制海和制空權的情況下,採用“越島攻擊”的方法;
這與《孫子兵法》裡講到的“避實擊虛”如出一轍。避開實力強的島嶼,去打擊實力較弱的島嶼,從而切斷他們的補給,“困死”對方,贏得戰役的勝利。這個美國版的“避實擊虛”,實屬無奈之舉。
阿留申群島戰役,小試牛刀。
日本在發動中途島戰役的同時,也對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島發動攻擊。一邊中途島戰役慘敗而歸,另一邊卻很輕易的佔領了阿留申群島。成為二戰期間,日本侵略佔領的唯一美國領土。
然而,一年過去了,日軍無論是東進還是南下,都是損失慘重,屢戰屢敗。當初橫掃東南亞的勢頭一去不復返,甚至連自保都成了大問題。隨著美國進入戰時體制,大量武器裝備和部隊加入太平洋上的反擊中,他們不得不收縮戰線。
於是,東京大本營建立了一個所謂“絕對國防圈”。將進攻改為防守戰略,竭盡全力增加決戰力量,粉碎盟軍今、明兩年的反攻企圖。而整個“絕對國防圈” 以馬里亞納群島為核心,全部防線長達6400公里。
這麼大的範圍,無數個島嶼,以當前日本的狀況,是不可能全部守住的。無奈之下,只能保住重點。以阿留申群島為例,從地理位置上看,它是進攻美國北翼的跳板,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必須堅守。
但該群島靠近北極圈,終年冰冷刺骨,氣候環境非常惡劣,並且這裡大都是些渺無人煙的荒島。所以,他們只選擇了自然條件稍好的基斯卡島,修築了堅固的工事,擺下了重兵。
而不遠的阿圖島的防禦就差了許多,島上機場只建了不到1/3,也沒有什麼像樣的防禦工事。因此,美軍認為阿圖島威脅不大,攻佔該島相對容易些。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斷基斯卡島的補給線。沒了補給,島上的日軍只能慢慢等著餓死。
阿圖島的戰鬥很順利,島上僅有的2500名日本工兵根本不是對手。該島的丟失,讓基斯卡島上的守軍如臨大敵,準備和美軍決一死戰。可萬萬沒有料到的是,美軍每天只是轟炸和炮擊,把島上的補給線全部切斷,但就不派一兵一卒上島。
這下,該日本人著急了,在天寒地凍、荒無人煙的北極圈,沒有補給,守軍恐怕連一個晚上都撐不過去。百般無奈之下,距離發動進攻不到10天,強大的日軍便灰溜溜地主動撤離基斯卡島。
就這樣,幾乎兵不血刃,美國便收復了阿留申群島。
此戰反映了“蛙跳戰術”的精髓:越過對手防守最為嚴密的島嶼,先攻佔防守相對薄弱的地方;而後用絕對優勢海空軍力量加以封鎖,讓島上的日軍“自生自滅”或者“活活餓死”。這樣,既減少了士兵的傷亡,又打擊了對手計程車氣。
嚐到甜頭的美軍,在以後的戰役中故伎重施,屢試不爽。一連串的勝利也助長了他們的樂觀情緒,尤其是美海軍的“掌門人”金上將,更是得意忘形,他對當前的進攻速度有些不滿。於是,向尼米茲提出了攻佔馬紹爾群島的指令。
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尼米茲堅決反對。首先,在馬紹爾群島東南方向的吉爾伯特群島,是日方重兵把守的一個基地。如果直接攻擊馬紹爾群島,必然會遭到他們的兩面夾攻,腹背受敵,這可是兵家大忌。
其次,“越島進攻”的成功是建立在便於封鎖的小島上使用,現在連整個群島都跳過去,這步子邁的也太大了。先不說登島困難,單就是否能夠封鎖住馬紹爾群島就是一個大問題。
俗話說的好,官大一級壓死人。尼米茲最終讓步,攻打馬紹爾群島,但必須先攻佔吉爾伯特群島。上下兩級將官就像是談生意一樣,彼此討價還價。最終金上將同意了尼米茲的建議。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這裡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原來,日本陸軍柴崎惠次少將受命上島後,大力修建防禦工事,以塔拉瓦和馬金島為重點,修築了大量的地下工事和暗堡,建立了完備的防禦體系,抗登陸作戰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尼米茲決定還是依照“蛙跳”戰術,先佔領貝蒂歐,而後塔拉瓦環礁必像先前那樣,不攻自破。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吉爾伯特戰役讓美軍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第一天的進攻,投入的5000名海軍陸戰隊,有1500名陣亡,而他們連貝蒂歐的海灘都沒有登上;第二天,情況和昨天一模一樣, 一艘登陸艇裡的24個人,只有3人到達岸上;而第一批登陸的190人裡,只有不到90人成功。
雖然勇敢的陸戰隊員用炸藥包、爆破筒,甚至是火焰噴射器、推土機消滅了一個個的地堡,贏得了勝利,但也付出了3100人傷亡的慘重代價,堪稱慘烈。
一場本以為是輕輕鬆鬆贏得的戰鬥,為什麼會怎樣呢?一是輕敵,對日軍的暗堡工事估計不足。火炮對這樣的工事幾乎不起作用,同時需要更多兩棲登陸艇和坦克登陸艦,以優良充足的裝備,來避免無謂的人員傷亡;
二是攻擊的速度太慢。“蛙跳戰術”的“後遺症”十分明顯,那就是過分依賴強大的火力,哪怕是遇到對方的狙擊手,也會立刻停止前進,呼叫炮火,等著捱打;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戰前工作不細緻。貝蒂歐島低潮時候的最高水位只有不到2英尺深,結果大批的登陸艇和兩棲履帶車擱淺在岸邊,導致登陸部隊陷入混亂之中。
可見,“越島”攻擊也不是萬能的。此戰表面上看,是天災遇到了低潮,導致擱淺;實際是人禍,如果戰前認真一點,瞭解清楚當地的水文資料,陸戰隊的損失也不會如此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