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二師兄呀
-
2 # 舒心暢亦
陳武帝陳霸先(503年-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祖籍潁川(今河南禹州),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太平二年(557)受梁禪稱帝。永定三年(559年),陳霸先去世,在位三年,享年五十七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葬於萬安陵。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陳霸先出生在浙江的長興,南北朝時期的浙江屬於南朝,統治南朝的政權是蕭梁。因為蕭梁政權在歷史上還算一個比較開明的政權,所以陳霸先雖然出身貧窮,但是卻依然能夠讀書,也能夠學習自己喜歡的兵法。小時候的陳霸先家裡很窮,他的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本來想讓陳霸先就這樣繼承自己的土地,做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可是年幼的陳霸先卻不這樣想,他在農閒的時候,總喜歡找人借書學習,並且十分喜歡兵法,從這裡就能看出陳霸先的理想,他並不是一個甘於平凡的人,也不是一個向命運低頭的人。
陳霸先生逢亂世,儘管身經百戰,收拾的卻是百廢待興的江山,在位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
陳霸先在抵禦落後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且,就陳霸先治國、治軍、從政、為人的自身品格來講,更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傑出代表。陳霸先不僅是一代開國皇帝,他還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書》對陳霸先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
3 # 初三歷史書
陳霸先在以權貴登勢的南朝,以一己之力從寒門到建立陳國的陳武帝。可以說陳霸先的能力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除南宋武帝劉裕外他應該是南朝最難起勢的開國之君了。雖然南陳是南朝四個朝代領土最少的但他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在當時北有周,齊兩個軍事實力的國家,而且此時的兩個國家都處於強盛時期。陳國在建國初期在陳霸先的帶領下卻依舊可以在對兩個的戰鬥中各有勝負。 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大約在梁大同六年,梁武帝侄子蕭映到廣州任刺史,陳霸先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又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太清二年,陳霸先交州叛亂,梁武帝加授其為督七郡諸軍事。當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舉兵反梁,次年三月,攻破宮城,梁武帝病餓而亡。大寶二年,候景自立為帝。次年三月,陳霸先率南路征討大軍從豫章出發,這時已有甲士三萬人,強弩五千張,舟艦二千艘,水陸俱下,另有前軍五千由驍將杜僧明統領,已抵達湓口。二月,王僧辯等西路大軍又從尋陽起行,在白茅灣與陳霸先會師。王僧辯與陳霸先登壇設誓,締結了盟約。征討大軍沿路攻克蕪湖、姑熟,三月在建康與侯景展開了大決戰,終於徹底摧毀了侯景暴亂勢力,侯景被殺。經王僧辯、陳霸先等各路將士勸進,蕭繹在江陵稱帝,即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
南梁承聖三年,西魏破江陵,梁元帝被殺。王僧辯與陳霸先商定,以蕭方智為梁王、太宰,秉承皇帝旨意。承聖四年,王僧辯害怕北齊軍隊氣盛,遂向起妥協低頭,繼而迎立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梁帝,以蕭方智為太子,陳霸先苦勸無效。同年九月,陳霸先襲殺死王僧辯,廢黜蕭淵明,擁立蕭方智為帝,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陳霸被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領揚、南徐二州刺史,掌握實權。後又平王僧辯餘部,擊退北齊軍隊,平定蕭勃挫敗王琳。於南梁太平二年十月,逼迫梁敬帝蕭方智禪位於陳霸先,南梁滅亡。陳霸先稱帝,改元永定,國號陳,是為陳武帝。 史稱南朝陳。
陳霸先是南朝難得的英主。他從一個村官成長為將軍,又由將軍黃袍加身,、生逢亂世,儘管身經百戰,但在登基後收拾的卻是梁朝留下的百廢待興的江山,其在位三年間,任賢使能,輕徭薄賦,政治清明,使江南局勢又漸趨穩定。可以說他和他所建立起來的陳朝雖然短暫卻非常重要,而陳霸先本人堪稱南朝的第一英主。
-
4 # 一帆風順jxh
陳霸先(5O3一559)吳光長城下若里人,祖籍穎川,受梁禪稱帝,在位三年,死時五十七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也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最後的一個朝代。
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歷史上政權曰新月異的變化著。陳霸先用自已的膽量與魄力參入了無數戰域,更平定了“候景之亂",是梁朝戰功赫赫的大將。後梁禪稱帝,頂住了西周,梁的進攻,北有齊,嶺南少數民族叛亂。他英明神武穩定了江南的局勢,讓百姓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心所向乃是護國神器。最終勞心過重,做了幾年皇帝便死去了,留下後輩庸才這是後話。
-
5 # 清水空流
可以說,南朝宋齊梁陳四國裡,國土最小,影響最低,存在感最弱的就南陳了,但南陳卻是最典型的門閥王朝,在世家門閥最鼎盛的南北時期,氏族終於建立起以自己家族名字命名的王朝——出陳,這是唯一一個以姓氏為國號的王朝。
南陳開國皇帝是陳霸先,字興國,正宗潁川出身,但等到他出生的時候家道已經中落。陳霸先如果和開宋武帝劉裕。齊國蕭道成,梁武帝蕭衍相比的話,各方面個差的不少,陳霸先的名字在他們面前過於渺小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記。而四朝裡。得天下最難者莫過於陳,亡國之易之速也莫過於陳。跟後世一樣,陳霸先也是瞎認祖宗,說祖上乃是陳西晉太尉陳準之後,(真是臭不要臉)也應該是亂認祖先,給皇帝臉上貼金的事情。但陳霸先自幼好武,舞槍耍刀的,天天是遊手好閒。打架鬥毆,十足一個痞子,長大以後。透過各種手段當上了府庫小吏、混口飽飯吃。
梁朝大將新喻侯映蕭當吳興太守時,知道陳霸先這麼個人,小夥挺會來事,能出點鬼主意,就此成為宗室高侯映的狗腿子,當作心腹來使用。從這時候開始,陳霸先就走上了康莊大道,他才算正式開始了他發達的運程。真是有了運氣誰也當不住。
陳霸先生於社會底層,當過小吏,可以說養成他看人下菜碟,察言觀色的能力 也有了講義氣,辦事有原則的底線,吳興地面一呼百應,自然使得蕭映對他另眼看待,很快就當作心腹來使用。
經過宗室侯映的一再提拔,陳霸先做到了 “中直兵參軍”,這個中級軍官的職銜。後來由於平定地方有功,得以加封西江都護、高要郡守。也算一方封疆大吏。梁朝新州刺史盧子雄的兒子造反。陳霸先率兵三千全殲敵兵,梁武帝蕭衍晉封陳霸先為直閣將軍,子爵。又因陳霸先屢立戰功。得以節制七郡諸軍事、侯景造反,陳霸先與王僧辯和兵敗侯景,收復建康,被梁元帝蕭繹封縣侯。在江陵失陷,梁元帝被西魏軍所殺,陳霸先與王僧辯共迎梁元帝第九子、,是為梁敬帝。梁敬帝時年僅十三歲,軍國大事都由陳霸先王僧辯說的算,但二人的分歧越來越大。因為陳霸先要當皇帝,王僧辯要忠於大梁。
二人後來反目成仇。陳霸先派兵把王僧辯父子活捉。都給勒死了。陳霸先如此害死朝廷重臣,引發地方宗室不滿。公元557年3月、蕭梁宗室蕭勃起兵討伐陳霸先討。也就一個月就被陳霸先平定了。叛亂已定,陳霸先就加緊了篡位的步伐,公元557年9月,陳霸先為丞相,太傅,加黃鉞,贊拜不名”後封陳公、備九錫,陳國置百司”十天為陳王。又過三天,梁敬帝“禪位給陳霸先。劉裕、蕭道成、蕭衍等人都慢慢來 。陳霸先稱王三天就當皇帝真是太急了。時年54歲,史稱高祖武皇帝。陳霸先在位三年,駕崩時57歲,南陳經五帝32年,為隋所滅。陳朝滅亡,隋朝得三十州、一百郡、四百縣。自此天下一統。
-
6 # 李王世家
陳霸先就是南朝最後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陳武帝。經過侯景之亂和西魏破江陵之役後,南朝幾乎完全垮了。巴蜀、漢中、荊襄都落到了西魏手裡。長江下游,北岸全被北齊控制,北齊又把在梁太清元年(547年)寒山之役俘獲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立為皇帝,送他南還。王僧辯懾於北齊兵威,變節迎降,接蕭淵明到建康。這個局面如果穩定了,那麼建康的蕭淵明,與江陵的蕭詧,都無異於北朝的傀儡,南朝的歷史也會於公元555年即告結束。陳霸先打破了這個局面,他奮起抗擊,穩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使南朝延長了三十多年。他可稱是個很有作為的人物。
陳霸先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從《陳書·高祖本紀》“少俶儻(豪爽)有大志,不治生產。既長,讀兵書,多武藝”等語來看,他是個土豪出身。梁大同初(大同元年是535年,陳霸先三十三歲),蕭暎到吳興做太守,見了陳霸先,很是賞識。後來蕭暎做廣州刺史,就把他帶到嶺南,任中直兵參軍。他招兵買馬,建立了一支一千人的隊伍。這就是他起家的本錢。大同年間,嶺南多事,陳霸先因此得了出頭機會。先是交州土著豪族李賁反叛朝廷(後世越南的史書稱之為“李朝”),新州太守盧子雄討伐李賁兵敗後,即以“與賊交通”之罪,被當時的州刺史蕭諮處死。大同八年(542年),子雄的兄弟子略等起兵造反,攻廣州,要為子雄復仇。其時陳霸先是西江督護、高要太守,他率王千兵往救廣州,擒獲杜僧明、周文育二將。杜僧明是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周文育是義興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都是跟盧家到嶺南來的,也都驍勇過人。僧明號為萬人之敵;文育少時不願學隸書,稱“取富貴但有大槊耳”。陳霸先正要蒐羅人才,就把兩人留在部下。大同十一年(545年),陳霸先從交州刺史楊膘攻李賁,任前鋒,連戰獲勝。次年(中大同元年),又獲大勝,基本平定了交州起事,李賁逃亡廣西,後為獠人所殺。
太清二年(549年),侯景使人與廣州刺史元景仲聯絡,想把嶺南收入侯氏的勢力範圍,元景仲欣然同意。陳霸先知道了,便在高要起兵討元景仲,宣稱朝廷已派蕭勃來做廣州刺史。元氏的部眾聽到了,頓時潰散,元景仲走投無路,只得自殺。蕭勃原任定州刺史,陳霸先迎他進廣州,蕭勃遂命陳霸先監始興郡事。始興今名韶關,是粵北重鎮。陳霸先有志討伐侯景,這裡正是北進的基地。陳霸先到始興時,恰在臺城失守之後。他聯結當地的豪傑之士,其中最有名的是侯安都。侯安都涉獵書傳,兼精騎射,也是土豪之流,他招募了三千多人,成為陳部主要將領之一。陳霸先積極準備出師,先派杜僧明率二千人進屯大庾嶺。蕭勃不贊成他北伐,派人勸阻,說什麼“侯景驍雄,天下無敵”,“君以區區之眾,將何所之!”陳霸先見他身為宗室(梁武帝的堂侄),而對梁朝興亡漠不關心,深表不滿,就派密使到江陵,向湘東王蕭繹效忠。蕭勃也派心腹譚世遠做曲江(今韶關)縣令,使他和南康蔡路養聯絡,同謀阻止陳霸先北進。南康郡治就是現在的贛州,正當由大庾嶺北上的要衝。蔡路養是南康土豪,當時起兵割據一方。
大寶元年(550年)正月,陳霸先從始興出發,到了大庾嶺。蔡路養以二萬之眾在南野縣(今南康縣西南,正在贛州和大庾嶺之間)攔住去路。蔡路養的內侄蕭摩訶,年僅十三歲(按蕭摩訶於隋仁壽四年從漢王諒反煬帝,失敗被殺,《隋書》本傳雲摩訶死時年七十三歲,據此,則此處的十三應作十九,兩個數字必有一誤),單騎出戰,無人能敵。杜僧明和他交鋒,坐騎受傷,陳霸先親出救護,把所騎的馬給他,讓他上馬再戰。陳霸先隨即揮軍大舉進撲,大破蔡路養部,打開了進軍道路,攻克南康。他在這裡修治崎頭古城,作為屯兵之地。湘東王蕭繹任命他做豫州刺史,領豫章內史。當時這地區(指與今江西省約略相當的地區)的形勢很複雜。侯景的部將任約、於慶在這一帶很猖獗。梁江州刺史尋陽王蕭大心敵不過任約,向他投降。於慶兵到豫章,梁將侯瑱投降。侯景使侯瑱跟著於慶,攻取彭蠡湖(鄱陽湖)以南各郡。巴山(今江西崇仁)人黃法氍聚眾保衛家鄉,屯兵新淦(今屬江西),與於慶軍交戰。陳霸先即命周文育一軍與黃法氍合作。此外,嶺南高州叛將李遷仕進兵逼南康,為杜僧明擒殺。新吳(今江西奉新西)人餘孝頃也起兵拒侯景。總的說來,這時是形成了陳霸先和於慶爭奪江州(此指當時包括今閩贛二省的行政區)的形勢。
大寶二年(551年),湘東王與侯景在鄒州、巴陵等地激戰之際,命陳霸先在江州發動攻勢。六月,陳霸先從南康出發。事有湊巧,這時於慶在都陽被餘孝頃擊敗,他回到豫章(今南昌),侯瑱反正,於慶遂又逃往今九江東北的郭默城。陳霸先不發一箭,於七月就順利地到達湓城(今九江),與王僧辯軍會師。陳霸先此時有兵三萬、船兩千艘、糧五十萬石。王僧辯軍缺糧,陳霸先慷慨地撥給他三十萬石。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一大宗糧食,要想東下收復建康,幾乎是不可能的。後來王僧辯攻克建康,侯景倉皇出逃,途中被部下殺死。
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年),陳霸先鎮守京口(今江蘇鎮江),封長城縣公。他先奉王僧辯之命,到廣陵接受侯景餘部郭元建等投降,但剛到歐陽(今江蘇儀徵東北),知道郭元建等已變卦投了北齊,而且齊將辛術已經進了廣陵城。北齊不滿足於兼併侯景轄區,又使潘樂、郭元建進攻王僧辯部將嚴超達扼守的秦郡(今江蘇六合西北)。由此陳霸先即派部將徐度去幫助守城,自己又從歐陽往救,並會合王僧辯所派援軍,終於大破齊軍。江北人民苦於北齊賦稅苛重,不願屬齊,豪傑之士屢請王僧辯發兵援助,都遭拒絕。這年七月,朱盛等準備襲殺廣陵齊官,請陳霸先援助。陳霸先一面通知王僧辯,一面發兵渡江。兵到江北,朱盛等已經失敗,陳霸先就包圍廣陵,準備把它打下來。齊文宣帝派使者南下,向王僧辯、陳霸先要求解廣陵之圍,說肯歸還廣陵、歷陽兩城。陳霸先才於九月中撤兵還京口,江北居民跟陳部渡江的有一萬多人。歸還廣陵、歷陽只是一句空話,北齊南侵之謀並沒有收斂。高洋命郭元建在合肥訓練水軍兩萬多人,準備襲擊建康,扶植太清三年(549年)投降東魏的湘潭侯蕭退(梁武帝的堂侄),並且派邢景遠、步大汗薩率領大隊人馬隨後出動。其時王僧辯在江陵,陳霸先代鎮建康,他得到探子報告,立即向在江陵的朝廷稟報。梁元帝就命在回建康途中的王僧辯到姑孰主持防禦。他到姑孰後,調集侯瑱、張彪、裴之橫等軍在東關(在今安徽含山縣西南濡須山上)築好防禦工事。閏十月,侯瑱在東關擊敗來犯的郭元建軍。蕭退灰溜溜地退回到鄴城。梁朝又一次挫敗了北齊的南侵。事後,王僧辯回建康,陳霸先仍回京口。
承聖二年年底,苦於北齊虐政的宿預(在今江蘇宿遷東南廢黃河東岸)人東方白額起兵佔據宿預城,歸降梁朝,淮南各地也紛起響應。承聖三年(554年),陳霸先領兵渡江,包圍廣陵,使杜僧明率兵三千人,北上援助東方白額。嚴超達從秦郡進圍涇州(在石樑,今安徽天長西北)。侯瑱、張彪兩軍也向石樑方面出動,以壯聲勢。這一次,梁朝很有收復淮南大片土地的可能,然而,各軍缺乏聯絡,不能夠協同作戰。北齊主將段韶看到了這點,他即留兵圍宿預,自率主力直奔涇州,擊敗嚴敬達軍。侯、張兩軍見狀,就退還秦郡。段韶即掉轉兵鋒,進向廣陵,陳霸先只得解圍撤退。杜僧明孤懸宿預,也只得撤還。最後,段韶以議和為名,騙東方白額出城,把他殺了。
以後,江陵危急,元帝命王僧辯西上,王僧辯沒有行動,已見前篇。江陵的朝廷覆滅後,王僧辯和陳霸先在建康奉元帝的兒子晉安王蕭方智為太宰,承製。次年(555年)二月,晉安王從尋陽來到建康,即梁王位。蕭方智年僅十三歲,毫無能力,梁朝安危的重任都在王僧辯、陳霸先的肩上,尤其是在王僧辯的肩上。北齊乘危來搶江南的地盤。文宣帝立蕭淵明做梁朝“皇帝”,派上黨王高渙領兵,送他回南方。文宣帝先派文官邢子才趕往建康,送一封信給王僧辯,要他迎接蕭淵明。蕭淵明本人也有信給王僧辯。王僧辯開頭是拒絕的。北齊見勸說沒有效果,便用武力恫嚇。東關之戰,齊軍一舉佔領東關,殺梁將裴之橫。王僧辯害怕,就改變初衷,答應接受蕭淵明。五月,蕭淵明渡江進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立晉安王做皇太子。這個梁國是北齊的傀儡。陳霸先不肯接受這個局面。他曾派人到建康反覆力爭,王僧辯都不肯聽。九月,他召集侯安都、周文育、徐度、杜稜四將商議,決定襲擊王僧辯。徐、侯二將走水路,陳霸先等走陸路,分頭進發。侯安都到了石頭城北,棄船上岸。石頭城北面同山地接連,靠得很近。侯安都身穿甲冑,手執長刀,叫兵士立在離城最近的地方,把他舉起來,拋到女牆裡面。部下將士也照此辦法進城,直抵王僧辯的臥室。陳霸先帶的兵也從南門進了城。王僧辯正在廳上辦事,外面報進來,說有兵來到(這是陳霸先軍),他正驚疑,又有兵從府第裡面衝出(這是侯安都的兵),王僧辯與兒子王頠只帶得幾十個人,在廳上苦戰,終於抵敵不過,逃上南面的門樓。陳霸先逼他下樓,說不下來就放火燒樓。王僧辯父子沒法,只得下樓,當天夜裡都被絞死。
陳霸先宣佈王僧辯罪狀,宣告除王僧辯父子兄弟外,一無所問。蕭淵明隨即退位。十月,晉安王即皇帝位,改元紹泰。晉安王就是梁敬帝。陳霸先讓蕭淵明做個有名無實的司徒。他向北齊通報:“殺王僧辯是因為陰謀篡位,新君仍對齊稱臣,永為藩國。”這其實是緩兵之計。陳霸先自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然而,北有強齊,內部也多有與王僧辯關係密切的將領,陳霸先要穩定他的統治,實在不容易。紹泰元年冬,吳興太守杜完、義興太守韋龕、吳郡太守王僧智(王僧辯弟)一齊抗命。這三郡聲勢相連,幾乎包括了京口東南的整個江南地區。吳興是陳霸先的家鄉,他知道杜龕與王僧辯關係密切,已預先使侄子陳蒨回長城故里,立柵自衛。然而,陳蒨手下只有幾百兵,戰事一起,杜龕就派五千精兵來攻打,陳蒨守住了,但處境仍極危險。陳霸先派周文育率軍東征,攻義興,一時打不下來。陳霸先只得留侯安都、杜稜守建康,自己領兵到義興。陳霸先一走,建康就出事。譙、秦(滁州、六合)二州刺史徐嗣徽和南豫州(當塗)刺史任約合兵偷襲建康,佔據石頭城。侯安都扼守臺城,擊退徐、任兩軍,形成相持的局面。這件事從何而起?原來徐嗣徽有個堂兄弟徐嗣先,是王僧辯的外甥。他投奔嗣徽,嗣徽就降了北齊,這次乘陳霸先外出,他們就發動了這次偷襲。
陳霸先東征總算順利。他命韋載的族弟韋翽招降韋載,在解決義興問題後,他留韋翽守義興,把韋載留在身邊做參謀。他使周文育去對付杜龕,黃他、裴忌去取吳郡,自己趕回建康。王僧智打退過黃他,後見裴忌兵到,以為是陳霸先自己來了,便棄城逃往吳興。三郡起事,這時只剩下吳興一郡,問題就不十分嚴重了。可建康的事情就沒有那麼好辦。北岸可以不斷增援。這在陳霸先是事關存亡的戰鬥,從紹泰元年十月二十九日徐、任襲據石頭城起,到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十六日解嚴止,前後共達二百二十多天。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歲月。
紹泰元年十一月,齊軍五千人渡江佔領姑孰,與石頭城的徐嗣徽、任約相呼應。陳霸先命徐度在冶城(在今南京市區南部的朝天宮)立柵,加強防衛。齊翟子崇、劉士榮、柳達摩率兵一萬,從石頭城對岸的胡墅輸送米.三萬石、馬一千匹進石頭城。陳霸先見進犯建康的敵軍兵糧日益充足,很是擔憂,便和韋載商量,問他該如何是好。韋載說當前最危險的是,敵軍分兵佔據通向三吳的道路,向東擴張,因此應該在秦淮河南岸侯景的老營所在趕築城壘,保障與東部聯絡的運輸線,同時截斷敵軍運糧的路線,才可以穩操勝算。陳霸先依計行事,命侯安都夜襲胡墅,燒燬了一千多條船;命周鐵虎攻擊敵軍的運輸線,擒獲徐將張領州;又命韋載在大航(朱雀航,秦淮河上最大的浮橋)侯景舊營築城,使杜稜防守。北齊兵也在石頭倉城門和秦淮河南岸分別立姍,與梁兵對抗。徐嗣徽等仗著北岸有齊大都督蕭軌的軍隊為後盾,便出兵猛撲冶城,陳霸先即親率精兵往救。徐嗣徽、任約兵敗後,他們留柳達摩守石頭城,兩人自往採石迎接北齊援軍。十二月中,梁兵連戰得勝。侯安都在北岸深入襲擊徐嗣徽的秦郡(六合)老營,把在徐家繳獲的琵琶和老鷹,派人送往徐處。徐嗣徽見了,大為震驚。陳霸先與柳達摩交戰,燒燬齊軍所立兩柵。徐嗣徽、任約領齊兵一萬多人回石頭城,也被侯安都的水軍擊敗。最後,陳霸先猛攻石頭城,想憑著連勝的銳氣,把它拿下來。柳達摩膽寒,要求講和,但仍以梁方送質子為條件。建康朝臣因兵糧都感不足,願意講和,並提出以陳霸先的侄子陳曇朗做質子的主張。陳霸先不以為然,但是拗不過眾人,只得同意。他說:“我若不聽大家的意見,一定要以為我捨不得曇朗,不顧國家的難處。現在決心叫他去。齊人不講信用,以為中國微弱,一定會撕毀盟約。齊寇若來,諸君務必要為我力戰!”十二月中旬,雙方議和。柳達摩北還後,因枉自損失了大批兵、糧、馬匹,一無所獲,被高洋處死。
陳霸先的估計完全正確。敵人只是需要喘息一下。兩個月後,徐嗣徽、任約襲擊採石,抓去了一個防守的軍官。三月下旬,北齊蕭軌等與徐、任合兵十萬,從柵門(巢湖入長江處,在今安徽和縣西南)出動,進向梁山(今當塗西南的長江兩岸有東西梁山,此指南岸的東梁山)。陳霸先在梁山本來已經立柵設防,使侯安都、周鐵虎在此駐軍,這時又增加兵力,陳霸先還親自前去視察,慰勞軍隊。這裡需要說明陳霸先所處的環境。他與梁朝舊將都沒有淵源,號令所及,聽命者有限。如江州刺史侯瑱本是王僧辯屬下,就不肯服從陳霸先,梁山設防本意就是要防侯瑱。周文育軍已向盤城進發,只因齊軍攻梁山才不得不撤回。由此可見,這時陳霸先控制的地區,只限於長江下游一帶。所幸者陳蒨、周文育己於太平元年(556年)正月攻殺杜龕,取得吳興;二月,義襲破會稽,殺親附王僧辯的東揚州刺史張彪,所以後方穩固,可以專心對付建康及其附近地區的戰事。這一次,齊軍在梁山方面不過虛張聲勢,相持到五月初,齊方突然通知梁朝,只要交還蕭淵明就退兵。陳霸先答應備船送他,但是到初九,蕭淵明便“疽發背”死了〔這不像是善終)。北齊方面所謂退兵,更無非是麻痺的手段,雙方其實都在準備大打。初十,齊軍從蕪湖出發,走旱路往東向建康推進,把周文育、侯安都等軍拋在後面。陳霸先因敵變化,召還梁山各軍,集中兵力。二十九日,齊軍進到臺城以東的倪塘,遊騎也在臺城城旁出現。從這天起,空前激烈的建康決戰進行了十三天。當天,陳霸先在建康東南面的白城與徐嗣徽軍交戰,周文育、侯安都當先突陣,生擒齊將乞伏無勞。陳霸先又抽出三千精兵,交給沈泰,渡江偷襲瓜步(在今江蘇南京以東長江北岸),繳獲了一百多條船和一萬斛糧食。次日(六月初一),齊軍進至城東北的鐘山;初四,進至城北的幕府山;初九,到了玄武湖西北。從進軍的日程和到達的地點看,齊軍是從建康西南方面進軍,逐漸到達城南、城東南,折而向北,到達城東北、城北,採取包圍的策略,而且進展相當順利,一直處於主動地位。梁軍逐處應戰,不管發表什麼有利訊息,總是處於被動地位,而且南、東、北三面都出現了敵蹤(西面是長江),建康對外聯絡已被切斷,處境非常危險。舊史記述當時形勢,說“時四方塞隔,糧運不至,建康戶口流散,徵求無所”,看來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儘管這樣,齊軍卻很快陷入了困境。連日大雨傾盆(這本是多雨的季節),積水很深(史籍說“平地水丈餘,恐怕不是實況,真有那麼深,會把人馬都沖走),齊軍兵士日夜都立在爛泥裡,腳趾都爛了,燒東西吃更是困難。臺城城裡和潮溝(建康城內人工渠道,溝通長江、玄武湖、秦淮河)以北不積水(也可能是積水淺),而且守軍可以輪換到室內避雨休息,健康情況比齊軍好得多。十一日,天氣轉好,陳霸先準備出戰,要讓將士飽餐一頓,但苦於缺糧,只弄到點麥飯,而且數量還不足。幸而陳蒨及時送到二千斛米、一千隻鴨。陳霸先大喜,立即命令煮熟,發給每人一包用荷葉裹的米飯,中間夾幾塊香噴噴的鴨肉。十二日拂曉,將士吃飽了,日光亮足後,陳霸先親自領兵,在幕府山方面發動反擊。其時猛將蕭摩訶隸屬侯安都部,侯安都鼓勵他說:“卿驍勇有名,但是千聞不如一見……”摩訶不等他說完,應聲答道:“今天讓明公一見。”激戰中,侯安都落馬,蕭摩訶大喝一聲,一馬直衝過去,殺得齊軍將士四散逃避。陳霸先乘此親率吳明徹、沈泰等軍大舉進攻,侯安都既得脫險,就率部繞到敵後,齊軍前後受敵,大敗潰散,互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梁軍擒獲徐嗣徽和他的兄弟徐嗣宗,斬首號令,軍威更壯。又各處梁軍也相繼大勝,並擒獲蕭軌等北齊將領四十六人,只有任約等不多幾個人逃得性命。其餘齊軍將士逃到江邊,因船少人多,渡江中沉溺而死的又不計其數。十三日,梁軍燒燬江邊齊軍遺留的船艦,戰事完全結束。十五日,宣佈解嚴。陳霸先得勝了,但是充當人質的陳曇朗卻被北齊所殺。
陳霸先的地位穩定了。太平二年(557年)九月,他開始以陳代梁的程式,自封陳公,備九錫。十月,又進公為王;再過幾天,就受禪為帝了。陳霸先太心急了(當然也可能是他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撐不久了)。當年曹操何等聰明,終其身“挾天子以令諸侯”,把孫權的“勸進”看作是要把他放到爐火上去烤。陳霸先急於稱帝,等於自己爬上火爐。須知梁武帝臺城之圍後,特別是梁元帝江陵之役後,各地軍政長官都是割據或半割據的軍閥。新的中央首腦如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手段,安定地方可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陳霸先稱帝前,只有侯瑱因被別人打敗歸附朝廷,廣州蕭勃起兵失敗,其餘都沒有解決。陳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陳霸先去世,年五十七歲。侄陳蒨繼位,是為陳文帝。原湘州刺史王琳一得陳霸先死訊,便引兵東下,到文帝天嘉元年(560年),他在蕪湖兵敗,又出奔北齊。而這時巴陵、湘州又為北周所據,後經侯瑱、侯安都等討伐力戰,才於文嘉元年十二月收復。陳朝至此才保有長江中下游(不包括江陵地區)的江南全部,是南朝時期轄境最小的一個朝代。
這就是陳霸先的一生。
-
7 # 綏綏默默
首先來說說陳霸先的出身,他是生於公元503年,卒於公元559年,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今浙江長興)長城下若里人,漢太丘長陳寔之後,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
他出身低微,受南朝齊臨川獻王蕭映的賞識,隨任為廣州府中直兵參軍,不久出任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他透過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逐漸控制了梁朝的軍政大,在太平二年(557年)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大陳,改元永定,是為陳武帝。掌權後平叛之戰主要有:主要有交州平叛、平蕭勃之戰、平王琳之戰。在位時間比較短,僅僅在位三年,於559年駕崩,葬萬安陵,諡曰武皇帝,廟號高祖。侄子臨川王陳蒨入纂。
歷史上對陳霸先的評價
《陳書》對陳霸先青少年時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為當時所推服,”又稱陳霸先“及長,涉獵史籍,好讀兵書,明緯候、孤虛、遁甲之術,多武藝。”
生逢亂世,身經百戰,收拾百廢待興的江山,在位僅僅三年,任賢使能,政治清明,江南局勢漸趨穩定。
陳霸先在抵禦落後勢力摧殘,維護社會穩定,恢復南方經濟,保護華夏傳統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歷史的貢獻,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
8 # 歷史圖書館的品茶客
大家說的都非常好,但是本人有點不同的意見,魏晉南北朝時期。陳霸先創立的王朝。處境最是艱難。西有周,梁,北有齊,在嶺南地區,又有當地的少數民族時而叛亂,他能夠穩定,江南的局勢。 保證一方人民安居樂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這一點他就可以名垂千古,但是我要說的是什麼呢,就是他對自己後代子孫。好像沒有盡到保護的心。導致自己的後代子孫落到一個非常慘淡的下場。也沒有樹立正確的,皇室教育。就短短的20幾年?搞得朝政腐敗民不聊生。最終亡國。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更遺憾的是上天沒有給他足夠的壽命導致她沒有時間完成他的規劃。時也,命也。
回覆列表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就像餘秋雨曾說“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真正的濁世。”但是亂世出好漢,在亂世裡的俠風傲骨和安定盛世的氣概是有很大差距的。就是在這個時代,出現了一位不同凡響的皇帝,他就是陳國的開國皇帝--陳霸先。
陳霸先生於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陳家祖上原先也是富足大戶,奈何家道逐漸衰落,到陳霸先出生的時候,家境已經十分貧寒了。他自幼喜歡讀書,尤其是兵書史書一類,閒暇時習武練劍,武藝高強,除此之外他還樂於助人,經常幫村裡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被村裡人推舉任鄉間裡司(村官)。正史中,對青少年時期的陳霸先有這樣的評價:“倜儻大度,志度弘遠,不理家產,明達果斷”。後來到南京發展,當了個管油庫的小吏。機緣巧合之下,他碰到了當時在廣州做刺史的梁武帝的侄子蕭映,他的文韜武略被蕭映看中,認為“此人方將遠大”意思是未來前程遠大,因此受到蕭映的器重。慢慢的被提拔為西江督護、高要太守。
梁大同十年(544年),廣州爆發兵亂,蕭映被圍。陳霸先率三千精兵,一戰解圍,受到梁武帝矚目。同年冬天,蕭映在廣州病亡。545年,陳霸先任交州司馬,除掉了以李賁為首的地方分離勢力,平定了交州。548年東魏降將侯景反梁,史稱侯景之亂。大寶3年(552),陳霸先與王僧辯等平定侯景之亂,陳霸先開始掌控梁朝政權。555年王僧辯在北齊的威壓下迎立蕭淵明為傀儡皇帝,使梁國成為北齊的附屬國。這一行為引起民憤,陳霸先順應民意除掉了王僧辯,傀儡皇帝被廢,陳霸先擁立13歲的太子蕭方智登基,稱梁敬帝。在這之後,陳霸先又經歷了幾次重大戰役,屢立戰功。蕭方智因年幼無執政能力,在位期間“征伐有所自出,政刑不由於己”,處處受制於陳霸先。公元557年,蕭方智終於禪位於陳霸先,梁朝滅亡,陳霸先稱帝,改元永定,國號陳,是為陳武帝,史稱南朝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