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倡北道757

    《答武陵太守》—— 唐 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曾為大梁客,不忘信陵恩。

    《雁門太守行》——唐代 李賀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新竹》——清朝 鄭燮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 2 # 字圓其說

    1、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出自清代鄭燮的《新竹》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下年 一作:明年)

    釋義:

    新生的竹子能夠超過舊有的竹子,完全是憑仗老竹的催生與滋養。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長出,它也開始孕育新的竹子了,就這樣池塘周圍佈滿了鬱鬱蔥蔥的幼竹。

    2、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出自唐代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馬欲南飲。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何當破月氏,然後方高枕。

    釋義:

    我軍向北方荒遠地帶進軍,因為那裡的遊牧民族經常南下侵擾。橫曳戈矛前往戰場,身經百戰,只是因為受皇恩眷顧太深了。在大沙漠裡握雪成團而食,夜裡拂去沙土露宿於曠野。什麼時候才能打敗敵人,然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呢?

    3、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出自唐代杜甫的《端午日賜衣》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釋義:

    端午佳節,皇上賜予名貴的宮衣,恩寵有加。香羅衣是細葛紡成,柔軟得風一吹就飄起,潔白的顏色宛如新雪。來自皇天,雨露滋潤,正當酷暑,穿上它清涼無比。宮衣的長短均合心意,終身一世承載皇上的盛情。

    4、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出自唐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釋義:

    深江岸邊靜竹林中住著兩三戶人家,撩人的紅花映襯著白花。我有去處來報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瓊槳可以送走我的年華。

    5、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出自唐代李白的《行路難三首.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行路難,歸去來!

    釋義:

    大道雖寬廣如青天,唯獨沒有我的出路。我不願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鬥雞走狗一類的賭博遊戲。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那不合我心意。韓信發跡之前被淮陰市井之徒譏笑,賈誼才能超群遭漢朝公卿妒忌。

    君不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為君主效力。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隱於荒草之中,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

  • 3 # 麻煩用腦子說話

    1、《答武陵太守》 唐 王昌齡

    仗劍行千里,微軀敢一言。曾為大梁客,不忘信陵恩。

    2、《答武陵太守》釋義:

    ⑴答武陵太守:作者離開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將返金陵,武陵太守設筵相送。作者以詩相謝。答:回話,回覆,回信。

    ⑵微軀:指自己微賤的身軀,作者自謙之詞。

    ⑶大梁:戰國時魏國都城(今河南開封)。大梁客即指信陵君的門客,猶指侯贏,此處代指詩人自己。

    ⑷信陵:地名,今河南寧陵。在這裡代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曾養食客三千人,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信陵恩即指信陵君禮賢下士,此處代指武陵太守對作者的恩惠。

    3、譯文:

    我就要憑藉佩劍遠行千里了,微賤的我冒昧地向您說一句話:戰國時,曾在大梁做過門客的人,都沒有辜負信陵君,我在武陵受到太守的提攜,也決不忘記您對我的恩惠。

    4、作品賞析

    古時“答”是一種敬稱。王昌齡是武陵田太守的門客(即田的參謀),因此辭別(或者說辭職)的時候就專門寫一首“答詩”來做交待。對於這首作品讀者完全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來理解。前一句是告辭,說明自己的去向;後一句就是表達對太守的謝意和尊敬,或者說是感激和忠實。

    從文采修辭上講,詩中用典故表露自己的心意。大梁,戰國時魏國的都城。魏國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信陵君,他既是有才能的霸主,又是廣納賢才的愛才之君,因此門客們都很願意為信陵君效力。詩中的大梁客是詩人用來比喻自己的,後面的“信陵恩”比得是田太守對他的恩德。有些評詩的書中有這樣的說法:“此體中才與學俱無用也。五絕,仙鬼勝於兒童子女,兒童子女勝於文人學士,夢境所作勝於醒時。”意思是用賢德先人的典故來做五言絕句的素材最能發揮五言詩的長處,這樣的作品才是最好的五言絕句。《答武陵太守》中就用典故表明詩人自己的心意,仔細想想確實將忠心委婉妥當得表示了出來,不流於輕浮,讀起來也不會使人覺得僅僅是泛泛而言,沒有誠意。對於表示感情,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在此詩中,詩人一腔俠義之情再現得淋漓盡致,透過沒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個短句,讀者可以看到頗有英雄豪氣的詩人形象。詩人借用信陵君的典故,直抒胸臆,有直接撼動人心的力量。

    5、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王昌齡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有《王昌齡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建文帝削藩從燕王朱棣先下手,那麼朱棣有翻身的可能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