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傳達Vlog
-
2 # 暢哲746
座標哈爾濱,印象比較深的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我剛走上工作崗位,那年代過春節是人人盼望的。因為平時吃的粗糧,穿的是舊衣服或工作服,春節臨近天天盼它早日到來,
進農曆臘月,家家就開始著手準備了,從吃的,穿的,用的都要準備好,首先是雞,魚,豬肉,雞蛋(牛肉,羊肉只供應少數民族和特供)把全家積累的各種票證,統統拿出來,到商場(道里市場,一副食,高誼商店,北安商店,安寧商店(水樓子),安國商店(十三門),新陽商店等,去排隊憑票購買,豬肉要肥的,香菸憑票供應一盒甲級(牡丹牌等)四盒乙級煙(江帆牌等)。
買春節的蔬菜也是憑票的,除大白菜外,如芹菜,蒜薹,菠菜等時稱(細萊)。買糧油憑票,買布憑票等等
大小商店擠滿辦年貨的市民,鞭炮,對聯,糖果,凍柿子,凍梨等(當時新鮮水果,蔬菜非常緊缺)是家家必備品,不排隊就買不到好菜,或者買不到了。
家中主婦忙著掃房,包餃子,蒸麵食,準備春節的伙食。
最興奮的是過春節家長給買新衣服(平時不捨得買),女孩扎紅頭繩,戴花。
最過隱是可以解饞,從年三十開始天天大魚大肉,各種麵食,大米飯(平時細糧供應少,只能多吃粗糧)。
最好玩是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大人放成掛的鞭,青少年把鞭拆開,一個一個放。
最累的是拜年,大年初一開始走馬燈式的,成群結隊去拜年,鄰居家,同學家,同志家,師傅家,老師家,親屬家等去拜年,一直拜到初五,算算還有沒拜到的,“過年好”一個面對面的祝福,充滿了人與人的純樸感情,過年很忙,很累,雖然忙忙碌碌的,但那年代過春節真是年味十足呀。
-
3 # 荔鄉哥
第一 當然是和家人在一起。
第二 和家人一起準備過年的東西,像搞米餅,包粽子,湯圓等,小朋友最好也參與這些,不僅可以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還可以活躍氣氛!
第三 去拜年,走親戚,這是必須的,沒有去拜年就不叫過年。
一晃又是一個春節來到了。且慢明朝已經過了40個春節了,從記事起也過過30多個春節。總體感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年味也越來越淡,到現在,感覺過年和平常別無二致,甚至覺得過年的原因僅僅是因為日曆上有這一頁需要撕掉而已。 大家都在說,春節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那麼,現在的春節到底怎麼了? 先說說且慢明朝小時候是怎麼過年的。且慢明朝老家在豫北農村,曾經有這樣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煮燒雞;二十八,貼花花;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吃餃子;正月初一拜大年。 ”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祭灶,也是春節長假的開始。祭灶這天,孩子們早就放了寒假,在家裡數著手指頭等這天呢,因為,從這天開始,家裡廚房就開始豐盛起來。 開始是買蔬菜,豆腐,乾菜等,這些沒什麼吃的,我並不在意,對我來說,二十六這天割來豬肉是件大事。我小時候,家裡有七口人,一般都是要割10幾斤豬肉,其中一半以上都要剁成餃子餡,因為這一次盤的餃子餡是要吃到正月初五的,其他的豬肉則是煮好備用。我在家裡排行最小,豬肉煮好之後,我當然要父母給我切一塊嚐嚐鮮。這是過年的第一件樂事。 第二天,要把家裡養了大半年的公雞逮起來,開始煮燒雞。豫北名鎮道口鎮盛產燒雞,我們農村雖然燒不出來“義興張”的風味,但我現在仍然覺得,我爸煮的燒雞才是口味最正宗的道口燒雞。 農曆二十八這天,開始貼對聯。我爸爸也算村裡的高學歷,能識文斷字,也能寫大字,他就買來紅紙,一一裁開,備好墨汁,每個門都要寫上一副,院子裡還要寫“滿園春光”,門外再貼上“出門見喜”。現在想想,倒也不是因為我爸喜歡書法,他可能只是希望省點錢吧。 然後就是除夕守歲了,除夕這天,就會換上新衣服,那時買不起成衣,都是到集上扯的布料,我大姐自己做的,當時老羨慕在城裡有親戚的小夥伴了,他總會穿上他親戚送給他的時新衣服,搞得我有點羨慕嫉妒恨。 除夕晚上,我就開啟家裡的收音機,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春節晚會,最喜歡聽的就是馬季趙炎的相聲了,每次過年都提醒自己熬一宿,可是由於年紀小熬不住,總是在鞭炮聲音最響的那一會睡著了。 春節早上大約5點鐘,爸爸媽媽就帶著我們全家,去爺爺奶奶和其他長輩家裡磕頭拜年,然後就是走遍全村的長輩,拜完年之後,天也就亮了。我們幾個小孩的口袋裡,裝滿了核桃和糖果。 春節這天上午,全家都要到祠堂和先人的墳前祭祖。 春節期間,村子裡還會裝上一架鞦韆,這可是老少咸宜的活動,每天的鞦韆玩家總是絡繹不絕。 還可以去幾公里外的集鎮上去看廟會,記得有踩高蹺,背裝(成年人背這一個很高的杆子,杆子頂上綁著一個椅子,孩子穿著戲服,臉上塗著油彩,在上面表演)。 河南民俗背裝 這就是且慢明朝記憶中“有年味”的春節,那麼現在的春節是什麼樣子呢? 餃子、大魚大肉和新衣服早就沒有吸引力了,由於環境問題,很多地方也禁了鞭炮,年味一下子淡了很多,家裡待著沒意思,那就出去逛逛,去看廟會吧,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看得也是索然無味。 我覺得,現在年味淡了的原因,一是現在掌握話語權的這些成年人開始戀舊了,覺得沒有過去有意思;第二個原因,幾十年前的過年,與平常相比光鮮無比,而現在的春節,真的找不到和平時有什麼多大的差別,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天天都在過年。 大家沒這個體會,其實仔細一想,還真是這樣,現在的物質生活相比前些年真的提高了很多,單單從吃穿用度上來說,現在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水平和80年代初豫北農村過年的生活水平只高不低。在文化領域同樣如此,那時候,廣播是主流娛樂手段,電視機則是奢侈品,現在,網際網路已經把所有年齡段一網打盡,文化市場的繁榮景象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但我們還是不滿足,還在回味以前的“年味”。個人覺得,我們對以前過年的回憶,對“年味”的崇拜,其實就是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我們現在的生活,對美好的憧憬也與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春節已經很難涵蓋得了“美好”這個概念了,起碼在生活方面,過年和平時已經沒有多少差異,年味淡了也很正常。 我們現在希望怎麼樣才算是有年味呢?吃穿不用再提了,燃放煙花爆竹,其實也只是一個形式,放與不放,真的體會不出有多少年味。出去旅遊,甚至還不如暑假出遊玩得盡興,那麼我們過一個什麼樣的春節,才算不虛此行,才不會被來勢兇猛的“聖誕節”、“情人節”甚至“萬聖節”這樣的洋節日所侵蝕呢? 這其實是一個亟待全社會共同努力的問題。 以前的“年味”已經很難再回來了,營造一個新時代的“年味”,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除了政府文化部門之外,商家其實也大有可為,比如,電商就能夠在雙十一硬生生地創造出來一個影響全國的節日,我覺得,網際網路也同樣能夠在營造新“年味”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也許,我們現在正處於有史以來“年味”最淡的一個階段,過幾年,我們就能夠重新找到最濃郁、最有民族特色的“年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