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功是千錘百煉而來

    這個問題問的很模糊。海外工作,具體什麼行業,什麼崗位,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分享一下我身邊的三個朋友,不同的海外工作經歷,僅供參考。

    一親戚,男,50歲,家在中原五線小城市,第三世界小國家,建築工人,年收入10-15萬人民幣,海外工作近20年,家裡很早就在市裡買了房,有存款,有車,但一年甚至更長才回家一次,和孩子感情很淡。錢掙到了,家顧不上。

    二大學同學,男,26歲,家山東農村,新加坡,公司職員,年收入15-20萬人民幣,每次聊天,說的最多的就是孤獨寂寞,後來在新找了一個同樣工作的姑娘,準備回來,買房結婚,發現買不起,房價上漲厲害。

    三發小,哈工大的本科,後本校讀研,電子資訊專業,英國華為研發部門,年薪具體沒說,華為的工資大家都有所瞭解。女友在英國不工作,不那麼寂寞,但是在國外少朋友,不甘單調,兩年後,請調回國,工資打七折,上海華為研發部,上海買房,快樂生活。

    生活的追求不同,體驗也不同。異國他鄉,孤獨在所難免。有失必有得,萬物萬事在於平衡。

  • 2 # 西六西

    首先,先講一種比較簡單的情況:已定居海外的人士(指已獲當地國籍或永居權)。這包括因各種原因,如上學、經商、勞務輸出、移民等,爾後居留當地並獲得相應身份的情況。這類人士其實和當地人已沒有什麼兩樣,也和在國內工作沒什麼區別,只不過講著當地語言、掙著當地貨幣、過著當地生活。他們或許還有退休後返回國內的計劃,不過那都是遙遠的未來了。他們不會有什麼特別的體驗,因為他們的人脈、圈子、工作習慣已經基本被當地同化,只不過是和你我生活的地域不同罷了。簡單講來,就像在北京、上海工作的區別。

    然後,我們來講講沒定居海外的人士,可能更接近你想要的答案。這裡我會做個細分,只是就我看到的進行客觀陳述,沒有什麼高下之分。其實不分國別,基本上分為兩種:

    1.藉機掙錢或追求職業進步,最終追求回國:

    (1)公司外派型:如果公司領導層重視海外發展,重視海外管理經歷,一般都會好好做事,為公司謀取最大利益;如果公司領導層拿海外當作“忽悠”人的工具,或是安排一些沒地方去的小領導們,也不重視海外發展的,一般都是得過且過,能混就混,只重視國內來訪的接待,留一好口碑,自己也圖一清閒。但不管哪一種情況,都是碰到機會,或是刷完履歷,或是“混到點”就用各種手段儘快回國。

    (2)自己出國務工型:普通勞務輸出型的同胞,基本上從事的都是可替代性高、專業技能要求較低、工作條件艱苦的工作,如建築工人、餐廳服務員、生產線工人等工種。勞務接收國一般也不太會接受此類人員的入籍或永居申請。個別華人在工作時與當地公民或居民結婚,留在當地純屬意外情況。高階人才聘用則不太適用這個情況,畢竟他們的選擇權比普通老百姓多很多,所以他們留與走有時要看時機和個人喜好。

    總體而言,以上兩型別的人大部分都是省吃簡用,畢竟都是抱著出來打工掙錢的心態,華人的攢錢的習慣是刻在骨子裡的。雖然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入到了出國大軍中,花銷比前輩們要大了許多,但總體而言也都是量入為出,不會做寅吃卯糧的事情。

    另外,大部分人還是願意和華人呆在一起,或自己做或到當地的中國餐廳滿足自己的中國胃。大體還是因為這型別的人覺得自己的未來還是在國內,壓根不需要與當地人多做結交,沒必要勞心勞力地去迎合當地人的習慣,說著拗口的當地語言。所以,在當地人看來,這一類人有自己的“小圈子”,外人也融不進去,所以當地人也不願意涉足這個圈子;偶爾有願意主動與當地人多交流的人,還會被小圈子裡的帶頭大哥或是領導或明或暗地阻攔,也加重了社交圈的隔離。當然,如此一來,難免會有較強烈的孤獨感,多多少少都會經歷一個“心理曲線”:新鮮興奮-隔閡失落-重回平靜。但是又應該看到,在海外呆過幾年的人,因為生活、工作習慣多少會受當地影響,如果不是那種特別會調整自己的人,回了國會顯得特別的格格不入,而且性情也會有較大變化,有種“回不去的地方叫家鄉”的感覺。

    2.看到或看中機會留在當地的:

    (1)在發達國家:一些在當地工作的同胞認為可以為孩子求個好未來,自己也可以活得相對輕鬆。這點需要解釋一下:老祖宗早就明白地告訴我們了一些道理,《管子·牧民》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孟子·滕文公》曰: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客觀來看,雖然中國發展迅速,各種新科技應用層出不窮,網路電商、物流、移動支付等產業的發展遙遙領先,但是之所以中國仍然自稱“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是因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核心科技掌握、社會發展階段、金融產業發展、國際話語體系權重等各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國民收入整體水平也仍然有待提高。根據老祖宗教給我們的話,自然可以知道在中國生活相對在發達國家生活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按個人選擇來看,也是正常,因為華人是很重視後代的教育發展的。

    (2)在不發達國家:部分同胞在這類國家看到了商機,認為可以藉此追求財務自由。這個其實也是沒錯的。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20年的預測,中國名義人均GDP正式邁過10000美元大關,首次超過馬來西亞、俄羅斯。可以認為平均來講,中國已經比一眾亞非拉老朋友要發達許多了。於是乎,很多在外工作的華人便萌生了“重走長征路”的致富方式,在一些相對中國落後的國家尋求機會。不過別說,有不少人還確實走出了一條借鑑中國經驗、適宜當地國情的致富路。

    這一型別的人,如果是公司外派型別的,多數在海外想方設法藉著公司平臺給自己搭人脈,拉圈子,攢資源,以圖後續自身的發展。甚至有的公司乾脆鼓勵員工留在當地,或是給員工借雞下蛋的機會,讓員工在翅膀硬之前都得琢磨著給公司好好打工,以便讓藉由所在公司的名頭,讓更多當地的人脈認識自己。如果是自己出國務工,或是直接看好機會進行投資的,也同樣都以各種辦法打造自己在當地的人脈圈。這類同胞多數還是有“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覺悟,可以這麼說,在哪裡創業都不容易,更何況是人在異鄉的同胞,更是難上加難。雖然,現在各類商會、同鄉會遍地開花,同胞企業也有抱團取暖之勢,但是生意主要還是靠自己。

    雖說比較難,但是與第一種人不同,想留在當地的人士都主動融入當地,接受當地的習俗,結交當地的朋友。在生活上雖有思鄉之情,也可能難改中國胃,但是在情感上是願意親近當地的文化的。所以,在我看來,這類同胞在心理健康上,反而過得比第一種人更自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寧鄉是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