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虎岐興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老一輩農民的居安思危!大多數80後百分之九十五的90後.00後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糧食危機,以為手中有錢沒有什麼買不到,這種思想和60後70後剛好相反!也就不喜歡存糧食.即便買糧食也不會一次性買很多!一般來說在人們印象中.尤其是幾十年前進城的人眼中:農村就是髒亂差.土基瓦房.吃飯靠燒柴火.吃水靠人擔馬駝.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等等。所以通常情況下磚家叫獸的言論建議基本都是針對農民農村!但現實的農村隨著國家的幫扶政策已經很少存在無房居住.電通水通.路通.很多地方寬頻通!現在的農村部分房子兩層三層.也就是說每戶房子基本在一百多到三百平米左右.還有耳房.院子,存放糧食根本不成問題! 舉個例子.有一戶是生產隊時代就是民兵隊長,現目前他家兩個兒子都在昆明買房買車.一個兒子在老家.按城市的的房子標準也是三百多平米的別墅了.車子也有.但他家的水稻種一年夠吃三年(不賣的情況下),他家每年都是新稻穀成熟快收割的時候才把上一年的稻穀碾米賣了。 還有部分都是子女在昆明或者縣城買房.老人不習慣城市生活.依然在家種點小菜.養點雞鴨自己吃.像種水稻都是出錢找工幹,如果只是算成本和條件的話根本沒有必要種水稻了,但他們還是習慣性的種水稻.留夠第二年吃的糧食!我覺得這個居安思危的做法很好!

  • 2 # 無怨無悔67041

    貯存糧食費工、費力、佔空間,而且還有損耗,為什麼農民還喜歡存糧呢?

    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習慣 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大家知道,中國是人口大國,以農業為主,多年戰亂,基礎差、底子薄,直到八十年代才解決溫飽。小時候,吃五穀雜糧,精米細面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到。那時候物資簣乏,家家戶戶存糧。主要以粗糧為主,像紅薯幹、高梁、玉米,小麥、大米很少很少,只有逢年過節或家裡來了客人,才捨得吃上一些。無論粗細糧,只要能填飽肚皮,就是莫大的幸福。家裡有糧,心中不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

    第二、憂患意識 眾所周知,農業是靠天吃飯。那年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如遇旱澇年份,則減產甚至絕收。特別最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災害特別嚴重。例如去年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可誰料颱風肆虐,玉米全部倒伏。颱風帶來大暴雨,洪水暴發,玉米全淹以至絕收。俗話說:飽帶乾糧晴帶傘,有備無患。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小時候,聽大人說三年連續自然災害,也就五八五九六零年,餓死了不少人。人們存糧食是餓怕了,不願再看到再回首那可怕的歲月。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逐漸強大,國家富強,人們安居樂業。現在很少有存糧的了,在和平富足的年代,人們習慣於日常生活,認為理所當然。以為只要有錢,就可以什麼都買得到。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應該警鐘長鳴,時刻保持危機意識。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如穀物絲麻。

    時間倉促,隨便寫上幾句。不足之處,望各位賜教。

  • 3 # 湘村小之草

    這問題不能簡單的這樣來說,因為農民如果不再自己儲備糧食,那隻會造成更多的不方便。

    就說農民儲備糧食佔地方,這其實只是以城市的住房條件來觀看的。

    如今的農村,特別是這一二十年中新建的房子,可說都超過200~300平米的建築面積,但農民因常年在外打工,真正常年在家住的,每戶農民家庭基本不過是二三人、多的也不過四五人在家居住,那這樣多的房子就常有長年空置的。

    這可不是那一個農村的現象,而是到處存在的,就像我們常說的空心村,老人村。所以說,農民儲備糧食佔地方,其實是根本不算的,只能說是房屋得到了更多的利用價值。

    再說農民儲備糧食費工、費力,可有沒想過農民自己種植的糧食,如果自己都不儲備自家所需的,才是真的費工費力。

    農村不是城市,是不產任何食物的。可農民的糧食都是自己所生產,如果農民將自己種植出來的糧食,都全部銷售給糧食經銷商,那麼到時候自己就得重新從外購買糧食。這一來一回造成的成本上漲且不說,就是將糧食來來回回的搬動,就得多付出許多額外的勞動和時間。

    而農民將自己收穫了的糧食儲存在家裡,就像我家的水稻,每到米快吃完了的時候,就可從自家的倉庫裡取出稻穀,再挑著到附近的打米廠等地方打出新米來,甚至如今很多農民家裡就有小型的大米加工機。既便沒有,其實也基本不用挑去遠方,自有加工大米的人開著拖拉機和大米加工裝置,在各個村莊之間吆喝著叫農民來加工大米。而加工的時候也非常方便,因都是在自家家門口,既便是婦女老人,想要加工自家的稻穀可也非常的輕鬆。

    因此,從以上來看,農民自己儲備糧食的好處其實是非常之大的。其一,可減輕國家儲存糧食的負擔;其二,農民可節約去市場買糧食的經濟負擔;其三,可將不放心的糧食拒之於外;最後就是節約時間和勞動成本。大家說是這樣嗎?

  • 4 # 鍾情三農

    確實如此,這些年農村地區家家戶戶儲備糧食的現象,整體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多了,但是依舊還有很多農村家庭保留著這一傳統習慣。以我的家鄉為例,截止目前,全村100多戶家庭中,真正保留著每年新產糧食之後先把最好的糧食留下來的傳統的家庭為數不多了,大多數家庭都選擇在糧食收穫之後,以最快的時間賣掉變現,然後外出打工或者從事其他的生產活動如果平時需要吃糧食或者日常飲食消費的話,大多都是以購買麵粉或者大米為主。為什麼還要農民選擇儲存糧食這個習慣呢,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這是一種傳統觀念的堅守,特別是對一些上了年紀的農村老人而言。大家都應該知道中國的農民過慣了苦日子,而且幾千年來都是如此,特別是經歷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農民而言,在那個特殊時期,因為糧食缺少導致的飢餓問題可能終身難忘。雖然中國已經徹底消滅飢餓問題很多年了,農村地區已經不會再出現大範圍的糧食短缺或者飢餓現象,但是在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恐懼也好緬懷也好,或者是一種敬畏也好,最終都會驅使著他們選擇在,糧食豐收之後,一定要把那些最好的糧食儲存起來,用作不時之需,即便這樣的擔憂已經十幾年,幾十年沒有發生過了,但是他們依舊在內心堅守著這個傳統。

    其次,對於一些農民而言,儲存自家產的糧食往往品質和口感更有保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長大了總是會懷念小時候生長的地方?是不是每個人都會,你們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