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予安何時安
-
2 # 豆漿盒子
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其別名繁多,有乞巧節、乞巧節、雙氣七、香日、蘭夜、女兒節等。他最早來源於古時候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很早的時候,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瞭解,東漢時有言道:“織女七夕當渡河,以鵲為橋”
有文字記載的七夕節始於春秋中期,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節日,並不僅限於中國,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許多亞洲國家都有過七夕的習俗。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是七月六日夜,各家婦女會在庭院中乞求智巧,故稱“乞巧節”。後來,牛郎織女的傳說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開來,使得七夕又被賦予了浪漫愛情的含義。七夕節的流傳包含了古人的自然崇拜、時間崇拜、數字崇拜和生殖崇拜。
在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中說道:“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月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人們從七月一日便開始採辦物品,集市上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而到了臨近七夕的時候,乞巧市更是人山人海,車馬不通。乞巧市上的乞巧物品也是種類繁多,琳琅滿目。最有名氣也最暢銷的要數“喜蛛盒”,裡面裝有一隻蜘蛛。將喜蛛買回家來,拿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盤上,如果發現喜蛛在結網,那麼最先發現的人將有好運氣。
流傳最久的乞巧活動是穿針乞巧,女子手執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趁著月光,誰能最先將線傳過九孔針,誰就“得巧”。從這個穿針乞巧中又引出了另一個更有意思的活動,即“投針驗巧”,此活動盛行於明清兩代。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寫道:“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傾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入軸臘,此拙徵矣。”這種驗巧方式過於玄學,但古人們仍然對此執著不已,由此可見人們多重視“乞巧”。此外,古人們在七夕的活動還有:蘭夜鬥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等許多有意思的活動。
中國地大物博,人們習俗也不盡相同。在七夕節這一天,山東人種巧菜作巧花,江蘇人七夕香橋會,臺灣人拜“床母”,廣西人七夕儲水,四川人染指甲。而廣東人則拜祭“七姐”,慶祝七姐誕,遊七姐會。
然而我們今天的人們卻只把個七夕節當成“開房節”過了,實在令人汗顏!
-
3 # 歷史寶藏
七夕節是發源於中國古代的一個漢文化圈的重要節日。也稱乞巧節、七巧節。
說起七夕,我們都會想起秦觀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七夕節是怎麼發源的呢?個人認為七夕節發源於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創造——陰曆。
古人在漫長的農業生產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冬夏替換、四季輪迴,於是結合諸多天象中最容易肉眼觀測的月相週期變化,發明了陰曆。
有了曆法之後,就逐漸產生了適應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稱號和根據農作閒忙而誕生的各種節日。
中國的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在月、日重疊的特殊日期,尤其是單數的相重合日期。
正月正,春節。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七月七,正是乞巧節。九月九,重陽節。七夕就是七月初七的一個節日。
自然界中七這個數字在哪裡最為顯著呢?夜晚的你仰望星空,在北半球,都會看到天上的北斗七星。這閃亮的七顆星,排列像一個勺子,指引著暗夜中的古人,因此古代很原始的指南工具——司南,要做成勺子的樣子。
“七”這個數字,就和古人的天象崇拜結合在一起。
最原始的七夕節,應該就是這樣一種對自然天象的原始崇拜。
七夕怎麼和“巧”這個字聯絡起來呢?這要源於古人的農業實踐。
苧麻是中國古代一種很重要的植物,因為棉花是明代之後才流傳開的,之前的人穿衣服,除了毛皮、絲綢,使用量最大的就是麻布了。
《詩經》有言:“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個詞經常被誤用,其含義不是指七月熱的像火一樣,而是指在古代的七月,“火”,即心宿這個星象逐漸偏西下降,指夏去秋來,天氣轉涼。
到了這個天微微涼的季節,正是苧麻成熟收割了之後經過漚麻、晾曬、纖維提取等環節後,可以拿麻來做衣服的好時候。
而天氣轉涼,客觀上也要求古人準備入秋甚至過冬的衣物了。“男耕女織”紡織是古代女子的必備技能,七夕這個節日,就這樣和女子紡織聯絡起來。
《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這其中數次出現的“七”,和“織”,就是夏秋女子紡織勞作的寫照。七夕這個節日,逐漸和女子祈求提高紡織技藝的願望結合起來,有了“七巧節”、“乞巧節”的稱法。
牛郎織女的故事元素進入七夕節,也是在歷史上逐漸附會進去的。漢代就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句子,說明至遲在漢代,牛郎織女的故事就進入七夕節的話語體系。
牛郎星和織女星位置示意圖,中間隔著的就是迢迢銀河。
牛郎織女的故事流傳開來後,七夕就成為和愛情聯絡在一起的節日了,再加上 “七” 與 “妻”同音。七夕就這樣和古人對自由戀愛,美好愛情的嚮往結合在一起了。
那麼古人怎麼過七夕呢?“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荊楚歲時記》)
“七月七日為乞巧節。童稚以鳳仙花染指甲。”(《鹽亭縣誌》)
宋人《東京夢華錄》裡對七夕節也有記載,到了七夕節,街上車水馬龍,人們都會穿上新衣,到街上玩樂。
以上,又逢七夕,祝福諸位。
回覆列表
七夕節,起源於漢代,又叫乞巧節。
姥姥還說,七夕那天,在葡萄架下還能聽見他倆說話吶。於是我就跑去聽,可是聽了很多年,也沒聽見他倆說啥了,只有夏蟲鳴叫的聲音,後來就長大了,也明白了。
七夕節是古代女子祈求好手藝的節日,這一天她們會盡力展現自己靈巧的手藝,好得到織女神仙般的手藝,所以叫乞巧。當然了,祈求好手藝的同時,還要期盼一下美好的愛情,於是七夕節就慢慢變成了咱們的情人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