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奈何事與願違95

    《賀新郎》賞析

      解題:此詞作於紹興十二年(1142)。紹興八年為胡銓因諫議和而被貶至福州,由遭秦檜迫害,移新州(今廣東新興)編管。張元幹作此詞為胡銓壯行,後因此詞而被捕下獄,並被削職為民。詞極慷慨憤激,忠義之氣,溢於字裡行間。

      賞析:上片:述時事。

      第一層,“夢繞神州路”四句:寫中原淪陷的慘狀。

      1、起調將中原淪陷之慘狀託之於夢,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淪陷不可去,淪陷之慘唯可於夢中見之;二是中原之淪陷如惡夢一般。實景虛寫,寫出人心之慘痛,故有第二層的質問。

      2、中原淪陷慘狀:“悵”為領字。

      所悵者: 一是“連營畫角” 金兵軍營相望,軍號淒厲。

      二是“故宮離黍”。《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故國之思。

      四句形象地概括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事實,有尺幅千里之勢。

      第二層 “底事崑崙傾砥柱”三句:嚴詞質問悲劇產生的根源。

      1、“崑崙傾砥柱”:古人相信黃河源出崑崙山,《淮南子·地形訓》:“河水出崑崙東北陬”。傳說昆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稱為天柱。此以崑崙天柱,黃河砥柱,連類並書。

      喻北宋王朝的淪亡。

      2、“九地黃河亂注”:喻金兵的猖狂進攻。

      3、“悲萬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寫中原經金兵鐵蹄踐踏後的荒涼景象。

      曹操《蒿里行》: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第三層“天意從來高難問”至“送君去”,感慨時事,點明送別。

      1、“天意從來高難問……”:前面詞人提出疑問,問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不言即知,況涉及朝廷統治者而不能言。

      於是頓挫之筆曲折至“天意從來高難問,人情老易悲。”言外之意,天高固然難測,而衣冠華族淪於異族之手,實乃人事使然。

      “人情老易悲”,言天意既難測,而人情老易悲,今有深仇而不思報,故長嘆“悲難訴”。

      “悲難訴”的內涵:北宋議和滅亡之悲難訴;南宋王朝苟且偷生、偏安江左、迫害忠良之悲難訴。

      2、送別。 筆鋒自然轉至送別胡銓—— “更南浦,送君去”。

      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此節層層遞轉,字字沉實,詞人悲憤之情,愈轉愈深沉。

      下片:敘別情。

      第一層,“涼生岸柳銷殘暑”至“斷雲微度”:別時景物。

      時令:初秋殘暑,涼生岸柳——景之淒涼,人心為別而涼。

      岸柳:依依惜別之情。

      2、時間:夜,“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夜色已深,以纏綿,清秀之句,抒悲憤激昂之情,可見感情之深摯。

      第二層,“萬里江山知何處”至“書成誰與”:設想別後之心情。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李商隱《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曲曲折折抒寫留戀之情:既反映了他們深厚的友情,也表達了他們對國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國家前途亦茫茫。

      第三層,“目盡青天懷今古”至“聽《金縷》”:遣愁致送別意。

      1、“目盡青天懷今古”照應“天意從來高難問”,有四顧蒼茫之感。

      2、“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言大丈夫不能“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恩怨相爾汝”,本自韓愈《聽穎師彈琴》:“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3、滿腹悲憤感情,透過層次井然的多次轉折,達到最高峰,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舉大白,聽《金縷》”

      以豪情排遣極痛,慷慨悲壯,餘音繚繞。

      提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

      張元幹因此詞受到削籍除名的處分,但這首詞卻廣為傳唱。據《客亭類稿》記載:南宋詞人楊冠卿秋日乘船過吳江垂虹橋,“旁有溪童,具能歌張仲宗‘目盡青天’等句,音韻洪暢,聽之慨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朋友圈很窩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