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水閒人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予理解為,道不同不相為謀,因果根性,迥異為殊,夏蟲語冰,無不逆旅。其與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只是階級遞進,能悟後者,己臻大乘矣。

  • 2 # 有話少說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託名孔子《易傳,文言》解《周易》“乾”卦九五爻之辭。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道德經,六章》老子之言,後面還有一句,“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易傳》解《周易》八卦,乾為天。

    而老子的“眾妙之門”,即“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天,地,都出自此“眾妙之門”。

    顯然,老子的道比孔子的道,高一個層次。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 3 # 頓果v

    陰陽各異,各表不同:

    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指陰陽生克順逆之說,特指有形物相;

    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指陰陽變化中陽氣化生無形無相之作用玄妙,特指無形無相之陽氣是萬物生成之本。

    故說兩者之間,一個是指陰氣化生五行之生克、順逆說,另一個是指陽氣上升為天氣、氣象之無形無相之萬物生存根本的玄妙作用。

  • 4 # 慈音1

    可否據《易傳乾文言》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思維,來理解玄之又玄,眾妙辶門?這個題目很大。一是內容上相同之處是,是中國兩位古代思想家的重要觀點。二是闡述內涵有不同表述。孔子的《易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觀點,強調的是同聲,同氣,人際關係的哲學。老子的《道德經》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觀點,強調道是萬事萬物的根本,道德,陰陽,五行遵循道的準則。三是兩位思想家觀點相通之處,在於他們強調相應,相求辯證關係。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符合老子的道是眾妙之門的哲理。四是兩位思想家都從不同角度認識道的重要性。老子道的核心內涵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與孔子的相應相求的道理吻合。他們共同認為,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同類事物相互感應。人與人之間,興趣愛好,意見相同的人能夠互相響應,自然的結合在一起了,都是建立在大道相同的前提和基礎之上。總之,道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一條主線。是中國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智慧結晶。雖然他們闡述不同,但是道理相通。

  • 5 # 飛龍在天231272723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第一章中所講的,原文是這樣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這門。”的這個“玄”字,本來的義是小,引申而有精微玄妙的意思。“玄之又玄”,指精微玄妙之處。“玄"指“無"和“有",“玄之又玄”,指的是“無”和“有”的盡頭,當然指的就是"道"而言。而“道”是萬物萬理的出處,所以說是"眾妙之門"。老子的“道”,包含著宇宙萬物的發源、生長、變化、歸宿的道理,是非常玄妙而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講的,也就是說更不是凡夫俗子用“世智聰辯”能夠解釋清楚明白的。但是又不能不說,所以只好立了這五千餘言。就是佛家說法講到最高境界時,也只是說:“不可說!”比如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並未說破,而迦葉參悟禪機,也只是微笑而已,不用語言解說。因為形諸語言,反而破壞真相,橫生枝節,所以“大道至簡",只能會意,不可言傳。佛教禪宗所謂"說是一物即不中”就是還個道理。事實上,對所有書籍,都不應該過分執著它的文字,孟子所謂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同樣是這個意思。

    蘇東坡在日喻一文中,對這個道理有一個很精闢的譬喻。他說:“有一個天生的瞎子沒見過太陽,就問人,太陽是什麼樣子?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形狀跟銅盤一樣,於是他敲敲銅盤而曉得了它的聲音,後來他有一天聽到了鐘聲,就認為那是太陽的聲音。還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就跟蠟燭一樣,他摸摸蠟燭瞭解了它的形狀,後來有一天他摸到一根短笛,就認為那是太陽”。太陽是有形象的,只要不瞎,人人都可以看到,但經過用語言解說給沒有見過的人聽,結果卻由銅盤錯成鍾,又由蠟燭變成了笛子。道是抽象的,任何人都沒見過,比太陽要難知得多了趣,如果要單聽語言的解說,那還更不知道錯成什麼樣子了。說到此咱們就再來看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這句話的出處與解釋。這句話是《周易》開頭“乾"卦第五爻中是這樣說的:“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飛龍在天”,為天下人所利見,孔子講,這個就象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就象水向溼處流,火向幹處燃,雲從龍,風從虎一樣。因為聖人作,為萬物所願睹。是說九五有君德又有君位。“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對這個講法也不一樣。程傳說"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再看朱熹是怎麼說的,他說.:“本乎天者親上"謂動物,“本乎地者親下"謂植物。二位易經大家比較,我看還是朱熹的解釋較好一些。“則各從其類也”,意思與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一樣。從以上的兩個不同概念的解釋當中,本人見識甚少,更不知道提問者是怎樣把這兩句話湊合到一起的,它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必然的聯絡呢?我痴愚不敏,百思不得其解。所以我也只能是翹首以盼著,想看一看其它高人的解釋了!

  • 6 # 合競共贏

    顯然,不能依據“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正常思維,理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辨證思想。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正常思維,其基本含義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我們看到了個體之間的差異,就會發現個人會因血緣、學識、偏好等共性聚在一起。就像古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一樣,人們天生就有差異。氣味相同的人才會聚到一起,氣味對立的人就不能聚在一起,也不能出入同一個“大門”。

    如果對立的雙方同時從一個大門中出入,按照正常思維就不能理解。覺得這個現象很“玄”,也就是“玄之又玄”。也很“妙”,出入之門也就是“眾妙之門”。顯然,這種對立的現象是“有”與“無”,它們的關係是對立統一,我們不能用正常思維理解它,只能用辨證思維理解它。

    總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基於等級差異的正常思維,顯然不能理解基於“有”與“無”對立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表達的辨證思想。

  • 7 # 黃三的風水之窗qzwsss

    這兩句話,天差地別。

    老子的,高不見形。

    孔夫子的,處世俗情俗理。

    因還在國外忙工作。不能展開來解說與比較。請諒!

  • 8 # 隨便閣

    不可以!兩者思維的方式不同。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此兩者是靜態的思維模式。

    玄之又玄之,是動態的思維模式。

    老子曰: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

    以上六者,皆是”玄之又玄之“的動態思維模式。

    可以借鑑上述六者來體會”玄之又玄之“,而不要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來體會”玄之又玄之“。

  • 9 # 起來在遠方

    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經中鹹卦,山澤通氣,

    天地相互感應,

    兌為少女,艮為少男。

    男女相感之深,莫如年少者。

    鹹,到感,專心,動機純正吉祥。

    鹹,亨,利貞。

    至誠感天,

    心胸坦蕩。

    二,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作為自己哲學思想體系的核心,

    它的涵義博大精深。

    玄之又玄,玄妙深遠。

    眾眇之門,一切奧妙變化的總門徑。

    道法自然,

    山澤通氣。

    天人合一,

    陰陽平衡,

    微妙道易,

    洞悉真理。

  • 10 # 布衣平民仙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丨也就是現在的天氣預報!天氣一一預報!玄而又玄!比玄之又玄!更上一層樓!眾妙之門!也就是眾仙之門!也就是幸福之門!也就是人類之門!也就是知已知彼!百戰百勝之人們!、[福][福][福][福][福][福]

  • 11 # 快樂遠山UH

    易測:同也可解同輩丶同行丶同用丶同扶。也即是弱時可用同類。而旺時用,反而有災。玄而不玄,不玄而時玄之謂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曆12個月份的別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