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平原公子

    看上去科技亂花漸欲迷人眼,但其實本質上突破並不大,自二戰以來,人類打造了令人矚目的現代文明,我們生活在一個由智慧手機、移動網際網路、娛樂文化組成了美麗新世界中。在美國,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股市、購物、NBA、超級碗和Facebook;在中國,人類離不開微信、阿里巴巴、抖音、TFboy和楊超越。注意,我並不是說這些不好,也不是要批判誰,但總是覺得,似乎人類失去了一些向上、向遠方的東西,更痴迷於內部的繁榮和熱鬧,忘記了本來的追求。

    二戰結束,冷戰開啟,人類的科技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美蘇爭霸中,蘇聯第一次把人類送入太空,而美國第一次讓人類踏上月球,數十年過去了,我們就被當年土星五號和阿波羅計劃的氣勢恢宏而震撼,當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時候,當他說出:“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時,全世界都為之動容,那才是人類該有的樣子!

    說起來你不信,不要覺得現在移動網際網路亂花漸欲迷人眼,但上世紀60年代,才是人類科技的巔峰,1963年,人類有歷史上飛的最快的偵察機“黑鳥”,1969年人類飛的最快的客機是“協和式”和圖144,1959年,人類擁有史上推力最大的火箭土星5號,1969年,人類擁有航行得最遠的載入航天器。然後直到50年後的今天,這些記錄都沒什麼變化。

    幾天前,2018年11月8日的時候,中國科幻小說家、《三體》的作者劉慈欣獲得了“克拉克獎”,他在獲獎感言中說道:

    世界卻向著與克拉克的預言相反的方向發展。在他的小說《2001:太空漫遊》中,在已經過去的2001年,人類已經在太空中建立起壯麗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動力飛船已經航行到土星。而在現實中的2018年,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人類的太空中航行的最遠的距離,也就是途經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車兩個小時的里程。與此同時,資訊科技卻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網路覆蓋了整個世界,在IT所營造的越來越舒適的安樂窩中,人們對太空漸漸失去了興趣,相對於充滿艱險的真實的太空探索,他們更願意在VR中體驗虛擬的太空。這像有一句話說的:“好的星辰大海,你卻只給了我Facebook(You promised me Mars colonies, instead, I got Facebook)。

    克拉克對太空的瑰麗想象已經漸漸遠去,人們的目光從星空收回,現在的科幻小說,更多地想象人類在網路烏托邦或反烏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關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廣闊和深遠,變成賽博朋克的狹窄和內向。

    ........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在這無數可能的未來中,不管地球達到了怎樣的繁榮,那些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都是暗淡的。

    大劉說的這種現象,其實我們都有同感,我們身邊的人,我們的日常生活,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在關注宏大的命題,不再關心星空和宇宙,不再關心人類和文明的未來。而是變本加厲地執著於日常的消費、娛樂和八卦資訊。其實這個現象,不是今天才發生的,當美蘇爭霸結束,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失去了它最大的對手,那麼整個人類的精神,就開始從擴張進取,轉變為內卷和消耗。

    電影《阿波羅13號》就曾有這樣的反思,有人問阿波羅計劃的宇航員:“既然我們已經登上了月球,在太空競賽中打敗了蘇聯,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勞民傷財,繼續搞阿波羅計劃呢?”宇航員回答道:“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之後,如果沒有人沿著他的足跡繼續走下去,那麼哥倫布的發現有什麼意義?”

  • 2 # 中卿

    科技這兩個字應該拆開來看,科學+技術。

    科學,顧名思義,是一門學問,科學家所做的是一個發現並驗證自然界規律的過程,而自然規律一直都在,當我們的科學有了一定發展的時候,只是某個自然規律被發現了或被驗證了,人類只是在其生存期意識到了它,這些自然規律在人類滅亡後仍然存在,我們只能意識它,而不能改變它。

    而這個發現的過程,有開創性的發現,比如孟德爾豌豆雜交試驗發現的遺傳規律,也有基於前人的研究成果的發現,比如某位科學家知道了孟德爾的這個研究後不做豌豆而做菊花雜交試驗,並研究菊花的遺傳性狀。開創性的發現(比如孟德爾發現的豌遺傳性狀),屬於從0到1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人的震撼性是最大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基於開創性發現做的另外研究(比如菊花的遺傳性狀),這個過程是1到100的過程,有用,但是震撼性就沒有0到1那麼強烈了。

    上個世紀科學家做了很多從0到1的工作,比如相對論的發現,量子力學的發展,這些發現都是能給人很大震撼的。但是科學一直在發展,不停的有新的自然規律被科學家發現,你關注每年的科學趨勢(就知道科學研究成果一直並未間斷,每年有很多新的理論被提出,但這些理論更多是從1到100的過程,帶給人的感覺沒那麼震撼。

    技術和科學不太一樣,技術是根據科學發現的自然規律或者實際工程中的經驗做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事物,比如我們用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工廠裡造出來的。技術也在發展,比如自從人類知道半導體的特性後,先是做出了電子管,接著有電晶體,以至於現在的大規模積體電路,即使是大規模積體電路,它的製造公藝也在一直進步,比如晶片製程從最初的110奈米,到45奈米一直到現在的7奈米。

    技術帶給我們的體驗是循序漸進的,十年前的晶片和現在的晶片肯定沒法比,畢竟擠的十年的牙膏量也是很大的。

    但同時我們感受到的技術不一定是新的,許多最新的技術可能到許多年後才能大規模使用。有可能技術在發展,但大眾體會不到,比如蘋果手機,iphone4出來之前智慧手機就已經有了,諾基亞就做過,有成熟的系統和軟體,只不過不太流行,互動做的也不太好,體驗不行,導致那時候功能機使用者體會不到有智慧機。而4出來後,憑藉其硬軟體近乎完美結合,近乎完美的互動邏輯以及近乎完美的外觀徹底擊穿了全球的消費者,讓消費者覺得手機發展了一大步,但其實智慧機上蘋果做的開創性工作遠沒有諾基亞做得多,蘋果靠的是其優秀的整合能力,和世界一流互動設計,蘋果更多時候像是一家工業設計公司。

    所以大眾能不能感受到技術的發展要看這個技術是否流行,是否抓住了大眾眼球,而不管大眾有沒有注意到,技術都在發展,而且有越發展越快的趨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隊史上的常規賽得分王是誰?哈登目前排在第幾位?他還有上升的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