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唯伊53
-
2 # 一工雨田
最關鍵是順序錯了,如果英法不跟波蘭簽訂同盟,德國打波蘭時英法也就不需要被迫根德國宣戰,德國打完波蘭也就不用先根英法對戰就可以直取蘇聯,這才是根本的避免了兩線作戰。打完蘇聯再打法國。
-
3 # 戰略論
我們分別從德國和蘇聯兩個角度來分析《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德國
首先德國在波蘭嚴詞拒絕了其對於歸還但澤的要求後,德波之間的衝突就已經在所難免。本身波蘭的軍事實力並不足以德中國產生憂慮,但是在比期間英國公開宣佈了對波蘭獨立的“無條件保證”,並且開始加速軍隊的整備,這一切都讓希特勒認為一旦同波蘭開戰,必然會同英國陷入戰爭中,而唯一有可能讓英國放棄參戰的方法就是拉攏蘇聯,使其保持中立,讓英國不敢妄加參戰。
蘇聯
很多人有疑問,蘇德兩國消滅了波蘭這個夾在它們之間的緩衝國,無疑會增加蘇德兩國爆發直接衝突的機率,這對於蘇聯是不利的。其實不然,斯大林深知西方國家一直都對蘇聯懷有敵意,而波蘭更是蘇聯的宿敵,斯大林擔心一旦德國同英法達成某項的和解,波蘭甚至會成為德國進攻的矛頭。與其如此還不如同德國一起瓜分波蘭,佔領波蘭東部領土,由自己的軍隊去防守,這一緩衝帶反而比波蘭國更加可靠。
斯大林同時認為一旦《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必然會對德國宣戰,介時德英法之間將展開大戰,強強對決,無論誰獲得勝利都將是慘勝,如此蘇聯便可以在後邊坐收魚翁之利。
所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是符合蘇德兩方各自的利益訴求的,至於後來如何條約的撕毀,也是由於歐洲的政治形勢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對於德國而言,以劃分波蘭為條約基礎的目的已經達到,而英國始終不願意同德國結束戰爭,東方的蘇聯軍事實力也在快速增強,在不久的將來,極有可能英蘇聯手來推倒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地位,所以德國必然選擇在它們堅守之前先發制人。而德國的海軍、空軍無力擊敗英國,自然而然就想到選擇用他們精銳的陸軍來先擊倒蘇聯,蘇聯一倒歐洲將再無一國能威脅到德國的領導地位,而英國甚至也不得不屈服於德國的強大。基於這種考量,希特勒斷然選擇了單方面撕毀合約,入侵蘇聯!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所以能夠簽訂,自然是兩國考慮到彼此的政治環境,就利益基礎達成了協議,其實雙方都明白避免不了一戰,但在1939至1940年之間他們都不想撕破臉皮。
對於蘇聯來說,當時的情況是絕對不允許和德國作戰的。
一戰的噩夢還沒有散去。一戰後的俄華人口從1914年的1.71億下降到1921年的1.32億,製造業的產量也只有1920年時候的13%,更驚人的是重工業受到的打擊——鐵礦石產量為戰前的1.6%,生鐵為2.4%,鋼為4%,棉花為5%。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蘇聯不得不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農業,否則很難迎接變幻莫測的國際形勢。
在蘇聯的兩個5年計劃(1928-1937)後,國家的生存形勢明顯有了巨大的好轉。煤產量從3540噸提升到1.28億噸,鋼產量從400萬噸增加到1770萬噸。當然,巨大的工業生產提升速度背後,是蘇聯對個人消費水準的嚴格限制,也就意味著大部分人的勞動時間增加了,但生活水準卻下降了,同時伴隨著斯大林對異己的清洗。在大清洗運動下,大量的高知識分子被殺害,而對斯大林和蘇維埃政權的忠誠也壓制了創新,實驗,政府拒絕了不同的意見和批評。
最省事的做法就是逃避責任,事無大小都尋求上司的批准,不顧實際情況而機械地服從上級命令。這樣做對發展綜合經濟毫無益處。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就可以理解當時蘇聯的形勢了。
僵化的生產模式下過分強調數量而忽略質量和創新,比如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服役的2.4萬輛坦克中其實能夠達到德國水準的只有967輛。大清洗運動也造成了大批富有經驗的軍官的損失,像圖哈切夫斯基這樣的研究德國作戰方法和英國軍事理論的很多軍官被清除,代之以一些政治可靠但思維不靈活的人,比如伏羅希洛夫。
所以說,斯大林並不想招惹希特勒,他首先忌憚對方在波蘭閃擊戰中展現出的強大軍事實力,再者,在遠東地區對日本的局勢還沒有明朗,而和日本達成協議後斯大林就迫不及待地朱可夫的裝甲部隊召回來參加可對波蘭的入侵。
況且,白色恐怖過後的蘇聯如果主動入侵德國,作戰意願很值得考慮,低消費水準和低生活質量下的軍隊如果在戰場上處於補給或裝備的劣勢,恐怕很難持續為蘇維埃政權賣命。而即便是衛國戰爭,面對殘酷的敵人斯大林也不得不下達了227號指令來讓士兵堅守陣地。
而對於德國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儘管蘇聯有些明顯的缺陷,但其人口和領土優勢是希特勒不得不重視的板塊。當時的德國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儘管吞併了蘇臺德地區後又繼續攻佔了捷克斯洛伐克,但德國的資源即使應對英法也還是不夠,更別說有些神秘的蘇聯了。
況且一戰的教訓也讓希特勒認識到在蘇聯這樣領土廣袤的國家後勤運輸的困難,不僅領土廣袤,而且蘇聯國內自身的道路狀況不好,德國的機動化運輸方式在泥沼路上發揮不起來。
蘇聯龐大的人口基數也帶來了數量龐大的可動員兵力,而且事實證明德華人還小瞧了,正如同哈爾德在日記中記述的那樣——“本來預計敵人有200個師,結果後來發現光查明番號的就有360個。”
而最後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蘇聯的備戰程度相比於英法要高很多,他的國防開支比例甚至比德國還要高。就像蘇聯已經將子彈上膛,安裝好了炮彈,而英法兩國的經濟和資源還沒有轉變成武器,忙著造子彈和大炮,閃擊戰就是要在敵人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前擊敗敵人。(單位,百萬美元。當時各國的國防開支,括號代表不同的資料來源)
至於撕毀條約,就是德國優勢的補充和局勢的變化。德國當時對英國的空軍作戰勝利希望越來越渺茫,而蘇聯在芬蘭和波羅的海,以及摩拉維亞地區的擴張和備戰使得德國也意識到不能再放任其成長了,同時蘇聯的入侵也使得希特勒拉攏這些巴爾幹國家有了合理的藉口。而德國此時的資源在征服法國,南斯拉夫,還能從羅馬尼亞等國獲得支援後又有了新的提升,對蘇作戰有了更大的希望。
回覆列表
該條約簽訂的背景是納粹德國擴軍備戰,準備對中西歐國家開戰,所以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而蘇聯剛結束蘇芬戰爭,內部又經過大清洗蘇聯軍隊戰備狀態不好,急需時間整頓備戰所以也樂於簽約。但其實蘇德雙方都很明白彼此之間在將來肯定會有一戰,所以該條約從簽訂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它的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