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舒雅心理

    對死亡的恐懼即是對未知的恐懼,此其一。

    凡活著的人,大多我們都是在探索或者是賦予生命意義,意義是人活著的最為必要的一種東西,它比物質要更為重要,比如診斷抑鬱症,最重要的一條指標就是意義感是否下降,而幾乎所有的痴呆症患者都令人感到悲傷與同情,因為人們探索不到生命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而死亡恰恰是對意義的最徹底剝奪,一下子就把人推到了某種巨大的未知,如果死後有靈魂,靈魂將去往何處?倚仗什麼去往彼處?在這個終級追問面前所有活著的經驗都失效了,這令人恐懼。而如果沒有靈魂,那我們活著的一生是否讓人滿意?生命是否甘心就此消解?如果不甘心,那麼死亡的恐懼便不是死亡的恐懼,而是迴光返照時刻映照出了心底裡最深刻的痛苦,那是沒有好好活過,虛度了光陰的一種痛苦,那痛苦使人驚恐。

    其二是對失控的恐懼,我們知道,死亡意味著喪失,而在所有喪失中最令人不安的是人格與尊嚴的失控,簡而言之就是我們不知道死亡將會使我們如何丟臉,置我們於怎樣的尷尬境地,死亡之前會有相當程度的身體病症,尿失禁,大便不能控制,各種體液不受意志控制湧流而出,等等等,都是死亡帶給人們的恐懼。

    它意味著我們對自己失去了主宰,不再是自己的主人,而必須要有人來好好的安置我們,對待我們,幫助善後,但這恰恰是加重現代人死亡恐懼的最大擔憂,因為我們處在一個人際冷漠,信任缺乏的時代,沒有多少人有十足的信心到了臨終一刻自己可以被善待而不遭嫌棄。

    對人與人關係的憂患是死亡恐懼的第三方面原因。

    原因分為兩部分,其一是分離與喪失,雖然自己沒經歷過,但只要有人去世,尤其是熟悉的親近的人,對方的分離與喪失也有自己的一部分,因為我們要失去那個人以及由此而伴隨的一切了,這是不快的體驗,這種體驗令人傷心,讓人恐懼。

    其二,是一種心理的投射,也就是說別人的死亡會喚起潛藏在生者心中的某些情感,對生命的眷戀,對未知的不可把握,對關係的擔憂,所有這些人類共同的情感與思考,在一個生命離去的時刻都會被喚醒。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到哪裡去?

    人生的終極追問,會在生命隕落的時候,尤其深刻而迫切。

  • 2 # 么么採菊花0

    分享一些我真實的觀點。

    因為我們都沒體驗過死亡,對死亡沒有經驗,為什麼會恐懼死亡呢?實則就是因為未曾體驗過,所以恐懼!舉個栗子,

    當你沒有坐過過山車的時候,讓你去坐,你是不是首先就排斥,為什麼呢,因為恐懼!

    人,是一種對未知持有恐懼排斥心理的動物。

    所以,對待死亡,亦如此

  • 3 # 靜秋心理諮詢師

    死亡的體驗在潛意識裡有

    對於嬰兒就是分離的體驗,毀滅的體驗,沒有安全感。

    被父母拋棄同樣有死亡毀滅的感覺,看到親人的喪失,分離都是類似的情緒體驗。

  • 4 # 心理諮詢師沈秀瓊

    我們普通人雖然很少有直接經驗,但是很容易有間接經驗。親友或陌生人的離世,是最直觀的衝擊。一個人,竟然永遠不存在了;而我們,竟然再也見不到他了。

    死亡等同於人肉體和精神的毀滅,帶來的是自主性和感受根本的消亡,以及徹底的分離和喪失。兒童期經歷的毀滅焦慮、分離焦慮等焦慮的本質可能都是死亡焦慮,也即死亡恐懼。對死亡的悲傷和恐懼可能是人的本能。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越發強烈。又或者,比如童年期一些痛徹心扉、令人惶恐不安的分離或喪失經歷,可能會使一個年輕人甚至孩子也能感受到對死亡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會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影響到我們的生活。當他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時候,或者我們莫名感到焦慮不安恐懼的時候,就需要尋找專業人士一起探索。

  • 5 # 漢惠心理工作室但老師

    我們活著的人從都沒有過死亡的經驗,死去的人又沒有哪一個能活過來,告訴我們死亡的經驗。所以我們不知道死亡的經驗是什麼,但是我們都有對死亡的恐懼。只不過有些人表現的比較明顯,有些人表現的不太明顯罷了。

    對死亡恐懼的表現也不一樣。

    因為害怕死亡,所以我們對死亡避而不談,就是迴避談論關於死亡的一切事情,比如有人死了,我們用這個人駕鶴西遊了,或者用某人仙逝了,或者往生來代替死亡。

    有些人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別人都會死,自己不會死,自己有豁免權。以此來對抗死亡。

    有些人就比如古代人研究靈丹妙藥,長生不老藥,讓自己不死。

    還有些人因為害怕死就先把自己殺死,這樣就不用恐懼死亡了。因為那個對死亡的恐懼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所以每個人都對死亡有恐懼。只不過對抗死亡恐懼的表現形式不同罷了。

    其實正是因為有了死亡,才使得生命變得如此珍貴。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大家可以和我有不同的觀點,我尊重每一位和我觀點不同的人。

  • 6 # 許大米95

    死亡是一個人最不願意面對的事情,因為知道死亡是人生的終結,所以人們談死色變,恐懼萬分。但隨著人們經歷了太多的與親朋好友的生離死別,漸漸地對死亡也不像最初時的那樣懼怕,思想上多少也有些心理上的準備。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任何力量也不能改變,所以我們大家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管生活中發生了什麼意外,我們都要勇敢地面對。

  • 7 # 周遠山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曾提出心理的動力學說:生本能、死本能。什麼意思呢?

    生本能就是“活下來”和“繁衍”——每個生命都有生存的本能,包括吃飯、喝水、睡覺、性等,這些都是維持自身存在和種族存在的必要的能力和行為,我們每天做的事幾乎都是以這些本能為根本目的。

    死本能又叫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它是與生俱來的,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為獲得滿足的大多數基本驅動力實際上都是為了對抗死亡”(弗洛伊德),文學作品、宗教和藝術中隨處可見善與惡、朋友與敵人的故事。

    創造一切條件活下來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對死亡的恐懼,這裡的“死亡”不單指死掉了,也指毀壞、攻擊、侵犯。雖然平時我們不會意識到想要活下來是因為怕死掉,但仔細分辨,我們會因為想要活得好而心生某種不好的念頭,這其實也是死本能的體現。

    “我們從來沒有過死亡的經驗,為什麼對死亡會產生如此恐懼的情緒”?因為死本能永遠跟隨著我們啊,不需要真正體驗過死亡,“死亡”(毀壞、攻擊、侵犯)卻無時不在,阻礙著我們活。

  • 8 # 李桂華十字

    死不可怕,可怕是不知道去哪,確定去好地方,那是好的無比,確定去壞地方那是遭的無比,

    人死後無非可去的就兩個地方,上有天堂,下有地獄,信耶穌去天堂,不信的只能留在地獄裡了,不信請去看聖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消防水池能設定在負二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