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師明禮

    項羽為什麼失敗,要和劉邦為什麼成功對著比較。

    (1)有錢自己花VS有錢大家花。

    項羽:有錢自己花。項羽絕對是歷史上的猛男前三,打仗不要命,二十多歲就已經是西楚霸王了,手裡積攢了巨額的“財富”(土地,人馬),但是他是怎麼對待這筆“錢”呢?他分封諸王,和自己關係好的,走得近的就分給好地方,關係不好的,走得遠的就分給那些貧瘠之地,不管他人戰功,一切的利益分配都以自己為核心,失去了很多諸侯的支援。

    劉邦:有錢大家花。劉邦洞察人性,別人跟著你,拼死拼活,是為了什麼?是因為你劉邦嗎?NONONO!大家不就是為了自己將來能有個一官半職,有土地有金錢有女人嘛,大家跟著我掙來這麼大家業,怎麼辦?分!想要稱王的給他王做(韓信),喜歡錢的給他錢(陳平),有夢想的給他夢想(張良),別人拿到自己想要的,自然也就跟著他了。

    (2)輿論無所謂VS佔據輿論高地。

    項羽:我無所不能,我碉堡了,我最牛逼,我天下第一,我想幹啥就幹啥。

    對秦朝降王子嬰:殺。對自己的領導義帝懷王:殺。對秦朝的皇宮,降卒:燒,殺,坑,埋。對老百姓:死多少無所謂。

    劉邦:一切都要以正義之名進行,不管自己內心怎麼想的,口號是一定要喊的,實際行動中也要落實。

    對秦朝降王子嬰:不殺,好吃好喝留著。對自己的領導義帝懷王:遵從。被項羽殺了,劉邦打著為懷王復仇的旗號進攻項羽。對秦朝的皇宮:玩玩女人喝喝酒就好了,其他的不動。對老百姓:約法三章,秋毫無犯。

    (3)我最牛,別人的話我不聽不聽就不聽VS我很暴躁,但是別人的話我聽我聽我聽聽聽。

    項羽:老子天下第一,我為什麼要聽那些謀士大將的話,誰不服老子把他打服,需要那些什麼建議進言嗎?不需要。什麼韓信陳平,什麼韓生范增,我不聽不聽我不聽!死到臨頭我也不聽,我為什麼要過江東?我要打,要打,打得爽就行~~~

    劉邦:我很暴躁,我討厭儒生,我沒禮貌,我不高興了還騎人脖子上,但是我聽話~~~張良說得有理,嗯,聽;韓信說得有理,嗯,聽;陳平說得有理,嗯,聽~~~~誰給我建議,只要有道理,那就聽,群眾的力量才是無窮的,要時刻聆聽群眾的心聲~~~

    上面這幾個是項羽失敗,劉邦勝利的主要原因,換成比較嚴肅的說法就是項羽失去民心,也失去了諸侯王這些上層的支援,不會用人,不會分蛋糕,萬事靠自己,此等才能可以做一方將軍,但是想奪天下,那就必須學會籠絡各個階層的人,學會有政治大格局,拋棄個人的好惡,團結大多數的人,這些劉邦做到了,項羽沒做到,是以失敗。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歷史是過往的現實,而現實也終會成為歷史。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講,歷史就是現實。

    楚漢相爭是歷史中的角逐,也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對抗。

    說起項羽,我們就必須談到劉邦。他們是那個時代對立的雙方,也是現實中我們自己矛盾的兩面。項羽就是我們的理想:他年輕,出身高貴,高大英俊,胸懷天下,品格高尚,能力出眾,忠誠厚道,充滿著激情和嚮往,他的一生波瀾壯闊,令人神往。

    劉邦就是現實中的我們:渾身油膩,生活得卑微而低俗,形象猥瑣,處處機心,好色而無恥,行事毫無底線和準則,在欺騙和謊言中擢取利益,每天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我們總希望自己象項羽那樣被眾人用景仰和贊慕的眼神尊崇和敬佩。但我們總像劉邦那樣,無奈地隨波逐流,用卑俗的言行掩蓋我們空虛而卑劣的內心,一生都從來不敢去勇敢追求自我的本真。

    項羽沒有多少朋友,但他有知已,他們是為了共同的信念而走到一起。只要認可他的人,都願意追隨他,願意為了維護信念而戰鬥,願意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劉邦有好多朋友,但沒有一個能說句心裡話的,大家是為了利益走到一起來的。酒桌上摟著肩膀吃吃喝喝,拍著胸脯,許下可笑而虛偽的承諾,一轉眼就翻臉無情,反目成仇,互相欺詐和攻擊。

    當危難來臨的時候,項羽不願意拋下戰友,不願意拋下戀人,甚至不願意拋下追隨自己的一匹馬,他把生的機會讓給了別人。

    當危難來臨的時候,劉邦可以拋下一切,可以拋下戰友,拋下生養他的父親,拋下結髮妻子,將自己的親生兒女踹下車去,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項羽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是個完美主義者。不願意摻進任何雜質,不願意低頭,不願意妥協協,追求一種精神境界。當理想破滅的時候,他選擇了與信念一起走向湮滅。他堅強,勇敢,七十餘戰無一負者,但他經不起一次挫敗。

    劉邦對自己沒有什麼要求,危機還沒完全過去,他就去打野食泡妞,得過且過,把剛才失敗的煩惱忘之腦後。他一生都在挫折中奔跑,摔倒,爬起、再摔倒,再爬起。他的精神堅韌到近乎於恬不知恥。

    項羽和劉邦都在人生中跌跌撞撞地衝鋒和戰鬥。當發現理想的泡沫在現實的岩石上撞成了碎片時,項羽選擇了與自己的信念共同走向覆滅,他不願意如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般地苟活。而劉邦選擇了接受現實,改變自我。

    為什麼項羽戰死了,真正的原因――理想不是現實。

    當在項羽墓前祭拜的時候,劉邦哭了。我想他是真心的。

    那年,他們都年輕,都對未來充滿了憧憬,都頑皮,具有叛逆精神,都搗蛋,他們曾經在一個戰壕中冒著刀林箭雨共同戰鬥,一起在夕陽下的烽煙中分享著一塊餅,一豆羹。他們是兄弟,他們是同袍,他們是戰友。

    但現實的利益改變了他們,從此分道揚鑣,最終走向你死我活的對立。背判了誓言,背叛了朋友和兄弟。

    項羽走了,他曾經是劉邦唯一的兄弟,從此再沒有一個人願意在他前面毫不猶豫地挺起胸膛擋住敵人射來的飛箭。張良不會,蕭何不會,韓信也不會,在堂下所有匍伏著的這群功臣良將們都不會的。

    那個有著純真笑容的兄弟走了,帶走了信念,帶走了忠誠,帶走了毫無邪念的正直,帶走了理想和信任。

    而留下了孤獨的劉邦,建立這個叫做“漢”的皇朝,成為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繁衍了兩千多年。

    今天,當你走在這熙熙攘攘的街市,你有時會看到那個年輕而純真的笑容,充滿了旺盛的精力,充滿了自信,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渴望。

    他就是你曾經年輕的兄弟,曾經年輕的理想,曾經堅執的信念,曾經的那個神通廣大,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

    他沒有走,就在你坦誠面對自我內心的時候,回到你的身邊,和你共同面對這艱辛生活,一起戰鬥,一起扛起風雨,一起笑,一起走。

    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 3 # FD守望者

    公園前202年曾經雄霸天下史稱“楚霸王”的項羽兵敗垓下,最終落得了一個“烏江自刎”的慘淡結局。歷史從這一刻起結束了楚漢戰爭從而進入到了一個展現的新紀元,強盛一時的漢王朝拉開了序幕。

    雖然強大的漢王朝對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並不會絲毫影響項羽那充滿著傳奇色彩的悲劇英雄的形象。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才華橫溢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懷古而作的千古名篇,只要你認真讀這詩你不難發現李清照這位大才女已經不是簡單的去讚頌項羽,而是真正的在“意淫”這位悲劇的“蓋世英豪”。

    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形象”、“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這三種形象有的高度重合有的則截然不同。

    我們之前說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正是項羽的“文學形象”,至於項羽的“民間形象”則和其“文學形象”高度吻合,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則是我們的史學泰斗級人物“太史公”司馬遷。

    項羽作為一位失敗者,也從未有一日稱過帝,但是“太史公”卻在其著作“史記”中特別為項羽安排了一份殊榮《項羽本紀》。如果您閱讀過《高祖本紀》和《項羽本紀》你就不難發現司馬遷對劉邦的鄙夷與對項羽最終失敗的惋惜之情。

    似乎項羽本就不該失敗,而就應該多的天下一般。

    那麼項羽到底應不應該失敗那?如果他不要放走身邊的的“執戟郎中”韓信是不是就不會失敗哪?韓信就真的會為項羽奪得天下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請容許我原引我們國家近代兩位史學大家“陳寅恪”和“呂思勉”的觀點來稍作解析。

    兩位大師不約而同的指出來了項羽分封之後的幾個重大失誤,他們分別是。

    第一個失誤“殺義帝”

    “義帝”就是楚懷王熊心,熊心原本是一個放羊娃,被項羽的叔父項梁從山中尋出並擁立為天下的共主。

    項梁的原意也肯定不是真心擁戴熊心,但是他隨後的意外戰死卻讓熊心快速的奪取了實權。奪權後的熊心有意打壓項羽,並著意扶持劉邦。

    然而,歷史卻給熊心開了一個大玩笑,他萬萬不曾想到英雄蓋世的項羽居然可以以寡敵眾破釜沉舟一舉擊敗了十倍於其的秦軍。正是神奇的“鉅鹿之戰”讓項羽徹底翻身不但牢牢地掌控了軍權,更是恨透了幾乎要借秦軍刀殺了自己的懷王。

    坦誠的說熊心的結局不難想象,幾乎是必死的結局,也就是說項羽早早晚晚會殺他。但是問題就出在這個早早晚晚上,時機不對。

    而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劉邦和其它諸侯王正是以此為藉口開始陸續反叛了項羽。

    第二個失誤“定都錯誤”

    項羽分封之後再選定都城的時候放棄了佔據絕對戰略要地的“長安”以及經濟中心“洛陽”幾乎是無法令人理解的。

    如果項羽定都“長安”,項羽不但將坐擁關中八百里肥沃的糧倉還掌控關中的四塞之地,以無關“武關”之險,正好壓制漢中的劉邦。我看即便是韓信也只能選擇另尋出路了吧,然而項羽卻把關中分給了三位秦國的降將,真是不可思議。

    不選“長安”也應該選“洛陽”,洛陽是中原腹地城池牢固,經濟發達。項羽如果以此建都完全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完全之地,進可以支援三秦,退可以壓制剛剛復國的那些諸侯王。

    可遺憾的是項羽就為了“衣錦還鄉”最終放棄了這兩個絕佳的都城。。。

    第三個失誤“殺子嬰”

    “子嬰”是末代秦王,子嬰誅殺了趙高之後不敢在自稱“皇帝”而是退而求其次自稱“秦王”,並在劉邦攻來的時候識時務的獻了城並得以保命。

    可是當項羽佔據了咸陽之後立即就殺了子嬰,這個後果是讓關中的秦國貴族士人集團徹底導向了“約法三章”的劉邦。

    第四個失誤“隨意分封”

    項羽在鉅鹿之戰後實力冠絕一時,與劉邦後來繼承秦制不同,項羽徹底推翻了秦朝的所有規制,廢除郡縣制重新啟用分封制。

    分封制不是項羽一個人的錯誤,劉邦也犯了這個錯誤,但是所不同的是劉邦“輕徭薄賦”“與民修養”給了漢王朝的喘息和壯大的時間,才最終平息了藩王之亂。但是,項羽切勿過於殘暴不仁,又過於疏於對諸侯王的壓制,導致自己成了救火隊員到處出兵鎮壓反叛而無暇治理國家。

    第五個失誤“始終控制不了自己的糧道”

    說起這個你就必須談到“彭越”,這位卓越的游擊戰鼻祖,幾乎以其一己之力把整個楚君搞得首尾難顧,進退維谷。一個字“服”

    第六個失誤“錯失擊敗劉邦的最佳時機”

    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擊敗三章邯用時長達三個月時間,這麼長的時間項羽居然沒有發兵去救援而是深陷平息齊國和彭越的叛亂之中,這是不可饒恕的戰略錯誤。

    相對於項羽之後的兵敗垓下,“陳寅恪”和“呂思勉”先生都認為以上的五條才是項羽失敗的真正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晉禍水賈南風、清一代妖后慈禧、西漢趙飛燕姐妹,她們四位依罪惡該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