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梅煮酒品三國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分析此標題應該是在提問:孫權派呂蒙白衣過江,奪了荊州並殺害了關羽之後,劉備起兩川之兵七十萬(傳說)撲向孫權,而孫權卻為何未戰先怯,主動乞和之事。
淺析孫權之所以不願意同劉備發生大戰,是有著下述兩個方面的考量的。
①、擔心劉備集中全力向東吳發動魚死網破式的攻擊——孫權要的是荊州,搶的是這塊地盤,為的是佔據這裡的資源和人口,用以增強自己的實力,加重自己在孫、曹、劉三家分天下的秤盤是的砝碼。
②、在三國時期裡,無論是孫權的實力還是劉備的實力,都無法和佔據著中原肥田沃土的曹魏相比!雖然孫權佔據著今天己非常繁華富饒的江南之地,但是在三國時期,江南的整體開發程度還是比較有限的。所以在生產力發展方面是沒法同己經得到了高度開發的中原地區相比的!
至於劉備就只有益州這一個切實可靠的發展基地,在丟了荊州後,實力可是受到了嚴重削弱,也因此劉備才會興兵東佂,欲奪回荊州。但是劉備卻忽視了曹魏正在北方虎視著孫、劉兩家即將開始的爭鬥!一旦有機可乘必會吞吳滅蜀!孫權是清楚這個形勢的,所以才會與劉備謀和。
但是讓人感到很難理解的是:既然孫權已經奪取了荊州,收回被“借”土地的目的已經達成了。那又何必再去殺害關羽父子呢?正是關羽父子之死,才是迫使劉備不得不出兵東佂的因素——以《三國演義》的角度看,如果劉備置關羽父子之死於不顧,則有可能會失去道義制高點,將會有導致其內部出現離心力的可能,何況劉備也的確想再奪荊州,甚至可能會有併吞吳國的打算呢?所以才會有後來孫權求和不成,孫劉之間的大戰隨之而爆發!
-
3 # 歷史哨聲
孫權求和是實,割地則為虛構
《先主傳》:
"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孫權一邊派人求和,以便派人駐軍巫山、秭歸備戰,這才是真實評價夷陵之戰前孫權的作為。
《諸葛瑾傳》: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諮之於群后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當時任職南郡太守、取代病死的呂蒙的諸葛瑾,就寫信勸劉備和孫權求和。
因此,夷陵之戰前,不存在孫權割地求和,只有孫權求和且備戰。
孫權為什麼要求和?《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孫權為什麼要求和。當時孫權向曹魏稱臣,夷陵之戰後孫權才和曹魏鬧翻,因此沒有曹魏南下攻佔的緊迫感。
《資治通鑑 卷69》說出了當年東吳的一個重要事件:
“夏,四月,丙午,漢中王即皇帝位於武擔之南,大赦,改元章武。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孫權自公安徙都鄂,更名鄂曰武昌。”
221年4月,劉備稱帝,孫權從公安遷徙都城到武昌,7月,劉備攻打荊州。孫權根本就沒有時間防備。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東吳在夷陵之戰前期失敗而陸遜堅持1年後才決戰的後勤原因。
-
4 # 歷史不退貨
誰都知道劉備發動對東吳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只是藉口!孫權主動獻上荊州(並非全部,湘水議和後原劉備所轄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如果劉備答應那麼所謂替關羽報仇就是打臉,劉備自然不可能答應,而孫權提出割地其實是為了拖延時間。
孫權為了對抗劉備,對外向曹丕稱臣,如果能派兵最好,如果不能起碼兩不相幫!對內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對抗劉備。那麼再創造一個問題,劉備真的有把握消滅孫權嗎?
事實上從孫權奪取荊州,到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大部分是扯皮的過程(荊州歸屬)!劉備在夷陵之戰投入的兵力也沒有演義裡的70萬(真有這麼多人,每人一口唾沫也能把東吳淹死),據《魏書》記載: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加上向蠻王借兵1萬,劉備夷陵之戰投入也就5萬左右!孫權主動獻上的部分南郡、武陵郡以及零陵郡是整個荊州最窮的部分,劉備死了兄弟,又發動了5萬大軍,自然不滿足於此。
透過對夷陵之戰整個戰局分析可以發現,劉備在打到夷陵之戰一直勢如破竹,因為對孫權來講劉備前期佔領的區域不算重要,如果劉備就此罷兵,孫權未必會再起兵奪回那些疆域。劉備打到夷陵孫權坐不住了,夷陵以東是荊州的核心,孫權顯然不可能把這些地盤讓給劉備。夷陵也就成了孫劉雙方決戰的地點!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獲勝,那將佔領整個荊州。然而劉備輸了……荊州對劉備重要,對孫權也重要。如果說長江是防衛曹魏的天塹,那麼荊州則是防衛劉備的屏障。如果孫權沒了荊州,那麼大門將向劉備完全開啟,所以在夷陵之戰孫權才會拼命!當然,劉備強大孫權可能會割地;劉備衰弱整個荊州也就完全姓孫了!
回覆列表
孫權割地投降是因為劉備起兵七十餘萬人,可以說是傾巢而出,而且劉備因為關羽的死已經失去了理智;再者蜀漢和東吳這一場大仗要是打起來必定有一方覆滅或者軍事實力跌至谷底。劉備一直以仁義自居,如果不報關羽之仇會失去人心,丟失一直所秉承的仁義。確是不曾想到,這一戰讓蜀國軍力跌入無底洞,以至於後期諸葛亮連二十萬大軍都集結不出來,又怎麼談伐魏。
戰爭起因劉備聽到關羽被殺的噩耗後,悲痛欲絕。諸葛亮上書劉備,大意是勸劉備不要攻打東吳,應該儲存實力攻打魏國再滅吳國。劉備不顧諸葛亮勸阻集結七十萬大軍,準備覆滅東吳。孫權的反應孫權知道劉備集結七十萬大軍準備來攻打自己時,與文武百官商議。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唯有諸葛瑾上奏,說自己願意去勸說劉備罷兵,孫權同意後派諸葛瑾為使者去往白帝城見劉備。割地求和諸葛瑾來到劉備屯兵的白帝城見劉備,劉備念在他是諸葛亮哥哥的情面上召見了諸葛瑾。諸葛瑾把荊州的事,全部推脫到呂蒙身上,完全和孫權無關。勸說劉備,呂蒙已死可以熄了劉備心中的怒火。孫權還承諾歸還荊州,並且讓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回到劉備身邊。劉備大怒:“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御朕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摘自《三國演義》)!”可惜的是劉備大軍幾乎全部葬送在這次戰役,大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