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慈儉不居

    被寄養的孩子不,出不出現心理問題,與孩子被寄養的時間和寄養家庭的家庭撫養教育方式有絕對的關係!

    比如:

    如果寄養家庭的父母能在嬰兒飢餓、尿床和受到驚嚇,就能發現馬上會得到悉心的照顧和呵護。嬰兒哭喊時,慈愛的撫育者總是如約而至,得到此種呵護的小寶貝們就能舒心地依賴他人,覺得他人可以信任,能從別人那裡獲得安全和友善。結果,這些就發展出安全型依戀:他們快樂得與他人交往,很容易與他人發展處輕鬆信任的人際關係。

    然而收養父母嬰兒對孩子的關照無法預測而且並不持續,撫育者有時熱情關注,有時卻心不在焉、焦急煩躁,有時根本就不出現。這些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焦慮、複雜的情感,這種依戀型別就是焦慮-矛盾型。這些孩子由於不能確定撫育者是否以及何時會回來關照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和過分依賴,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分貪求。

    孩子寄養的越早,越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而收養者關愛孩子,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這樣的孩子才能避免心理問題的困擾,成為棟樑之才!

  • 2 # 黑夜中的一綹光

    寄養的孩子一般都會出現以下問題。

    (一)孤獨  由於是機構養育,福利院孤殘兒童在獲得親吻、擁抱、關懷、情感支援、渴望滿足等方面都遠遠少於社會一般家庭的兒童,父母的拋棄造成了他們心裡永久的傷痛,這些都往往會讓他們產生恐懼感;殘疾兒童由於行動不便,往往在生活上不能與健全兒童步調一致,缺乏參與活動的熱情,有的兒童即使有很強的參與熱情,但因其缺乏活動能力,往往會一個人或者二個人靜處一旁,顯得孤獨失落。  (二)自卑  孤殘兒童在與其他人的相處和在各種直接或者間接的競爭中,反覆受到失敗及落後的刺激,感到自己樣樣不如人,處處不如意,這是典型的自卑心理。福利院兒童的自卑感多 形成於四歲左右,此時是兒童心理發展敏感期。具有較強自卑感的孩子,表現出如下特徵:對工作人員缺乏信任,害怕新鮮事物,不願嘗試改變目前的狀態,疑心重,敏感,容易與人產生強烈的爭執,併產生仇恨。

    (三)缺乏安全感  由於曾經遭受遺棄以衣對個人能力的信心不足,加之缺乏家庭的穩定感,因此福利院兒童會產生不安全感。在缺乏 安全感的情形下,他們行為往往表現如下特徵:尋釁生事,誇大他人的缺點,或者歪曲他人的長處,產生焦慮、恐懼,受到批評時全力反擊或者指責批評者,報復心級強,報復手段近乎瘋狂。

    (四)嫉妒  孤殘兒童常常對自身的缺陷不能釋懷,不希望看到別人超過自己,不希望別人有進步,在這種嫉妒心理下黨伴有以下行為:對受表揚的孩子加以攻擊;將成績好的同伴的學習工具損壞,有意無意給比自己優秀的人制造障礙。

    (五)敏感、自尊與虛榮  在競爭中落敗或常常的不如意、不自信,形成其敏感、自尊、虛榮的心理,生理的缺陷及遭受遺棄的經歷往往容易使他們過多地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情緒不穩,易激怒,遇到弱者拳腳相向,遇到力氣大過自己的則破口大罵。個別孤殘兒童為了逃避人生挫折,一天到晚沉浸在自己編制 的美好生活中,遇到可以傾訴的工作人員,他們可以無休止地反覆敘述不存在的事件。這些舉動實際上或為了保護自己,或為了麻痺自己。

    (六)依賴心強  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為免於,或者為了便於管理,有意無意地限制孤殘兒童的獨立能力,殘疾兒童也因為有殘疾而喪失獨立自主的信心,表現出更多地依賴工作人員或者依賴政府、機構。有些兒童養成一點小事都不能自己解決的壞習慣,一旦工作人員要求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一些生活小事時,大多應付了事。相當多的孩子對索取心安理得,對被照顧認為理所應當,他們認為工作人員命了工資是應該來照顧他們的,每當他們被要求有一點付出時,立即表示反對,心甘情願過一種“寄生蟲”式的生活。

    (七)適應性差  受福利院環境以及殘疾兒童活動能力、語言溝通等能力所限,他們容易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固定的生活習慣,僵化的思維定式。一旦生活環境稍加變化,較長一段時間顯現不適應感,狂躁不安,無所適從,盲目行動。比如孩子們很喜歡到外地旅行,但是在旅行途中,大多不會主動照顧同伴。在被家庭收養後,還是獨立獨行,會在較長一段時間難以融入家庭。

    (八)厭學

    (九)偏執

  • 3 # 青牛之上

    首先我們要明確寄養的含義:

    寄養是父母健在,由於特殊情況父母無法履行撫養義務,而把孩子寄託在他人家中生活的行為,寄養並不發生子女關係的變更。

    寄養過程中,孩子父母與寄養家庭只要做好親密關係、親子關係的滋養,孩子長大後通常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

    但需要注意的是,但凡發生寄養行為的家庭,親生父母均存在特殊原因無法履行撫養義務。比如有的孩子父母因病無法撫養、有的孩子父母因為婚姻關係無法撫養、有的孩子因為違反政策(比如公職人員違反計劃生育政策超生子女)、有的孩子因為出生身份無法被親生父母撫養(如非婚生子女)等

    寄養孩子在撫養中常出現的現象是:

    1、親生父母以及寄養家庭對孩子虧欠感帶來的過度要求或過度溺愛。多發生在違反政策類的家庭,在親子關係上缺乏真實愛的滋養,但在管教上往往覺得孩子不容易,用無條件滿足來彌補。孩子由於過於嬌縱,進入青春逆反期會呈現不良行為習慣,這時候親生父母又會介入硬性管教,造成嚴重的親子關係破裂,釀成一些人間悲劇。

    2、親生父母的忽略帶給孩子身份認同的壓力,寄養家庭的善意隱瞞,讓孩子陷入”總感覺有股壓抑自己的東西,但又說不清“,一旦明白真相,會突然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無用的、有罪的,如果不予以心理干預,會形成自卑或仇視社會。

    3、寄養家庭對孩子父母的指責性言語會讓孩子陷入情感的撕裂。不管父母怎樣,孩子首先是愛父母的,而一旦孩子得到生身父母是不負責任的、是未婚先孕的、是為了自己的幸福婚姻而不再照管自己的……孩子就會陷入”愛父母不該,恨父母不孝“的情感糾結中。

    寄養家庭與親生父母需要做的是:

    1、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親生父母儘可能多去陪伴,即便特殊原因不能陪伴也要做到隱性陪伴,讓孩子感受到親生父母的存在和愛的流動;寄養家庭要做好愛的一致性表達,尤其是與親生子女一起撫養的時候,採用一致的策略,比如同樣犯錯同樣批評懲罰,同樣的好行為要同樣的表揚,不偏不倚。

    2、在孩子懂事後,要如實告訴孩子家庭的真相,讓孩子理解到親生父母的不得已,讓孩子尊重親生父母、愛自己的親生父母,即便是看到親生父母有不當的行為也要推動孩子成為一個更加負責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行卡一天能取多少錢可以去多家不同銀行連續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