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7465509766

     道德的一般本質: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道德的特殊本質:道德是一種特殊的調節規範體系;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   道德的本質   倫理學是研究道德的科學.一個比較完整的倫理學體系,一般都應該包含兩大部分:規範道德和理論倫理(道德哲學).前者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應當怎樣做.後者則是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一般說來,道德信條體現在一定的風尚習俗之中,幾乎每一個人都能說出幾條道德箴言,從現實生活中將它們整理歸類並不難,問題在於這些箴言和信條的依據.所以後者才為研究的主要物件,人們不僅需要了解人的行為怎樣才符合道德,而且還要進一步瞭解道德何以成為道德.   具體的道德規範是多種多樣的,判斷一個人的行為可以用這些規範作為準繩;可是要判斷已知的道德規範何以就是一定道德的,就不能以道德本身作為標準,應當尋找道德以外的淮繩,即道德的目的性.   約翰.密爾的功利主義認為,功利乃是道德的目的,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趨樂避苦的.密爾認為這是一個公理,是經驗事實.他說:“只有人真正見到這個東西才能夠證明這個東西是見得到的,只有人聽到這個聲音才能夠證明這個聲音是聽得見的,同理,我覺得只有人真正慾望這個東西才是這個東西是可欲的那個意見所可有的證明.”這就是說,快樂之所以是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因為人們在事實上是以此為目的的.對於快樂的可欲性,密爾說:“不是極樂狂喜的生活,而是痛苦少而暫,快樂多而有變化,並且主動的快樂比被動的斷然佔多數的生活,全部生活中間有一些片刻的極樂.”人追求的快樂本質上乃是精神上的.所以密爾反駁責難者道,如果說快樂論是豬的主義,不是功利論者把人降格到豬的水平,而是那些攻擊者把人與豬等同起來了,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除了享受豬的快樂之外.好象就沒有別的快樂可享受似的.   密爾認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於乃是追求快樂的工具.而公道與否的外在標準則是功利.人們認為不公正的行為往往是人的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或者財產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別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者一個人得到了他不應得的東西以失信等等.公道的行為恰好反過來:留重別人的自由和財權,獲得自己應得的一份,守約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為必需,還在於人們需要互相幫助,建立友誼,制訂契約.社會生活關係決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於確保這種關係.只有無損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證.   那麼,既然人人追求快樂,道德的普遍約束力又從何而來呢?這要靠理性的利害權衡,靠人類以往的全部經驗.——這是密爾的所謂“聯想原理”.“人類由經驗知道各種行為的趨勢;人生的一切利害上打算並一切道德上規律都是依據於這種經驗的.”透過以經驗為依據的理性權衡,我們就能知道獲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這個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歸根到底不過是對最好的行為方式的認識和規定.我不說謊,因為我的理性告訴我,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比說謊帶來的好處大得多;我不偷竊,因為我知道,偷竊是要受到懲罰的,況且我也有自己的財產要保護;我反對某些個入侵害公氮因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分.總之,目的論使我知道我該追求什麼,理性讓我知道我該怎樣追求,由此產生道德.   就此把功利主義理解為利己主義,那就錯了.功利主義的道德原則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密爾說:“功利主義認為行為上是非標準的幸福並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義需要行為者對於自己的與別人的幸福嚴格地看作平等,象一個與事無關而仁慈的旁觀者一樣.從拿撒勒的耶穌的黃金律內,我們見到功用倫理學的全部精神.待人象期望人待你一樣,愛你的鄰人象愛你自己.做到了這兩件,那就是功用主義的道德做到理論的完備”.根據聯想原理,外在事物與人本性的某種願望有著真實的聯絡.密爾認為這一自然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人是天然的社會動物”,人的社會性深入人的情感就形成人的社會感情.這是產生利他主義的心理基礎.   人與人之間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會產生出公共利益為他們的共同目標.共同目標的形成使“他們自己的目的和別人的目的變成同一了;至少他們暫時覺得別人的利益就是他們自己的利益.一切對社會的聯絡的加強,並社會的一切健康的發展,使人人覺得在實際上顧到他人福利於自己更為有利.這種加強與發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與別人的福利化為一體或是至少自己感情越變越對別人利益加以實際上的重視.他後來就覺得自己是一個自然重視別人的人”.社會產生合作,合作產生共同利益,繼而產生共同的追求目標.這是利他主義產生的社會基礎.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統一.   因此,密爾主張要儘可能地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合諧一致.他說,要使人們將最大幸福主義作為自己的實踐道德,“功利主義有兩個訓令:第一,法律與社會組織應該使個個人的幸福或利益,儘量與全體利益調合.第二,教育與輿論對於人的品格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在達兩方面應該利用這種影響在人心中把他一已的幸福與全體的幸福緊密聯結.尤其是,為關顧全體幸福而應有的那種種積極的與消極的行為,應該與他自己的幸福相聯絡.”   那麼,道德規範和道德原則該如何實施呢?密爾認為道德習慣的形成有兩條途徑:第一是利用外部制裁,造成苦與樂同道德之間的倫理聯想,從而使遵循道德成為習慣.第二,廣泛的社會生活、共同的利益把人們聯絡在一起,久而久之,在個人身上培養一種社會感情即在個人的心目中既有自己的分量,亦有他人的位置.   功利主義由邊沁創立,密爾發揚廣大,成為體系.儘管今天功利主義作為學派早已不復存在,然而,功利主義的思想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極有參考價值的.尤其是在約翰.密爾的這本著作中,功利主義倫理觀發揮的淋漓盡致,其銳利的論戰筆調和完備的理論體系,更令人倍加歎服.

  • 2 # 可愛多bala

    本質

    道德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式,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道德對社會經濟關係的反映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範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理解

    “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不違背自然發展規律,去發展自然、發展社會,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 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透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例項,也是道的體現,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我們透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瞭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罪莫大於無道,怨莫大於無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恆大傷病員陸續迴歸,那麼卡納瓦羅可以排出幾套陣容,以應對三我線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