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43767351955

    看到一篇文章,講能否改變悲觀者的消極思維定式。感覺很有意思,這裡推薦給大家。

    愛爾蘭神經學領域專家Elaine Fox相信,再悲觀的人也可以透過訓練,調整悲觀的情緒。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則可以有意去尋找周圍快樂的面容。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的大腦就會下意識的發現和關注快樂的面容,透過這個訓練可以培養樂觀情緒。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卻有著科學的依據。

    大腦內部的資訊傳遞是靠神經細胞完成的。我們可以把大腦假設成一個複雜然而貫通的城市道路。雖然每條路都是相通的,但是由城市的一點到另一點卻有無數條道路可以選擇。選擇最近的路?還是交通狀況好的路?抑或道路兩側風景美麗的路?這要看行路人的需要和偏好。人們往往選擇最近的和熟悉的道路。當我們熟悉一條道路後,有時會不假思索,而走向這條道路,儘管另一條路可能更加通暢。大腦中的神經突觸也存在無數的可能。這些神經突觸有些是生來就形成的,有些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出生時已經形成的突觸決定了我們的情緒特徵:樂觀型還是悲觀型。樂觀型的人位於大腦左側的獎勵中樞更加活躍,因而他們面對困難不會輕易放棄,他們也更樂於接受各種各樣的挑戰。

    而悲觀型的人位於大腦右側的恐懼中心更加活躍。恐懼中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區域,這個區域負責向我們警告危險的存在。如果外面天氣不好,或者工作中出現任何不順利跡象,它就會立刻發出警告。悲觀主義者看到的到處都是這種危險。

    並不是說悲觀是人的性格缺點,如果你雖然多疑,常常看到事情壞的一面,只要你的這一特點沒有影響到工作和生活,那麼就沒有必要一定要修正自己的這種情緒特點。但是,如果你的悲觀主義情緒已經影響到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那麼,就有必要透過訓練和自我剋制加以修正。

    值得欣慰的是,科學研究顯示,透過訓練,大腦的這個區域(恐懼中樞)可以建立起更多的突觸,幫助受訓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恐懼心理。大腦的資訊傳遞模式也就會開始和樂觀者靠攏。

  • 2 # 追夢男孩李連杰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上波動,正是因為有這些的存在,才會使得我們成長,使得我們不斷的突破思維方式的轉變;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長期保持好的心態好的情緒呢?我覺的如果大家目前做到兩點了,其實你就會有蠻不錯的一個內心,我為什麼不說是強大的內心了,因為要做到強大的內心,真的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的,那是需要時間需要磨礪需要你本來自身的素質和先天條件,第一我們有沒有一個抱著學習的心態和動力了,為什麼你我們會經常感到迷茫無助困惑,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無法去判斷這其中裡面的規則規律性,無法洞悉一切,你大腦的儲存空間裡沒有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所以我才說我們必須要有學習的心,第二就是你對自己未來為一定要抱有希望,我們如果對未來都沒了追求沒了前進的動力,那你也一定對當下會時常感到不安感到寂寞,所以我們也必須建立起自己前進的動力來,有了這些當下的所有種種,其實我們都能會很好的化解它改善它,最後說一句,格局一定始於志向,謝謝,喜歡的請關注我#

  • 3 # 賽客心理研究院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似乎人的性格及命運都是天生註定,難以改變的。性格固然很難改變,但思維方式卻是可以改變的。只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透過不斷學習和訓練,人們可以變消極的思維方式到積極的思維方式,從而使生命過得更加精彩。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消極思維方式的改變思路:與大家共鑑。

      一、歸因於外。

      在這種思維方式主導下,總是喜歡給自己找理由,很容易原諒自己,出了問題總認為是外部原因所致,都是別人不好,自己無故受拖累。其實,在一個失敗的團體中不存在成功的個體。不能深刻剖析自己,從自己身上多找原因,就等於放棄了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關閉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大門。

      二、對抗不可控。

      現實世界中的確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或者說我們自認為不合理之處。感到不公平,從而埋怨、發牢騷,這也是很自然的。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明白哪些不合理因素是我們自己可以改變的,哪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對於我們無法或無力改變的東西,不管其是否為合理的,一個勁去埋怨,甚至對抗,能有什麼用?這不是太不理智了嗎?然而,許多人卻陷在這一思維定勢中而不能自拔。記著,你能把握得住的只是可控因素,對不可控因素,還是交給上帝去安排吧。少一些埋怨和牢騷,多一些時間享受工作及生活,可能不合理的東西改變反倒會快一些。

      一件事情的成敗,決定因素中有些是可控的,有些是不可控的。把握可控因素,只要把你能做的事情儘量做到100%,最後的結果,如果還不理想,就用不著沮喪、埋怨甚至絕望,這毫無用處及益處。因為你把握不了所有因素,在些因素本來就是不可控的。

      三、好提大建議。

      “我們的產品應當做的更好”、“應當有人管這事”、“我們的政策應當更具激勵性”、“應當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每天我們都能聽到許多類似的話。這些話都很對,但這些話也是最容易說,誰都可以說的。如果思維僅停留在這種膚淺的層次,不能加快問題的解決,自己也難得到真正的提高。華為公司有一句話:“小改進,大獎勵。大建議,只鼓勵”。我提倡我們的員工,注意培養自己從大處著眼,但從小處著手的工作方式,注意細節的改進,注重行動,而不要漫無邊際,誇誇其談,聽似有理,實則空洞乏味,缺乏深度。

      四、以偏概全,固執已見。

      由於每個人閱歷、觀念不同,所處位置也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就不同,得出的結論也難以完全相同,這是很自然的。但有些人認識不到自己的侷限性,總認為自己的看法最客觀、最全面、最正確,而不去學習換個角度看問題。這樣的人在某一點上可能是有深度的,但如果固執已見,聽不進別人的話,結果可能是瞎子摸象,思路狹窄,難成大器。

      五、過程導向,拘泥細節。

      在決定做一件事情時,往往有兩種思維傾向,一種較多關注結果,另一種較多關注過程。實踐證明,關注結果的思維方式對一個人的成功更具正面影響,特別是作為一名管理者,其思維方式更應是結果導向型。如果把太多精力花費在細枝末節的東西上,當斷不斷,就有可能喪失行動的時機及最終喪失行動的能力。主席有兩句話,與大家共勉“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 4 # 情話膩心之心理疏導

    首先呢?你要停止你額悲觀的思維。

    再者,就是要找到你樂觀積極的那一面。

    有樂觀的那一面,你要鞏固樂觀的那一面。

    讓樂觀成為你悲觀思維的替代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十一買相機,在佳能5D3和尼康D750之間怎麼選?